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牢把握“稳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和调控,出台有力有效措施,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在4月份步入低谷后5月份开始小幅回升,运行效益进一步好转,发展动力有所增强,民生改善力度加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76.24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高于1-5月0.9个百分点,但低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1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5.44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62亿元,增长11.3%。
(一)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克服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对春夏粮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形势好于上年、好于预期。基本特点:粮食生产平稳。全市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65.42千公顷,同比增长0.9%,其中早稻播种面积86.32千公顷,增长0.9%;早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23.89千公顷,增长0.7%;春玉米、油料、药材播种面积为38.76、6.50、6.18千公顷,分别增长8.9%、3.7%、2.8%。养殖业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263.79万头,增长5.4%;牛出栏8.4万头,增长5.9%;羊出栏14.89万只,增长5.8%;家禽出栏1061.74万只,增长6.1%;水产品产量3.93万吨,增长8.7%。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981家,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26.1%;休闲农业企业527家,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5.77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二) 工业生产小幅回升。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0.8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自5月份开始小幅回升,上半年增速虽比一季度回落了1.6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比1-4月加快了1.0个百分点,比1-5月加快了0.3个百分点,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上半年工业经济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几个新变化:一是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增长28.6%,重工业增长14.1%,轻工业占比为8.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小微型企业成为稳定工业增长的主力。全市小微型工业增长27.8%,快于大中型工业19.9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3.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2个百分点。全市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陶瓷、小型农业机械、煤矿机械等相对优势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大型企业的局面有所改善;三是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非公经济增长21.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占比达55.1%,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四是增长方式进一步改善。受国家宏观调控及主动转型工作力度加大的双重影响,全市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下降,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增长方式有所改善。上半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8.9 %,低于规模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9.0%下降到52.9%;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完成增加值34.88亿元,同比增长32.9%,高技术工业完成增加值4.28亿元,增长30.9%,增速分别高于规模工业17.8和15.8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62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比1-5月提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增速仅低于全市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是近三年来差距最小的一个季度;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从三产业内部行业看,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01亿元,增长18.0%,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15亿元,增长14.2%,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61亿元,增长13.8%,成为稳定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四)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4亿元,增长38.6%,增幅虽逐月回落,但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创下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为全市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投资运行中出现的新亮点主要有:一是“项目建设推进年”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市施工项目1076个,同比增长49.9%,新开工项目742个,同比增长64.5%,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含房地产开发)179个,同比增加44个,本年新开工的亿元项目41个,同比增加23个;二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8亿元,同比增长50.6%,增速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0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3.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30.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8:57.9:40.3调整为今年的3.0:53.2:43.8,三产业投资占比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贡献率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18.15亿元,同比增长63.7 %,增速高于全市投资25.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64.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9.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4.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和贡献率都大幅过半,这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变化;四是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大幅增强。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9亿元(不含跨区项目2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3%,其中市级重点项目105个,完成投资68.7亿元,县级重点项目348个,完成投资84.0亿元,完成进度好于去年同期。全市重点项目投资比重过半,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增强;五是房地产投资增长逆势冲高。全市房地产投资在新化、娄星区新上房地产项目的强劲拉动下,呈高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69亿元,同比增长44.8%,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0个百分点。
(五)消费品市场增势平稳。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06亿元,同比增长15.5%,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5.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餐饮消费额同比增长12.6%,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城镇市场增长较快,实现零售额 123.53亿元, 同比增长1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5%;乡村实现零售额14.53亿元,同比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0.5%;部分消费热点持续活跃,服装鞋帽类、家电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8.4%、23.5%和25.7%,但金银珠宝类、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9%、16.6%,增幅同比大幅回落30.5和19.4个百分点。
(六)物价涨幅稳步回落。6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延续了从去年8月以来稳步回落的态势。1-6月上涨2.7%,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2%和1.2%,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5.7和7.3个百分点。
(七)财税金融形势良好。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8.46亿元,同比增长30.9%,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高于1-5月9.5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8亿元,同比增长3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9个百分点,高于1-5月14.2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排位由上月的第11位跃居第3位。其中,税收收入18.36亿元,同比增长32.9%,非税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54.0%。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为2.95、5.11和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34.2%和1.08倍。金融环境明显改善。自去年12月以来央行已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6月8日启动了三年半以来的首次降息,7月6日又启动了四年来首次非对称降息,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加大。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519.85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比3月末提高4.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83亿元,同比多增25.6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项目融资困难的现状;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66.73亿元,同比增长16.2%,存款增长慢于贷款增长,高企的存贷比有所降低。
(八)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2元,同比增长14.8%,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农民收入方面,随着用工工资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97元,同比增长21.5%,增速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9%。 就业和用工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可达55.37万人,同比增长2.71%;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9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8%和3.1%。据5月份全市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96%,同比下降2.96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和用工基本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上半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保进度、保质量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在建保障性住房项目达55个,完成投资12.8亿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853套,开工率达到62.5%。
(九)区域发展日趋协调。随着一系列扶贫攻坚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市经济增长重心向欠发达地区偏移,涟源、双峰、新化呈加快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上半年,涟源、双峰、新化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8%、12.6和 12.5%,超过全市平均增幅0.9、0.7和0.6个百分点;新化、双峰、涟源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9%、20.8%、19.4%,超过全市规模工业平均增幅7.8、5.7和4.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9.5%、48.1%、46.5%,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10.9、9.5和7.9个百分点。
二、需引起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工业生产增速放缓。今年以来,全市以钢铁、建材及相关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受政策调控和国际大环境冲击较大,电力、煤炭受长期阴雨天气影响明显,导致工业增速自3月开始逐月下行,5月以来虽小幅回升,但回升势头缓慢。上半年,规模工业增长15.1%,低于1-2月2.7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4.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1)大中型工业、支柱产业增长缓慢。上半年,全市大中型工业增长7.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9%,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1%,炼焦业增长4.7%,均大幅低于规模工业增幅;(2)园区工业拉动作用不强。上半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长16.4%,增速同比下降了8.4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拉动作用减弱;(3)部分主要产品产量下降。从纳入监测的10种主要产品看,原煤、锑品、纯碱、水泥、焦炭保持增长,但生铁下降3.1%,粗钢下降6.9%、钢材下降3.1%,发电量下降5.2%、氮肥下降33.2%,且目前煤、电、水泥、钢材等主要产品出现滞销,将会进一步影响后期生产。
(二)企业效益下滑明显。由于经营环境趋紧,成本费用上升,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经营难度增大,效益下滑。上半年,全市622户规模工业企业中有21户一直处于完全停产状态,还有部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今年以来,我市主要产品钢材、水泥和锑品价格大幅下降,煤炭价格也开始下行。1-6月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为100.4%,比上年同期回落8.9个百分点,其中钢压延加工93.6%,回落22.7个百分点;水泥102.2%,回落12.9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97.7%,回落31.8个百分点。据调查,6月螺纹钢均价为3550元/吨,同比下降691元/吨;水泥均价310元/吨,同比下降50元/吨;锑品7.01万元/吨,同比下降了1.4万元/吨;原煤均价470元/吨,同比下降180元/吨。由此造成大型骨干企业亏损加剧,规模工业利润快速下滑。1-5月,涟钢亏损3.09亿元,冷钢亏损0.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亏1.91亿元和1.50亿元;金电5月份当月亏损0.83亿元,比上年同月增亏0.6亿元;双峰海螺盈利0.57亿元,同比下降49.7%。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96.94亿元,同比增长10.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42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1-4月大幅下滑23.1个百分点;其中5月当月实现利润2.08亿元,同比下降49.5%。
(三)第三产业部分行业依然低速增长。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长11.3%,增速虽同比、环比均有所回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强。从第三产业相关指标看,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低于上年同期2.0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增长21.1%,低于上年同期14.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17.0%和17.6%,低于上年同期5.3和3.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6.5%和19.2%,低于上年同期4.1 和1.0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增长4.2%,低于上年同期17.5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1.7%,低于上年同期7.9个百分点;铁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下降0.9%,低于上年同期6.6个百分点,公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证券交易额下降23.7%,低于上年同期43.7个百分点;保险业务收入增长2.7%,自去年以来持续低速增长。由于相关指标完成进度缓慢,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2%,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5%,电信业增长6.4%,均低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低于上年同期增长。
(四)外贸形势严峻。上半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84亿美元,同比下降26.4%,增幅回落113.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同比下降42.2%,增幅回落97.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7.26亿美元,同比下降21.8%,增幅回落119.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69亿元,下降24.6%;全市合同利用外资仅0.2亿美元,下降76.3%。
(五)完成目标任务有差距。从列入娄办【2011】41号文件的13项主要经济指标看,超额完成的只有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CPI及第一产业增加值等6项,其余7项指标均与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9%,差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4.2%,差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差3.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1.6%,差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3%,差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6%,差2.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下降26.4%,差41.4个百分点。
三、下半年走势研判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有所恢复,但恢复势头趋缓,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欧债危机尚在持续发酵,欧元区经济陷于衰退将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连锁效应,拖累世界经济放缓增长;从国内来看,今年以来全国经济面临外需疲软,内需收缩的双重压力,主要经济指标下行明显。上半年全国GDP增长7.8%,增幅已持续六个季度出现下滑,三年来首次跌破8%;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5%、20.4%和14.4%,增幅分别低于一季度1.1、0.5和0.4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3.8、5.2和2.4个百分点;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在上月大幅回落2.9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回落0.2个百分点,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普遍回落,特别是新订单指数为49.2%,在上月回落4.7个百分点后再回落0.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下滑迹象明显。
尽管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不少问题,但全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也不断增加: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为应对持续走低的经济状况,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陆续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放松货币政策;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最近,国务院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预调微调的刺激经济增长的积极政策。如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促进投资增长;确定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并出台了节能环保家电补贴政策,拉动消费增长;铁道部、卫生部、银监会、证监会、国资委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央行二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之后,6月8日和7月6日又启动了三年半以来的首次降息和四年来的首次非对称降息等等,显示着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积极灵活。
从娄底经济增长看: 一是经济企稳迹象显现。1-6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1%,高于1-5月0.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转负为正,微增0.04%;财政总收入增长30.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6%,分别高于1-5月9.5个百分点和14.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趋稳,消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二是经济较快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38.6%,对全市积极增长的拉动力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同时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就业形势有所改善,居民自主消费能力进一步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会有所加大。 三是涟源、双峰、新化等县域经济增长有加快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全市经济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正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量。四是政策性发展机遇增加。目前娄底市已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规划范围,娄底经济开发区被列入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等,这些都将为全市争取项目资金、激发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五是全市抓经济,稳增长、快增长的氛围已经形成。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力度、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启动实施了四年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工业经济发展四年倍增计划和工业企业帮扶四年行动计划,已经取得了一定实效;4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已连续多次召开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及部门工作调度会议,及时调度情况,认真分析经济形势,并对下阶段如何实现“稳中求好,好中求快”的经济工作总目标及完成全年任务进行了精心部署,这些举措必将在下半年取得较好成效。
综上所述,下半年娄底经济虽然仍然会受制于国内外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全市经济增长会在国家稳增长的大环境下企稳并小幅回升,全年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主要指标增幅将会好于上半年。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秦金莲]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