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来源: 时间: 2012-07-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根,和谐之基。今年以来,全市以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扶持重点群体就业与整体推进就业工作相结合,在千方百计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的基础上,大力抓好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全市用工情况基本稳定,但是就业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一、就业人员稳中有升

  (一)城镇从业人员增加,企业用工继续回升。上半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5.37万人,同比增加1.51万人,增长2.71%,城镇从业人员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业人员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城镇从业人员增加;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项目增加,产业集聚区保持强劲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增强。与此同时企业用工保持了继续回升态势。随着国家、省、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充分就业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逐步显现,部分受到国际金融影响的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有所好转,企业一线恢复生产,用工需求增加。2012年上半年,企业从业人员43.0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4.69%。与一季度相比,增长2.7%。

  (二)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据2012年5月份全市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96%,比去年同期的8.92%下降2.96个百分点,说明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三)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稳步增加。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9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33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8%、3.1%、2.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去年同期4.5%相比下降0.3个百分点,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二、全市下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2年,全市就业形势十分复杂,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压力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关系更加复杂,稳定就业难度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对就业带来新的挑战;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矛盾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全市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也更加短缺。由于一些企业招工条件苛刻,工资水平低,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招工比较困难。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等情况将同时并存,反映出全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二)重点群体就业依然艰巨。尽管全市开展了春季就业援助活动、大学生创业服务进校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等,但从活动情况看,娄底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被征地农民职业转换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依然很大。一是高校毕业生是今年新增就业的主体,更是难题。今年,娄底市应届高校毕业生有0.72万人,加上往年尚未就业的0.11万人,总量将达到0.83万人,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二分之一;二是公益性岗位开发潜力有限,大龄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渠道越来越窄;三是全市每年因被征地需要实现职业转换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员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四是全市约有14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其中,还有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就业,这部分劳动力大多属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这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难度依然较大。

  三、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下半年要继续贯彻落实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全市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破解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的问题,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一)大力拓宽就业渠道。要注重发挥全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努力把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变成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过程,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发展生产服务、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家庭服务等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容量;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在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的同时,兼顾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就业领域。

  (二)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努力开发出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大力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就业见习、基层就业计划等专题就业项目,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同时,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健全完善帮扶长效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开展专项援助活动,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使就业困难群体尽早实现稳定就业。认真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围绕职业技能转换做好培训工作,帮助其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加强工作推进和督导,分期组织开展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培训。加快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打破行业、地域分割,统筹发挥有形和无形市场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平等的就业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服务品牌,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不断创新。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努力消除就业歧视。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