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经济运行总体正常 完成目标难度增大

来源: 时间: 2011-10-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继续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紧扣主题主线,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基本平稳,需求水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全年完成目标难度增大。

  成绩和基本特点

  一、生产形势稳定,结构调整加快

  1-9月份,全市经济保持了去年以来持续向好的运行态势,初步预计,实现生产总值524.19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虽低于上年同期3.3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其中第一、第二、三产业增加值66.37亿元、286.53亿元和171.29亿元,分别增长3.5%、17.0%和10.1%。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1-9月,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04.33亿元,农业增加值66.37亿元,增长3.5%。

  种植业生产保持稳定。今年以来,农业生产尽管遭遇了冬季低温和春夏之交的旱涝交替,但由于各级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粮食面积稳中有增,田间管理加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74.24千公顷,同比增长 1.3%,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40.46千公顷,增长4.3%;油料播种面积达到31.39千公顷,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8.0%;受蔬菜大幅上涨的推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1.07千公顷,同比增长8.0%。

  畜牧水产业效益走高,生产稳定增长。1-9月全市出栏牛11.0万头、羊20.36万只、出笼家禽1344.94万羽,分别增长3.0%、3.1%、3.0%;生猪存栏277.38万头,增长2.2%,其中能繁母猪养殖出现较快增长势头,全市达到27.49万头,同比增长3.5%;水产品产量5.32万吨,增长7.5%;

  农业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两黑产业” 加快发展,目前全市“湘中黑牛”存栏已达4.4万头,预计全年“湖南黑猪”出栏可达8万头以上;涟源桥头河的优质蔬菜,双峰、涟源的软籽石榴,新化、涟源的金银花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休闲农业来势喜人,目前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到258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8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9家,1-9月完成营业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25.1%;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1—9月,全市90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4.9亿元,同比增长22.9%。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59.82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幅同比虽然回落6.6个百分点,但今年工业生产稳定性增强,自今年4月以来已连续6个月保持了19%以上的较快增速。主要特点:

  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拉动强劲。从经济类型来看,1-9月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42.82亿元,同比增长24.0%,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0%;570户中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66.06亿元,同比增长25.0%,快于5户大型企业14.6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较快发展。近年来,娄底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全市各县市区均建立了省级工业园区,9月末拥有入园企业117家;1-9月全市园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8.06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快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5.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同程度增长。1-9月,纳入月度监测的10种主要产品产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焦炭、纯碱、发电量、锑品、钢材、分别增长42.5%、23.2%、16.9%、16.4%和12.9%。

  高端产业快速发展。1-9月,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47.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9.3%;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同比增长46.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86亿元,同比增长55.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

  (三)服务业平稳增长

  初步预计,1-9月,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1.29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低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稳步增长。1-9月,全市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17.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7.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8.1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稳定增长。1-9月,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实现商品销售额147.63、179.76亿元,同比增长24.9% 和22.1%,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6和0.9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分别完成营业收入14.62、22.21亿元,同比增长21.5%和20.8%,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8和0.6个百分点。全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14和6.16亿元,同比增长8.4% 和10.7%,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9和0.2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商品房销售转暖。1-9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84亿元,同比增长31.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由负转正,并稳步回升。1-9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 116.33 万平方米,增幅从一季度下降3.3%转为同比上升17.2%,但仍比上年同期回落20.7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业运行基本平稳。存款稳步增长,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5.74亿元,比年初增长15.2%;放贷步伐加快,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1.19亿元,比年初新增贷款53.69亿元,比6月末新增贷款27.53亿元,比年初增长13.5%,增速分别高于上半年个8.1、6.9个百分点。1-9月,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38亿元,增长2.3%。

  二、需求增长平稳,发展动力增强

  (一)消费需求总体平稳增长

  1-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45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在全省排名处于中等水平。

  节日效应带动消费明显。今年以来,全市大型购物商场、超市、专卖店、连锁店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节假日开展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汽车销售商联合举办大型车展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全市消费需求的增长。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平均达到20.27亿元,较上年增加3.23亿元。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明显。(1)前几年商品房热销大部分进入装修入住期,带动了家用电器类、家俱类、建筑装潢材料类商品的销售。1-9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相关产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6.3 %、47.4%和43.2%;(2)汽车消费市场仍然火爆,同时也带动了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大幅增长。1-9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6.6%和42.6%;(3)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电子类商品销售大幅增长,1-9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7.6%。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月,全市有17家批零企业达到限额以上标准,被批准进入限额以上统计范围,9月末,限额以上单位数达到251家,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90.1亿元,同比增长37.5%,增幅比限额以下单位高出32.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比重达到49.0%,同比提高26.4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完成投资219.70亿元,同比增长38.1%;农村投资完成168.71亿元,同比增长25.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1.84亿元,增长31.6%。

  投资增速逐月攀升。今年以来娄底固定造成投资(不含农户)在涟钢技改、娄新高速、中兴液压、汽车板电工钢、涟源国产实业等大项目的支撑和拉动下,起步较高,并呈现出增速逐月攀升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9.0%,上半年达到34.2%,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37.2%;增速在全省的排位也逐月前移,一季度位居第十三位,上半年位居第十二位,到8月份已追赶到第七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呈现同步增长态势。1-9月,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85亿元,增长40.0%,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9.42亿元,增长43.0%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6.26亿元,同比增长84.0%。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为2.3:55.4:42.3,三次产业虽然均增势喜人,但第一产业投资占比明显偏低,二、三产业成为投资主战场。

  工业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9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38.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0%,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造成投资的比重达到55.2%,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06.53亿元,增长55.0 %,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03.51亿元,增长35.0%。

  (三)开放型经济规模扩大

  1-9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57.7%,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三位。其中,出口3.54亿美元,增长59.8%;进口12.54亿美元,增长57.1%;工业产品出口形势喜人,1-9月实现出口交货值 27.4亿元,同比增长58.1%,其中涟钢出口16.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内、外引资质量提高,1-9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同比增长65.0%,内联引资117.34亿元,同比增长32.6%。

  三、运行质量提高,收入持续增长

  (一)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1-9月,全市财政总收入达54.47亿元,增长31.9%,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48亿元,增长31.7%,同比提高14.3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0.47亿元,增长24.2%,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49.0%和32.7%,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同比增长30.5%和21.6%。非税收入增长强劲。1-9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为9.0亿元,同比增长53.0%,增幅同比提高47.8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增长分化

  农村居民收入增势强劲,城镇居民收入缓慢增长。随着农民转业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工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及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1-9月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实现现金收入3468元,增长22.5%,增幅同比大幅提高16.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1.8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因为占比达60.0%的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而呈小幅增长态势, 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8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三)企业效益快速增长

  1-8月,规模工业企业效益与生产同步快速增长,全市575户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1.77亿元,同比净增34.85亿元,实现利润28.19亿元,同比净增27.01亿元;全市亏损企业43户,同比减少32户,亏损企业亏损额5.43亿元,同比大幅减亏11.46亿元,总体保持了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民生改善不断加强

  1-9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8.76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教育支出13.84亿元,增长3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32亿元,增长48.0%,医疗卫生支出10.20亿元,增长63.2%,上述三项支出合计39.36亿元,同比增长44.6%,占支出总额的比重高达44.3%,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惠民政策效应逐步显效。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扎实工作,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加快。1-9月,全市财政支出中保障性住房支出6.29亿元,同比增长1.8倍,截止到9月15日止,全市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9970套,开工率为63.4%,竣工16726套,竣工率为35.4%。

  困难和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利比亚战争、自然灾害、全球性通货膨胀及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走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攀升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综合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通胀压力空前,工业持续高速增长难度增大,服务业、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投资高速增长后续乏力,经济下行风险不容忽视。预计全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幅趋于平缓。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一、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今年以来娄底物价总水平持续快速上涨,涨幅在全省一直位居前列,8月份达到峰值107.4%。1-9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涨幅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七涨一平,其中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吃、住类商品价格遥遥领涨。1-9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2.6%,居住类价格上涨7.8 %,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企的主要因素。从小类看,肉、禽、蛋、水产品、菜、糖类价格普遍大幅上涨,涨幅分别达到22.8%、13.6%、13.0%、6.9%、11.3%和5.8%,其中猪肉涨幅高达42.7%,食糖和大米涨幅高达28.7%和24.2%,这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涨幅过高已对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带来的较大影响。

  二、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主要表现在: 1、融资成本上升。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2.0%的历史高位,三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贷款难度更大、融资成本更高。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53.69亿元,同比少增19.95亿元。1-8月规模工业企业利息支出达14.97亿元,增长19.7%,其中私营企业、小型企业利息支出分别增长31.5%和23.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8和3.3个百分点。贷款困难同时催生了民间借贷盛行,潜在风险加剧; 2、原材料成本上升。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幅,1-9月上涨11.8%,高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2.1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幅达31.9%,仅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5.5个百分点。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高位,基础性、资源性产品价格继续上行,企业面临较高的生产成本压力。3、能源供应依然偏紧。1—9月,全市规模工业发电量增长16.9%,同比下降36.5个百分点。电力供应减少,1—9月,全市全社会用电量85.39亿千瓦时,增长6.9%,增幅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65.63亿千瓦时,仅增长5.1%,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受原材料和融资成本上升和能源供应偏紧的影响,我市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加剧。如1-8月金电累计亏损3.8亿元,同比增亏1.23亿元,华润电厂累计亏损0.75亿元,同比增亏0.55亿元,涟钢在上年巨幅亏损20亿元的基础上1-8月仍然亏损0.26亿元。

  三、工业转型升级难。目前娄底的工业现状仍以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六大行业为主, 1-9月六大传统支柱行业实现增加值147.9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56.9%,占GDP比重达到28.2%,且现有传统行业大部分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紧缺,技术力量薄弱,改造提升困难重重。1-8月规模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仅7.3亿元,占同期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研究与开发人员仅3912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5%,专业技术人员1.86万人,也只占从业人员的12.0%。同期高端产业、新兴产业虽然高速增长,但由于规模小,总量少,占比低,短期内难以扭转我市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基本特征。从今后看,“十二五”时期娄底纳入全省规划的华菱涟钢汽车板电工钢,华润电力二期、台湾国产实业二期(水泥)、湖南海螺二期、华新水泥、鸿帆铝业、双峰不锈钢城等均为高能耗的传统项目,更加大了四、完成目标难度增大

  与计划目标比,娄底大部分经济指标前三季度完成情况较好,但与工作目标比有一定差距,如GDP、第一、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等,从全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趋势及制约因素看,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放缓,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难度增大。

  措施和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下一阶段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全力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着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十二五”开门红。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针对当前娄底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靠后和与目标任务存在差距的现状,政府要及时制定措施,分解任务,强化各部门、各县市区责任,并加强指导和引导,加强监管和考核;各职能部门、各县市区要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在全市形成创优争先、加速赶超的良好氛围,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调控物价,有效缓解价格上涨压力

  今年以来娄底物价涨幅持续高企,人们消费意愿下降。抗通胀任务将更加艰巨。一是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趁机哄抬物价、乱涨价行为发生;二是要稳定生产,确保供应。粮食、肉、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本地能生产的,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扩大生产,提高商品率,确保市场供应;三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减少中转环节降低中转成本,要加快市内和通往市外道路建设,减少商品和货物运输费用。

  三、狠抓工业,确保全市经济较快增长

  从当前来看,娄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特别在今年一、三产业难以大幅增长的前提下,狠抓工业生产,以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来确保全市经济较快增长显得尤为重要。狠抓工业生产,一是要狠抓要素保障。要及时掌握煤、电、油、运、气需求和价格波动情况,加强监测分析,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强化管理调度,确保生活。生产两不误;二是要狠抓项目建设。要针对当前后续项目严重不足的现状,千方百计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高效的大项目、好项目,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再引进;要抓紧抓实现有项目的开工建设进度,争取年底前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狠抓生产。按照工业生产运行特点及规律,四季度是全年生产的高峰和关键,要以新型工业化考核为切入点,狠抓企业生产经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等实际困难,指导企业做好形势研判,确保全市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四、立足现状,加快发展服务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今年更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发展对策,但由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发展基础薄弱,短期内服务业难以高速增长,服务业占比也难以大幅提高,对此,我们要立足现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今年来说,一是要落实好(娄政函[2011]79好文件精神,将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并采取奖惩措施确保各项指标如实完成;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针对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低于全国全省的现状,积极落实各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各类人员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三是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要针对近年来消费增长持续低于投资增长,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稳定汽车、金银珠宝等消费热点。加大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力度,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培育多元化的商业经营主体和多样化的商品经营形式,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四是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特别是目前急需规划和引导发展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咨询业、商务服务业等,有效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秦金莲]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