回眸“十一五”娄底辉煌 展望“十二五”湘中给力

来源: 时间: 2011-07-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娄底人民奋发图强、加速赶超,加速推进科学发展步伐,克服了百年难遇的冰冻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了崭新跨越。全市宏观经济增速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稳步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提升,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开创了娄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是娄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是娄底经济总量大幅拉升的黄金时期,“十五”期末的2005年,娄底GDP总量只有302.29亿元(总量按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经过5年的发展,娄底GDP相继突破400亿、500亿、600亿3个大关,2010年GDP达到678.71亿元,年均增长13%,比“十五”时期提高3.3个百分点,充分表明“十一五”时期是娄底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整体经济发展的基准线明显上移,全市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娄底人均GDP达到17569元,是2005年7960元的1.21倍, 5年时间实现了全市人均GDP总量翻番。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6.29亿元,是2005年的2.8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8%,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率高7.4个百分点,全市财政呈现良性增长局面。娄底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金融业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282.18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655.7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159.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9.32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实现翻番,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22.8亿元。开展金融扶持中小企业800家工程,招商银行、华融湘江银行筹备设立营业机构,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筹备工作扎实推进,新增汇丰和源方2家小额贷款公司。9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5家企业得到省财政上市专项引导资金扶持。2010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9家,比2005年增加9家,其中产险10家,寿险9家,实现保费收入20.84亿元,是2005年的2.2倍。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9.8亿元,是2005年的2.0倍,“十一五”年均增速为4.9%,比 “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2万千瓦,五年累计增长47.2%。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五年新建地面自动气象站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120个,“713”天气雷达、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天气预报会商系统相继建成。2010年,全市农村各类开发大户发展到5.1万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1家、103家。全市大力推动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8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5%。五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在单产位居全省前列的高起点上,保持了持续发展, 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63.3万吨,比2005年增长1.7%;肉类总产量36.78万吨,水产品7.0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5.03万吨和1.51万吨。高效种养规模快速扩大,生猪和草食动物、蔬菜、粮油、中药材、南竹等产业稳步发展,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以上。农产品品种不断改善,全市已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7个,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96个,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79个。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01处,解决8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2.6万口,全市建池总量达6万口,受益人口22.2万人。全市78个新农村示范村纳入省级“千村示范工程”,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型、生态养殖型、劳务经济型等8种建设模式,形成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典型示范村、组(片)。

  新型工业化成就斐然。“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176.6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5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42.4%提高到2010年的48.7%。其中规模工业累计增加值1016.0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3倍。2010年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达到662家,较“十五”末期净增372家。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1户,其中过200亿元1户,过100亿元1户。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7.6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十一五”期间,钢铁、有色、煤炭、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均突破了30亿元,2010年分别达到379.6亿元、45.3亿元、143.7亿元、39.6亿元、78.9亿元、34.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千万吨钢、千万吨煤、千万吨水泥的综合生产能力。工业转型升级来势看好,涟源三一中源新材料、国藩水工机械、鸿帆铝业、大丰和绿色动力科技园、金华车辆特种汽车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对我市工业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园区6个,规划面积达34.66平方公里,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2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5.21亿元,分别占到全市规模工业的19.5%和30.0%。娄底经开区被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薄板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被列入省十大“千亿园区”。冷水江、涟源、双峰、新化县开发区均被授予“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扬帆起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三产业增加值836.9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倍,年均增长12.4%。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9.25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9.01亿元,是2005年的2.27倍,年均增长17.8%。2010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5.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9%。金融保险、物流、房地产、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一五”全市累计接待旅游人数为2242.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87亿元,比“十五”分别增长2.8倍和3.1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3%和35%。全市现有星级饭店27家,三星级酒店12家,接待床位数37475个。梅山龙宫、曾国藩故居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波月洞创建国家AAA级景区,湄江风景区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蔡和森纪念馆跻身国家级博物馆行列。蚩尤故里大熊山、乡间侯府富厚堂等金字招牌名声远扬,2009年底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积极实施“旅游强市”战略,苦练内功,提升旅游城市品质,先后投入17亿多元加强景区基础建设,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旅游业日益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十一五”,是娄底经济发展质量最好的五年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从全市各产业发展格局来看,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挥了主导作用,“十一五”二产业年均增幅达到16.1%,高出GDP增幅3.1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年均增幅达到16.5%,工业已成为整体经济发力的引擎,相应地,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由2005年的47.4%提高到2010年的53.8%,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由42.4%提高到46.7%,一产业由2005年的16.6%调减到2010年的14.7%,降低1.9个百分点,三产业由2005年的36.0%调减到2010年的31.5%,降低4.5个百分点,呈现一产业和三产业逐步下降、二产业较快提升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改善。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0.25亿元,比2005年增加78.1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8.0%。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2%,比2005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8.0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0.8%。五年来,一批具有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装备制造、新材料、特种汽车及电动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生机勃勃,来势喜人。在全国首创了农村科技合作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国家高新科技产业基地。2010年,科技示范基地达到132个,第一个博士后研究工作站、第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于今年分别落户涟钢与闪星锑业。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娄底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率超额完成“十一五”27%目标任务。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9.6%。工业企业“三废”治理进一步提高。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0%,比200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9.86%,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五年来,娄底市一污,二污及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和新化县共6个污水厂纳入全省“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目前6个污水处理厂均建成投入运行,COD消减量累计达到8665吨,先后建设5个垃圾填埋场,覆盖市本级和所辖4个县市,设计总库容1751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48.6%和100%。全市4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1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为劣三级。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67.5平方公里。以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建“两型”重要抓手,重点抓好淘汰落后产能与“三余”(余气、余热、余压)发电。近两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共计192个,主要涉及水泥、焦炭、电力、铁合金、造纸、玻璃、钢铁、有色金属等10个行业,其中:炼钢55万吨、炼铁127万吨、水泥623万吨、焦炭57万吨、铁合金12万吨、有色金属7.1万吨,造纸5.5万吨,酒精3万吨、小火电60.45万千瓦、玻璃80万重量箱。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三余”发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发电装机总量达50万千瓦,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被省两型办确认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经验模式之一。

  “十一五”,是娄底项目建设数量最多的五年

  投资总量快速扩张。“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倍,年均增长28.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30.81亿元,年均增长26.0%。“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1.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5%,年均增长22.9%。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44.55亿元,年均增长30.5%。“十一五”期间,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12个,其中大唐华银发电厂、华润电力涟源是坑口电厂、涟钢的产品结构调整、台湾国产实业(湖南)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生产线、大丰和电动汽车、特种车辆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发挥了强大的投资拉动效应。

  交通建设大步迈进。“十一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23.2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从投资领域看,高速公路完成85亿元,干线公路完成11.4亿元,农村公路完成25亿元,站场、水运完成1.9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4.3倍、2.3倍、8.3倍和3倍。2008年开工建设娄新和安邵2条高速,2009年开工建设新溆高速,2010年开工建设益娄、娄衡和长娄3条高速,全市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达到6个,在建主线里程达280公里,在建里程和原有里程占到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18(2008年前只占全省的1/52),将在娄底中心城区形成“井”字形黄金框架,即东有益娄高速、南有娄怀高速、西有安邵高速、北有长娄高速,将使我市全面打通“四个出口”,形成总里程320余公里、连接线总长190余公里、投资总额180亿元的高速公路网络。

  “十一五”,是娄底改革开放步伐最大的五年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9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9%,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27.5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4.9%。

  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6.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3倍,年均增长24.3%。其中出口额14.67亿美元,进口额31.43亿美元。外贸主体日益壮大,国际市场不断拓展,外贸总量迅速增加,外贸结构有所改善,外贸拉动作用日益突出。5年间新签合同额4100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3175人,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3家,优势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自身发展,带动劳务输出。全市已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39家,双峰县、新化成功获批全省“十大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县”。外贸市场逐步扩大,业务涉及59个国家和地区,现已拓展到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等新市场。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全市大举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6.11亿美元、内联引资352.6亿元,其中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增幅排全省第二位,内联引资110.4亿元。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成功举办娄底深圳投资洽谈会、广州科学城投资推介会、第三届“青春娄底“湘中之光”经贸洽谈会、“娄商大会”,承办“湖南省第二届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子陶瓷博览会”,组团参加“中博会”、“港澳洽谈周”、“珠洽会”、“湘商大会”,引进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新兴产业,壮大了产业集群。

  “十一五”,是娄底城乡面貌变化最美的五年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十一五”是娄底城市建设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围绕“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和“四个城市”目标,以娄底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市区为节点、以小城镇为纽带,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突出宜居宜业主题,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阔步前进,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累计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46.1亿元,新建城市道路30条;城镇人口达到151.42万,比2005年增加27.91万;城镇化率达到35.0%,比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城区用水普及率达87.67%,燃气普及率达79.26%,公交网络更加完善,市民生活、出行购物更加方便。娄底中心城区道路骨架扩展到6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7.51平方米增加到12.6平方米,增长63.8%;建成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5万增加到42.5万。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30万平方米,201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9.52%,先后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六张名片。涟源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中国诗词之乡等美誉,双峰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已顺利通过验收。荷叶镇、三甲乡三甲村等获得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

  乡村面貌崭露新颜。“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和“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91.5万人,共建成沼气池2.45万口,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县到乡镇公路改造”、“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建设,完成1185公里县到乡镇公路改造、7838公里通畅工程和602公里通达工程,全市92个乡镇实现100%通水泥(沥青)路,3303个建制村全部通公路,通达率100%。其中,2754个村通水泥路,通畅率达83.4%;100%的乡镇、96.3%的建制村通客班车。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乡村环境也越来越好。

  “十一五”,是娄底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五年

  居民生活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998元增加到15025元,年均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349元增加到3365元,年均增长7.5%。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2005年的13975元增加到27369元,年均实际增长14.4%。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5年的6169元增加到9354元,增加318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241元增加到3224元,增加983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35.7平方米增加到39.9平方米。交通、通信等高档享受型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分别为2.1辆、40.16台、147.53部,比2005年增加1.37辆、10.13台和17.2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分别为43台、88台和86部,比2005年增加32台、21台和52部。

  民生领域持续改善。“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6.47万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99%和98.94%。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2010年,娄底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9.68万人、107.5万人和27.5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11.61万人、82.2万人和2.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参合率97.25%。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以下。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和优秀运动员,荣获国家或省级大奖。

  前五年,全市硕果累累,成就辉煌,为未来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五年,全市新的发展思路业已形成,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主题,立足娄底实际,突出“工业主导、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协调发展”战略,为建设活力娄底、魅力娄底、富裕娄底、和谐娄底,推进富民强市而努力奋斗。 “十一五”精彩了娄底的每一天,“十二五”娄底的每一天将更加精彩。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邹晶晶]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