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娄底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建设幸福娄底”战略目标,以空前的力度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举全市之力招项目、建项目,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连续两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总量连创新高。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425.2亿元,同比增长35.1%,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总量再上新台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91亿元,同比增长36.8%,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近两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规模快速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凸显。一是总量较大。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总量达425.2亿元,尤其是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越500亿元,达到581.61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3.9倍、“十五”时期的1.5倍、“十一五”时期的48.7%。二是增速较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近几年的持续增长,2011年增速为35.1%,2012年增速又创新高,达36.8%,远高于全省27.5的平均水平。三是贡献率高。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50.2%上升到58.0%,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
(二)民间投资加速,投资增长内生动力强劲。随着市委政府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全市民间投资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出现快速增长势头,投资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37.4%,2012年,全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4.6亿元,同比增长58.3%,增速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21.5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9.2%。民间投资的贡献率为79.5%,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9个百分点。
(三)地方项目主导,中央投资比重下降。两年来,特别是2012年,受国际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央项目在娄投资明显下滑,地方项目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年地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78.7亿元,增长37.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99.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中央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下降44.1%。
(四)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带动投资作用明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完成投资224.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4.6%,全市县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47个,完成投资296.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8.6%,列入省“三个一”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32个;完成投资99.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5.4%,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超五成,带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
(五)一三产业投资增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市坚持以项目促转型,三次产业投资协同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8.1亿元、283.9亿元和27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0%、29.7%、43.3%。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2.6:51.4:46.0转变为今年的3.1:48.8:48.1。一是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第一产业投资高速增长。2012年第一产业增速分别比第二、三产业投资高34.3个、20.7个百分点,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27.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稳步增长,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二产业投资在上年快速增长32.9%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29.7%,新材料、特色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较快增长。三是民生项目迅速推进,服务业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12年全市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出重点之一,共完成投资279.9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8.1%。市委、政府还坚持以项目惠民生,全年全市住宅、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领域投资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79.9%。
二、做好今年全市投资工作的有利因素与困难
(一)保持今年全市投资稳定增长,具有诸多有利因素
——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来看: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虽然外部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普遍预期宏观经济形势将好于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3年经济工作以“稳中求进、扎实开局”为总基调,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13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大量审批的“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工有利于投资增速加快,特别是随着中央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为市域、县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发展空间。
——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动向来看: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新动向有利于投资实现平稳增长。预计2013年货币政策稳中略松;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税制改革与结构性减税也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财税货币政策的新举措有利于增添企业的投资发展活力。
——从全市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全市正处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领域宽广,需要投资的项目很多,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乡建设,都有旺盛的投资需求。因此,伴随着全市“四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为投资需求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全市投资先行指标来看:近两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先行指标向好。2012年,全市共有新开工项目1194个,同比增长30.3%,计划总投资611.65亿元,大幅增长81.1%。如果资金等相关要素配套能及时到位,将成为2013年投资平稳运行重要保证。
(二)当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大型新开工项目少,项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2012年尽管全市新开工项目有1194个,其中新增计划总投资达到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3个,对维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作用有限。尤其是能够引领全市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仍然偏少,谋划和引进一些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引领性强的项目迫在眉睫。
二是民间投资产业壁垒高,融资渠道仍然受阻。2012年,全市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六大共完成民间投资314.3亿元,占全市全部民间投资的91.2%,而在通信、交通、能源、环保、教育、卫生等领域,由于存在部门割据、行业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形成了天然的产业进入壁垒,民间投资进入的深度明显不足,只占全市民间投资的8%左右。此外,全市民营企业投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2012年全市民间投资项目到位资金396.3亿元,同比增长37.3%,低于民间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83.4%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自筹资金,而自筹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民间融资。
三是投资领域资金矛盾加剧,房地产业尤为明显。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各项应付款增长90.9%,其中房地产开发各项应付款增长1.03倍,远高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到位资金的增速(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增长68.4%),表明房地产开发资金更为紧张。应付工程款的高速增长,反映出建筑业企业垫资施工的问题比较严重,会造成建筑业企业生产与经营困难,影响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还可能增加工人工资的拖欠,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四是第三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投资比重相对偏高。2012年全年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35.3亿元,同比增长60.8%,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48.3%,比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房地产投资虽暂时回暖提速,但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国家严厉调控的宏观形势下,继续依赖房地产拉动今年第三产业投资乃至全市投资已现乏力态势。
(三)从当前全市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运行情况看,保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速运行态势的支撑动力需要加强
一是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仍然没有松动的迹象,“新五条”细则陆续出台。201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处于景气恢复阶段,投资增速预计比2012年会有所回落。由于房地产涉及的产业链条较长,房地产投资的表现将影响其他相关产业的回升。
二是全市企业盈利能力有下降趋势,企业的投资能力不足、投资意愿下降。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同比下降11.8%。工业企业效益下滑、盈利能力下降,直接的传导效应就是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投资能力不足。
三是全市金融机构对投资的资金支撑能力相对偏弱。2012年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269.05亿元,同比增长14.01%,增速比上年同期低5.16个百分点,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22.8个百分点。
三、确保今年全市投资稳定运行的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狠抓项目的谋划和招商对接。一要加强项目储备。围绕全市的资源优势,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谋划和编制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省笼子。二要抓好主动对接。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发改、经信、商务等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工作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形成全市抓新一轮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要切实做好园区产业对接招商,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与长株潭城市产业对接,重点围绕传统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议特别注重鼓励全市发展不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要着眼市域经济融城战略,加快娄涟路、娄双路及冷新路规划编制和招商引资步伐,并尽早启动实施,加快优化内部交通运转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要不断细化完善全民招商奖励办法,推动形成全市上下参与招商、社会各界支持招商的重商风气。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园区主体作用,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和特色招商,提高各园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和达产增效。一要强化项目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对列入“十二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制定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办理相关服务手续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二要强化项目建设进程结点管控。对基本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推动尽快开工;对在建项目,建立项目建设推进台账,促使在建项目全面提速,尽快投产达效。三要强化项目建设的困难排解。对推进缓慢的在建项目,要全力创优项目环境,认真分析项目存在问题,积极协调解决,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四是强化建成项目的达产增效服务。对建成项目,要以投产项目达产达效为目标,有关部门通过固定资产投入、用电量、销售收入、上交税金、用工人数、占地面积的摸底调查,积极帮助企业争取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优惠政策,促其达产增效。
三是狠抓项目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撑。在资金筹措方面,政府金融部门要主动介入指导督促有关银行机构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建议市委政府出台专门对策,大力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投资经营,缓解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矛盾。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分析国家新一轮财政货币政策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方向,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及时争取上级配套资金支持。在用地保障方面,要狠抓用地指标争取和闲置土地情况工作,努力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尤其要重视做好闲置土地清理,对已经完成用地审批手续一年尚未动工开发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两年尚未动工开发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清理出的土地,优先保障急需用地的重点项目。在政策扶持方面,对建成投产项目市政府可根据项目的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以及财政贡献等实际情况,通过税费奖励等方式对该项目予以扶持。
四是继续完善项目建设推进的体制机制。一要细化“三个一”项目推进指导工作机制。即每个重点项目有一名联系的领导、一个专门的服务小组、一套具体的工作方案,建议细化时间节点和阶段性工作目标要求。二要建立项目推进“绿色通道”机制。如果项目获得土地指标及完成施工图、环评报告等后,建议市委政府出台“绿色通道”政策,加快推动各项手续办理。三要强化项目推进督查制度。建议根据项目具体工作方案、节点及阶段性目标,对项目推进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督查,并每季度通报一次。四要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度。对不能按时开工和竣工的重点产业项目,逐一分析原因,对因办事效率低、服务不到位或工作推诿影响项目推进的,追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五要加强新建申报入统工作。发改、经信、建设等部门要重视投资项目的清查摸底和建帐造册等申报入统工作,切实做好对投资及房地产新入库项目申报材料的审核确认,督促项目业主(包括市直各部门)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新开工项目申报入统所需资料,确保新开工项目按要求及时入库,做到应统尽统。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陈惠明 刘亚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