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又是提升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了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质量有所改善,在促进经济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娄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娄底市现代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行业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三高”特征,呈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三新”态势,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对现代服务业的范畴还没有统一的行业界定。本文拟从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含义入手,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借鉴其它地区的划分办法,将现代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为服务业中扣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后的所有部门。
二、娄底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娄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娄底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量快速增长
近几年来,娄底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14.4%的速度递增。2010年全市拥有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1252 个,占全部服务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5.1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9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2 %;比“十五”末增长近1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67%。
(二)就业容量显著提高 现代服务业吸纳和消化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2010年末,全市现代服务业单位就业人数为15.03万人,比“十五”末增长32.1 %;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7.49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57 %。现代服务业不仅扩大了劳动规模,而且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投资规模比重扩大
2010年末全市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值592.78 亿元,投资总额达到123.24亿元,与“十五”末比增长近3倍,与上年同比增长27.78 %,分别占全部服务业和全社会投资额的73.32%和30.12%。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的上升,增强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后劲,对娄底市整体服务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行业发展成效显著
1、信息服务业迅速崛起。“十一五”以来,娄底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成为服务业领域发展较快的行业。2010年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1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34%,年均增速达18.53%;比上年增长11.1%,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
2、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房地产投资额为40.98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年均递增34.67%;增加值为18.2亿元,年均增长10.89%。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居民住房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旅游业品质提升。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娄底市旅游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201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51.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72%,旅游总收入达39.25元,同比增长42.21%。全市拥有星级酒店、旅行社由2005年12家和15家在达到2010年27家和31家;一批景点景区进入4A。
4、金融业快速发展。随着娄底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积极拓展各类信贷业务领域,不断培育市场体系,提高融资能力,保持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娄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0年全市金融业创造增加值1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7倍,年均增速达22.3%;同比增长13.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6%。2010年银行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三、娄底市服务业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十一五”以来,娄底市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掣肘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1、经济总量不足,比重仍然偏低。2010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31.54%,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6.67%,占GDP比重仅为14.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19%。具体表现在:一是增速偏低。“十一五”时期,娄底市服务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全省同期服务业发展水平,至2010年,全市经济高速增长,GDP达到678.71亿元,增长14.2%,服务虽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11.2%增速仍低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3个百分点,比工业增速18.8%低7.6个百分点。二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目前全球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60%左右,发达国家在70%以上。而娄底市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1.54%,比全国平均水平42.6%低9.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0.8%低7.9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相比,更是明显偏低。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娄底服务业以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教育等传统行业为主导行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还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差。这种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发展缓慢的状况,说明娄底市现代服务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偏低。现代服务行业知识密集型居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201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0.29%,其中,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14.45%。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70%以上,而且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新兴与现代服务业。娄底市劳动力的知识结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是在满足基本需求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近年来,免征农业税、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连续出台,城乡居民享受到的实惠逐年增多,收入明显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客观地说,娄底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不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5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3.4 %和7.5%,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国民收入更多的流向了政府和企业,占总人口65%的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需求潜能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城镇化水平不高,影响对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现代服务业特性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城市,城市化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目前娄底市城市化水平仅为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较低的城镇化率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缓慢,势必导致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程度低,这将大大减少广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消费需求,进而阻碍对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广告、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和发展。
5、现代服务业行业垄断性强,服务市场准入受到限制。 现代服务业的不少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电、铁路等,仍处于政策性垄断经营的状态之中,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准入门槛。这种垄断和半垄断的市场环境,导致不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由于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垄断性行业,使得现代服务业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已有的经营主体缺乏扩张动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居民储蓄却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造成社会资金大量闲置。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附加值高、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弹性大,能直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娄底市实现跨越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
(一)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拓宽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发展娄底市现代服务业应基于现有条件,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以此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娄底市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纳入大都市框架之中,延长服务业产业链,增强服务业辐射力,搞好生产性服务业与企业自身制造环节的剥离,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促其加快发展。要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种形式社会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不断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娄底市大力鼓励扶持和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但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仍需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强化对新兴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和政策支撑。要采取积极的土地、财税、投资和价格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松准入管制,促进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充分竞争的格局。使经营者享有有序、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行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充分利用娄底市交通区位优势、现有产业基础,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有效整合和集聚物流资源,推动现代物流业全面发展,形成湘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培养一批物流骨干企业。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大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娄底。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建设万宝消费品物流园区、娄底湘中国际物流园区和各县市物流枢纽。
2、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推广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品种和融资、结算手段。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扩大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贷规模,加快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做好增资扩股和化解不良资产工作,强化内控管理,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大力培育保险市场,调整优化险种结构,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引进保险经营主体,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各类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公估机构。
3、提升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内外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强化对中介组织的有效服务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加快发展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继续办好娄博会、糖酒副食农产品博览会、建材家居博览会、农机博览会等会展。
4、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事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大力发展以客户需求设计及产品研发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拓展金融、保险、证券等领域以及采购、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远程维护等环节的信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推进数据分析、研究用户化解决方案的知识处理外包服务。
5、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大力进行创新体制,加快完善服务外包人才支撑体系,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集聚载体,促进娄底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加快壮大服务外包主体,培育服务外包品牌;完善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形成国家、省、市、园区四级财政支持体系;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提升承接服务外包企业的层次和规模。重点扶持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实现产业聚集发展。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外包企业金融支持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企业急需专业人才。
6、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以重构娄底作为湘中地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不断完善沃尔玛、步步高、鹏泰国际、万豪广场等大型购物消费中心商贸配套,引进竞争力强的商贸企业,抢占商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中心商圈从被动适应消费需求转向主动引领消费潮流。建设万宝新区汽车商贸城,引导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酒店、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聚发展,形成功能各异、业态复合、辐射湘中的主力新商圈,打造若干区域性商业中心。完善商业网点,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业态,继续抓好特色中心商业街区建设,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全力打造市场强市,在抓好传统市场改造提升的同时,加快五江建材城等新兴市场的建设,力争市场集群规模保持湘中领先水平。
7、壮大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积极发挥娄底人文和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拓展旅游空间,完善旅游设施,延伸旅游产业链,建设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尽快把娄底建成湘中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接待服务中心。整体各类旅游资源,开通几条优质旅游线路,在提升观光旅游水平的基础上,重点休闲度假旅游,推出一批高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城市住宿、餐饮、文化、商务、会展等旅游服务,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高标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尽快完善旅游景区内部设施,加快主要景区之间的道路、宾馆、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推进旅游区域协作,加整融入中部地区大旅游圈,推动形成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市场共融、客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吴萍]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