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来源: 时间: 2012-09-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娄底作为湖南最年轻的地级市,素有“能源原材料基地”之美誉,以此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工业经济一度成为娄底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因长期过度开采、粗放经营,造成资源枯竭、结构单一、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速赶超”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弹性较高的服务业成为娄底经济腾飞的不二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娄底市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规模较小,速度不快,结构不优,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等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快转变观念,科学谋划,有重点地有特色地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近五年来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与亮点

  (一)总量快速扩张,增势持续稳健。近年来,随着娄底市经济的较快发展,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9.13亿元,比上年增加35.08亿元,比2006年增加125.39亿元,自2006年以来总量以年均25.08亿元的规模快速扩张。从增长趋势看,服务业总体呈加速增长态势,“十五”时期(2001-2005)全市服务业年均递增10.3%,“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12.0%,增速明显加快。此外,服务业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2011年,全市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达13个,比2006年增加6个,成交额达78.3亿元,比2006年增长1.96倍。商品销售过亿元的批零企业达28家,销售额达129.3亿元。湖南大汉集团已发展为全市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并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位列湖南第一位。

  (二)结构有所优化,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渐趋优化。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近年来,娄底市充分发挥通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逐年提高,交通运输业保持了持续稳步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4554公里,比2006年增加4288公里,年均增加857公里。全社会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105.0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8%;客运周转量30.9亿人公里,增长5.0%。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45.63亿元,为2006年的1.68倍,5年年均增长10.3%。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9.0%,总量稳居服务业14大行业之首。

  商贸流通业呈现出新的生机。商贸流通领域是全市体制改革最彻底、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国合商业占主体地位的流通体制被彻底打破,“新业态,新方式”不断涌现,步步高、新一佳、肯德基、沃尔玛、阿波罗陆续进驻娄底,九亿、春园商业步行街、万豪城市广场的建成营运,更是彰显了娄底商业文化的新特色,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流通市场,改善了流通环境。2011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比2006年增加147.6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2%。全市实现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6.09亿元,为2006年的2.1倍,五年年均增长11.7%,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5%。

  金融保险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娄底市金融部门积极拓展各类信贷业务领域,不断培育市场体系,提高融资能力,保持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娄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77.37亿元,比2006年增加449.34亿元,年均增长9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9.02亿元,比2006年增加283.93亿元,年均增加56.8亿元。保险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娄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新险种层出不穷,并逐渐深入千家万户。到2011年,全市保险机构已达21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21.15亿元,为2006年的3.6倍,五年年均增长29.1%。2011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为2006年的2.37倍,五年年均增长12.0%,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

  信息传输业飞速发展。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业务日新月异,持续飞速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89亿元,为2006年的2.21倍,五年年均增长17.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17.2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20.4万户,分别为2006年的3.61倍和3.52倍,五年年均分别增长29.3%和28.6%。全年信息传输业实现增加值16.6亿元,为2006年的2.07倍,五年年均增长14.7%,为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

  旅游业迅速崛起。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大改观,全市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的开发、宣传力度,“旅游活市”氛围在全市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分别达31家和33家,实现旅游收入57.0亿元,接待游客1013.9万人次,分别为2006年的5倍和4.37倍,五年年均分别增长37.9%和34.3%,旅游业总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达6.7%,比2006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10年,娄底市率先在全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并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逐渐成为娄底市新的投资热点。2006年以来,娄底市房地产业步入加速发展时期。201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达52.33亿元,为2006年的3.2倍,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68.74亿元,年均增长21.6%。2011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0.23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居民住房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贡献日益突出,功能不断完善。服务业的发展,对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服务生产,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2011年娄底市服务业增长11.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在提高,服务业税收收入已成为娄底市税收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2011年全市税收收入60.54亿元,其中服务业税收收入达24.3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40.2 %,比2006年提高18.0个百分点.

  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随着服务业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不断向服务业转移,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呈稳步增加之势。2011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74.66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29.7%,占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57.4%。

  (四)发展后劲增强,发展潜力增大。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科技创新年”等活动,一批过亿元的服务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服务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195.41亿元,同比增长34.7%,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6.0%,仅低于第二产业投资比重5.5个百分点。2006-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服务业投资720.4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4.5%。

  居民收入增长加快。长期以来,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贫困人口增加,是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自去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的贯彻实施,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呈加快增长态势。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7元,同比增长13.1%,增速高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排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10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同比增长17.4%,增速高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11.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1.5%,呈继续加快增长态势。

  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7.5%,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 在“十一五”时期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加快1.6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

  “十一五”以来,尽管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促进娄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服务业仍是娄底经济增长的一条“短腿”,规模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全国、全省比,与兄弟市州比仍有较大差距,其突出表现为:

  (一)总量小,占比低,速度慢。长期以来,全市服务业总量规模偏小,占GDP比重偏低,增长速度偏慢,且滞后于全市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与兄弟市州差距越拉越大。2006年以来,娄底市年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92亿元,只有长沙的11.3%,比同方阵的邵阳、益阳、永州、怀化分别少57亿元、44亿元、78亿元、65亿元;五年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为31.8%,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8.2个百分点,为全省倒数第1位,分别低于长沙、邵阳、益阳、永州、怀化11.8、7.0、5.9、8.4和11.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2.0%,低于同期GDP 增速1.2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4.2个百分点,为全省第12位,分别低于长沙、益阳、永州、怀化1.2、0.6、2.3和0.1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娄底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3%,与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3%,人口总量占全省的5.7%的水平相比是不匹配的,且服务业增加值只有长沙的11.2%,在14个市州中仅高于湘西和张家界,居第十二位;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列全省倒数第1位,分别低于长沙、邵阳、益阳、永州、怀化10.2、6.6、5.4、8.2和10.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4.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0位,分别低于同方阵市州邵阳、益阳、永州、怀化1.5、0.6、2.1和1.1个百分点。

  (二)内部结构欠合理,传统行业不优,新兴行业不强。从服务业内部看,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仍是娄底市服务业的主导行业。2011年这些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161.00亿元,占服务业的64.7%,同比增长12.4%,其中,交通运输、批零住餐、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占了8成多,而教育仅实现增加值25.53亿元,同比增长11.1%,慢于传统服务业1.3个百分点。同时,相当多的新兴行业如旅游业、金融业、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水平较低。2011年娄底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8.13亿元,同比仅增长10.1%,低于全市服务业1.5个百分点,低于传统服务业2.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比仅35.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

  (三)就业吸纳能力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小。“十一五”以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功能虽有所增强,为全市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综合来看,娄底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仍然偏弱,且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2006-2011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从31.9%下降到29.7%,呈总体下降的趋势。2011年,服务业以29.7%的就业人口创造了29.4%的GDP,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以22.1%的就业人口创造了55.0%的GDP。从与全省及兄弟市州对比来看,娄底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位于全省倒数第3,略高于益阳、张家界。2011年,全省、长沙、邵阳、永州、怀化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4.8%、41.3%、32.0%、31.9%和34.7%,分别比娄底高5.1、11.6、2.3、2.2和5.0个百分点,就业吸纳能力远远强于娄底。

  2006年以来,全市服务业投入持续加大,但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却远远低于其应有的水平。五年中服务业年均增速12.0%,低于同期GDP1.2个百分点;年均贡献率为31.7%,低于服务业投资贡献率7.1个百分点;2011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9.4%,低于服务业投资比重16.6个百分点,说明服务业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对经济增长贡献偏少。由于服务业增长缓慢,导致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的服务产品供不应求,服务价格上扬,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需求,影响人民消费预期,制约了生产发展。

  三、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娄底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受建市时间不长、思想认识不到位、城镇化水平偏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长期“重工业、轻服务业”意识影响

  一是重工业意识偏浓。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致力于发展经济,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短平快”的发展方式来增加GDP,纷纷发展投资大、见效快、能在短期内拉动GDP迅速上升的工业和建筑业。同时,人们往往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应建立在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服务业是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进程所派生的产业。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了第二产业增幅快、比重大,服务业增长慢、比重过小的结构性问题。从而造成第二产业中部分行业生产能力、产品和劳动力相对过剩,如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行业,钢铁和水泥制造行业,而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明显缓慢。

  二是投资倾向于工业。历年来,受“重工业”意识影响,各级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第二产业,轻服务业的倾向,其突出表现是,对工业的投资比例长期维持在高位。2011年,全市工业投资217.9亿元,比上年增加56.5亿元,增长35.0%,比2006年增加158.28亿元,自2006年来总量以年均31.66亿元的规模快速扩张,比服务业年均增量多6.58亿元,且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36.6%,高于服务业36.1%的年均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投资长期以来向工业倾斜。

  三是工业基数大,发展快,对服务业产生了较大的挤压效应。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目前娄底经济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对服务业发展必将产生一定的挤压效应。201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9%,高于服务业占比20.5个百分点, 比2006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快于GDP年均增速3.1个百分点,快于服务业增速4.3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增加值基数较大,增长快,致使工业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占比相应下降。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9.4%,比2006年反而降低了6个百分点。

  (二)加速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娄底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和城镇化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制约了服务需求的增长。

  一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07元,位于全省第10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15元,位于全省倒数第2位。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约束了居民消费意愿,制约了有效消费需求。同时,由于物价持续攀升等因素的影响,居民对教育、住房、医疗等预期支出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2011年全市消费率为45.0%,比2006年下降14.9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31.9%,比2006年下降14.5个百分点。同时,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人们只有尽可能地通过增加存款来获取“安全感”,因而造成人们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更加谨慎。

  二是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服务业发展缓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引起的,服务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相对较重,部分服务领域存在行政性垄断、市场准入严格等问题,人为地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从娄底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看,除了商贸流通,公路运输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由于体制改革较为彻底,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占比较大的铁路、电信、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市场准入门槛依然较高,垄断经营特征明显。新兴行业,如现代服务业、信息咨询业、文化服务业、物流业等虽然正在不断涌现,但发展不足,大部分新兴行业无行业管理部门,缺行业领头羊,以“小”、“散”、“乱”为主,处于无序竞争状态。2011年全市共有批零、住餐企业2483家,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仅246家,占9.9%;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仅13个,且市场交易以市内交易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功能不强。

  三是城镇化水平落后。由于大多数服务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难以分离,因此服务业发展具有集聚性的特点,只有在人口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利于服务业发展。但娄底现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2011年,娄底城镇人口比重为37.5%,比全国平均水平51.3%低13.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5.1%低7.6个百分点,比长沙、益阳、永州、怀化分别低31.0、3.6、0.4和0.2个百分点,略高于邵阳3.4个百分点。娄底城市化发展滞后也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娄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市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科学谋划,正确引导,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台阶。

  (一)准确定位,精心谋划,找准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与主攻方向。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娄底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地处湘中的便利交通资源,准确定位、科学统筹,在产业选择上有所扬弃,避免贪大求全,在突出特色产业、拳头产品上做深、做透,注重品牌打造。各县市区也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特点及比较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领域,构建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和发展方向,促进具有特色优势的服务业发展壮大。

  (二)优化环境,强化保障,夯实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注重服务业大项目的引进与投产,促进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要优化结构,注重将服务业投资向与旅游经济、物流经济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倾斜,持续不断地增加投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二是打造服务业发展载体。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机制,促进相互支撑。把打造服务业载体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制定财税、土地、价格等优惠政策,来支持载体建设,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发展。以娄底中央商务区为龙头,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构建市级商贸中心。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高效、一流的物流平台和现代物流中心,提高物流业生产效率;对垄断性服务业继续完善改革,通过市场竞争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

  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决定服务业发展需求,服务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高。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围绕“三农”服务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提升农村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形成和完善农村服务业的支撑体系的新的增长点。

  四是借鉴服务业发达地区先进经验。2010年,全国37个市县区被列入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衡阳是全省唯一入围城市,近几年中,衡阳第三产业发展相当迅速。娄底在向兄弟市州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认清自己的优劣,注重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错位发展。

  (三)突出重点,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完善服务业体系

  一是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娄底火车站改造和区域内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同时积极疏浚资水,实施涟水复航计划,形成以华北、华南、华东、西南运输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娄底物流枢纽,依托沪昆高铁客运站,建设以生活资料物流为主的商贸物流园,重点建设湘中综合物流园、湘中商贸物流中心,天客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大力支持天客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安达现代物流公司的发展。

  二是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积极筹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加强旅游路线开发、努力拓展精品旅游跨市通道;重点将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大熊山蚩尤文化城等2个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品牌。

  三是着力做大商贸服务业。提高商务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市经开区建设娄底会展中心,依托建材、家饰、家电等商贸流通优势,拓展会展领域,培育商务、旅游、购物、展览等会展相关产业链。在中心城区涟水河观光带涟滨中街规划建设娄底特色商业街,突出文化、商品、经营、建筑和人文特色。

  四是着力拓展金融服务业。加快推行融资、租赁、理财等新兴金融服务,初步建立起种类齐全、业务多元、有效监管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大力促进证券业、期货业发展。实现市级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在娄底中心城区率先建立金融理财区,开发个人和单位理财服务、做好委托代理、承兑、贴现和保管箱业务,开发和完善新兴中介服务业务。

  五是着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以“三网融合”发展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信息网络,拓展多媒体服务领域和效益。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建设以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园区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智能社区和城市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科技服务工程建设,扩展科技信息港科技功能。

  六是着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改造升级传统服务行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舆论宣传等措施规范提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养老、社区服务、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健身体育、培训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秦金莲  陈娉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