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新型工业化的困局与破局

来源: 时间: 2012-07-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以此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娄底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多年来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使娄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转型困难等许多问题。找准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是娄底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全市新型工业化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十五”以来,涟钢薄板及配套项目、金电异地扩建工程、冷钢扩能技改项目、宜化化工扩能改造工程、双峰海螺新型干法水泥、天宝紧固件、华润电厂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的建成投产,使娄底工业迅速壮大。“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比“十五”的年均增速快3.2个百分点。2011年末,全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578家,比2006年增加207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88.62亿元,为2006年的3.08倍;主要工业产品实现大幅增长。

  (二)发展方式实现突破,集群效应开始显现。近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方式由过去单个企业的壮大发展,开始蜕变为园区和产业链集群的急剧发展。工业园区入园企业由2006年的20家,增加到2011年的118家;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1.47%,提高到2011年的29.79%。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有色、建材、煤炭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农机机电、煤矿机械、特种陶瓷产业及现代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集群。其中百亿元以上产业有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和煤炭深加工产业,十亿元以上产业有建材、有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煤矿机械和特种陶瓷产业。

  (三)工业经济贡献明显,企业效益稳步提升。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95%,2011年占到50.49%;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由2006年的21.7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6.26亿元;实现利税由2006年的37.69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93.35亿元;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由2006年的10.99万人上升到2011年的16.37万人,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

  (四)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经济结构有所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娄底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优势,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区位特色的能源原材料开发企业。“十五”以来,又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但这些项目基本都是能源原材料开发项目、重工业项目和高能耗项目。随着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两型”社会等改革的实施,娄底工业结构的劣势逐步显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抗风险能力弱,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06年以来,娄底借新型工业化的东风,大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表现为“两降三升”。 “两降”一是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80.62%下降到2011年的56.37%;涟钢、冷钢、湖南宜化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单位产品能耗显著下降。二是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95.07%下降到2011年的91.11%,电子、医药、食品加工、服装等新兴工业茁壮成长,重工业过重的局面有所改变。“三升”一是小型企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9.01%上升到45.4%,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陶瓷、小型农业机械、煤矿机械等相对优势产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企业数量由2006年的19家上升到2011年的64家,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9%上升到2011年的34.7%。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2011年,经省统计局、经信委等部门认定,全市有59家规模工业企业获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4.13亿元,同比增长32.4%,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1.4%。

  二、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出口锐减、投资放缓、资本外流、人口红利丧失的大背景下,全市工业企业经营难度不小,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困扰全市工业经济的一些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具体表现为“五不”与“五难”。

  (一)产业结构不优,节能降耗难。“十一五”以来,全市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园区经济,规模工业结构有所调整,但以钢铁、冶金、建材、化工、炼焦、电力等高耗能传统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2011年六大高耗能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19.1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6.37%,而其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041.55万吨标煤,占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7.82%。其中,钢铁、火力发电、水泥行业能耗总量分别为548.79万吨标准煤、216.01万吨标准煤和80.12万吨标准煤,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51.54%、20.29%和7.52%。从能耗总量和能耗水平在全省的位置看,2011年,全市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88.62亿元,占全省的4.78%;而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064.72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14.8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3.0吨标准煤,是全省的7.3倍;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82吨标准煤,是全省的2.84倍。节能降耗压力大、任务重。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园区配套难。娄底是全省14个市州中唯一没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市,现有省级工业园区5个,2010年入园规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1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0.0%,比全省低7.53个百分点;单位用地面积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514万元/平方公里,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49.3%。今年1-5月,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9.1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8.8%,仅增长14.8%,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与全省发达市州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均相距甚远,起不到辐射带动和助推器的作用。

  除主要指标在全省排位不理想外,娄底园区还存在配套服务不全,公共平台支持能力弱的问题。一是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水电、道路、上下班交通、物业管理等问题成为入园业主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如开发区的三一中兴液压考虑到娄底建立一个研发中心,但因担心园区的餐饮、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公司高级研发人才不愿来娄底而一度搁置;三是物流配套滞后。以双峰兴昂国际为例,它的一个货柜从双峰运到广州黄埔港需8000元以上,到深圳盐田港需8600元以上,比珠三角地区运输费用增加7000元,比邻近的邵东也要高出几百元。

  (三)资源优势不再,持续发展难。娄底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过去,娄底最大的财富是资源,但是,多年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对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已使娄底面临主导资源锑、煤逐渐枯竭的不利局面。以锡矿山闪星锑业为例,年消耗锑矿石50多万吨,其中外购矿达到了50—60%,外购矿价格高大幅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娄底境内探明的煤炭储量10亿吨,已开采了约35%,余下的65%大部分属于深部资源,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效益差。据测算,以现有的开采速度,我市煤炭的开采期限不足30年,资源优势正在逐年削弱。市产煤大县(市)冷水江市已于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涟源市也于2011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十二五”时期,省发改委将娄底市定位为新型能源原材料基地,华菱涟钢汽车板、电工钢,华润电力二期、台湾国产实业二期(水泥)、湖南海螺二期、华新水泥、鸿帆铝业、双峰不锈钢城等纳入全省规划的项目均为高能耗项目。这些项目的上马将给全市能源供应带来更大压力。这几年调煤保电任务越来越重,从另一方面说明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能源的短缺和供应紧张,可持续发展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四)创新能力不强,素质提升难。首先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娄底地处湘中腹地,人们的观念仍比较落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严重,私营业主多以简单工艺从事煤炭开采、锑品冶炼,大多创新意识不强;由于收入稳定可靠,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也乐于开发资源来增加财政收入。其次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11年,全市64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134.7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4.7%,但如果扣除冷钢,则全市63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只102.8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6.5%。2011年全市622户规模工业中49家企业办科技机构,仅占7.9%;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员1885人,仅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的1.15%;企业全部科技活动项目262个,平均每家企业0.42个。三是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仅1.5亿元,且同比下降12.0%,户均仅24.1万元;622户规模工业企业中仅21户企业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仅14户企业拥有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OA)。

  (五)项目支撑不力,稳步增长难。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初期,伴随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全市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也一度在全省排名靠前。从2009年开始,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招商引资额和工业建设用地供地率等指标在全省的排位逐渐后移,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势头开始减弱。以2011年为例,当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9亿元,工业招商引资77.48亿元,均位列全省第11位,只有长沙的四分之一强,湘潭、株洲、岳阳、衡阳、郴州、常德的二分之一左右,低于邵阳、永州;工业建设用地供地率14.55%,排全省第13位,仅高于张家界。今年以来,这种态势继续维持。1-5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2.4亿元,同比增长26.5%,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5.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上年的59.4%回落至52.9%。工业投资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37个,完成投资23.54亿元,同比仅增长19.4%,低于全部工业投资增速7.2个百分点。工业招商引资25.5亿元,同比下降5.3%。对市经济开发区规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种趋势,32户被调查企业中本季度投资总额持平或低于上年同期的有17家,占53.1%;下季度投资计划持平或低于上年同期的有20家,占62.5%。

  三、对策和建议

  为深入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业主导”战略,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促进“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环境营造力度,改善软硬发展环境。在“硬件”方面,要加强规划对接、要素对接、基础对接,积极融入长株潭,拓宽发展空间。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同治”的要求,主动接受长株潭的辐射和带动,充分分享长株潭的改革和先行效应。以交通为龙头,加快与全省各市州高速路网建设,尽快打通娄底“东南西北”四个出口,着力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在“软件”方面,要着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要坚决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心态,牢固树立“人人关心企业,人人为企业服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增强大局意识;要坚决摒弃“你不求我不办”的官僚心态,牢固树立“部门围绕企业转,企业需求我服务”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快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限时办结制度的监督;要坚决杜绝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现象。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的服务环境,诚信、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倡导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使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全市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新型工业化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能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恶化、企业经营难度增大的不利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提升企业素质意义更重大、更紧迫。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已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文化建设活动。据娄底经济开发区问卷调查显示,在32户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25户确立了企业愿景,占78%;半数以上的企业环境优雅、员工统一着装、有标语口号、有文体活动、有评比表彰、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但企业文化政治化、口号化、文体化、表象化的做法较为普遍,特别是大多数企业(28家)片面强调井然有序的工作纪律,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把对员工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造成组织内部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创造力、活力和凝聚力,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邓焕章 刘乐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