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以及前几年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陆续淡出的严峻市场形势,市委市政府沉着科学应对,积极采取扩内需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全市商品流通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2012年全市商品流通消费市场运行主要特点
(一)市场销售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74亿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在上年增速居全省第二名高位运行基础上,本年仍维持全省并列第四的较快增长态势。
(二)城乡消费市场保持平衡发展。随着全市消费环境日渐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得到了有效释放,形成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全市实现城镇零售额262.61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乡村零售额35.13亿元,同比增长15.3%。
(三)批零贸易业态仍居主导力量。近几年来,全市批发和零售商业等传统贸易业态焕发生机,购物环境不断改善,消费领域不断扩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2.8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2%,同比增长15.5%,高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1个百分点。
(四)住宿餐饮业市场稳步提升。近年来,全市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观念不断转变,餐饮企业品牌意识增强,商务会展活动逐年增多,旅游业加快发展,这些因素带动了住宿餐饮业消费的提升。2012年,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86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上年快了2.2个百分点。
(五)限额以上企业拉动作用凸显。2012年末,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共计350家,比上年末增加99家,全年实现零售额149.39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50.2%,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 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56.2%。
二、影响消费市场增长的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方面主要有:
(一)当前,CPI运行仍处于温和上扬阶段。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2.0%,八大类商品价格均呈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上涨3.8%、0.9%,、1.0%、1.1%、0.7%、0.8%、1.2%和1.1%。2013年1-2月份,全市CPI同比增长2.2%,CPI的持续温和上涨,有利于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较快增长。
(二)前段的促销政策仍将发挥后续效应。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唤醒了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同时,随着商贸流通企业重视农村市场的程度不断提高,对农村市场建设投资的力度持续加大,将进一步提升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扩展消费空间,拉动农村消费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县(市)、区已新建改建标准化农家店245个,实现农家店信息化建设245个,新增营业面积14700 平方米,新增就业2207人。2012年,农家店实现销售额2245万元。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9.86万台(件),实现销售额20.31亿元,“家电下乡”已补贴产品数量达69.86万台(件),农民消费者已享受财政补贴资金1.8亿元。这些促销政策在今年内,可望仍将发挥一定的后续效应
(三)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有助促进消费增长。随着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的后续作用以及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消费者更加亲睐于大商场,大超市去消费,商贸中心对周边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从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情况来看,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21.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6.5%,汽车类增长17.5%,主要消费热点增长较快。
(四)保障消费增长的商贸物流条件加快改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贸流通工作,坚持把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全市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是万豪城市广场、长青地下商场的建设,打造了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娄底商物圈;二是引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优势,提升县域经济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打造突出地域特色的商贸流通业;三是天虹、沃尔玛、苏宁、阿波罗等企业的成功引进,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正确引导社会便民商业,蔬菜便民直销专柜,打造社会便民服务新模式。
不利因素方面主要有:
(一)物价高位运行影响消费需求能力。受物价上涨的影响,肉类、蔬菜、粮油及居住等刚性需求的消费品价格高位运行,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加,收入缩水,致使部分居民对部分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弱,消费量减少,制约了消费需求。2012年,全市CPI指数同比增长2.0%,其中食品及居住价格与去年同期比分别上涨3.8%和1.1%,这些基本消费品物价的大幅增长,导致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提高,其他方面消费支出有所减退。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商品中的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金银珠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回落23.1、8.4、和29.8个百分点。
(二)消费政策效应减弱影响消费需求。随着国家“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以及“家电下乡”的结束,2011年国家出台的房地产限购和限贷政策的实施,致使汽车和住房两大消费热点降温明显。“家电下乡”产品购买量现已趋于饱和,促进消费持续政策存在空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消费品市场的稳步发展。
(三)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抑制即期消费。2011年央行三次加息,2012年6月央行虽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货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但居民储蓄意愿依然增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存款达5601534万元,比年初增加815085万元,同比增长17.0%,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即期消费的释放。
(四)热点消费降温明显削弱消费需求。经过近几年的汽车、家电等热点商品拉动市场高速增长后,市场上新的消费热点不多。从消费结构看,城镇居民的大多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已饱和,农村居民受保有量和收入的影响对大多数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不可能集中爆发式的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方式日益兴起,销售额呈高速增长,这些都对实体商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出。
三、促进全市商品流通消费的几点工作建议
(一)继续推动城乡商贸市场改造提升。为进一步发挥城乡商贸市场在消费需求的作用,认真落实市政府确保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水平的总体要求,推进商贸市场改造提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取消马路市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易环境。
(二)继续完善农村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提高商品配送率。同时,加快新建配送中心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配送效率和辐射能力。二是推进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提高网点覆盖率。三是提升农家店信息化功能,提高农家店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这项“利民、便民、惠民、富民”的民心工程做好。
(三)继续推进商贸市场运行调控工作。建立健全市场运行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对市场运行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重点对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市场运行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工作,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培养消费热点,引导消费预期,扩大消费需求,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谢超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