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上下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幸福娄底”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考验,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2年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初步测算,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2.65亿元,同比增长11.9%,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居全省第7位,比上年前移5个位次,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6.11亿元、555.81亿元和300.73亿元,分别增长4.4%、13.5%和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55.0:29.4调整为14.6:55.4:30.0,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4和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克服上半年低温阴雨天气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实现了稳步增长,生猪、牛、羊、家禽、水产品产量增幅均高于上年同期,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68.63千公顷,增长2.8%,粮食总产量160.54万吨,增长2.1%,生猪出栏523.23万头,增长 5.3%,牛出栏15.59万头,增长7.4%,羊出栏27.76万只,增长7.6%,家禽出栏1995.46万只,增长6.8%,水产品产量7.62万吨,增长7.0%。“三黑”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湘村黑猪通过国家级新品种认定并正式授牌,响莲实业成为全国航空育种示范基地,庆阳牧业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业向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全市108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合计完成销售收入95亿元,增长30.1%,全市527家休闲农业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增长25.1%。
二是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在“工业四年倍增计划”和“工业企业帮扶行动”的有力推进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4.83亿元,增长13.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646家,比上年新增68家,共实现增加值397.98亿元,增长14.7%,增速居全省第7位,比上年前移2个位次。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完成增加值88.13亿元,同比增长34.2 %,高技术工业完成增加值11.70亿元,增长20.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7.6%,均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长速度,而六大高耗能产业仅增长10.5%,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到13.1%。同时,小微型工业增长加快,累计实现增加值191.23亿元,增长23.0%,快于大中型工业14.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在今年涟钢、冷钢、金竹山电厂等大型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小微型企业成为稳定全市规模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大型企业的情况有所改善。企业经营情况有所好转,1-12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16.30亿元,增长10.8%,实现利润总额47.6亿元,增长1.6%,12月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为98.6%,自9月份回落到最低点后连续三个月小幅回升。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娄星工业集中区获得省人民政府批复,双峰经济开发区获批省台资工业园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市实现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114.53亿元,增长16.5%,比全市规模工业增速快1.8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发展提速。2012年,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300.73亿元,增长12.3%,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长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近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增幅居全省第9位,比上年前移3个位次。从三产业各行业看,房地产业增长较快,房地产业(K门类)实现增加值7.07亿元,增长17.0%,高于第三产业增速4.7个百分点,商品房市场繁荣发展;金融业发展活力显现,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双峰沪农商村镇银行相继开业,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娄底设立分支机构并正式营业,为娄底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45亿元,增长14.3%,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0个百分点,高于上年11.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16.0%;现代物流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天客物流配送中心一期竣工投产,中国供销湘中国际物流园已完成省级评审,娄底现代物流网络逐步形成。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突出。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64.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4%,增长13.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5.34亿元,增长19.6%,快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71.4%;全市非国有投资374.17亿元,增长40.7%,快于国有投资增速10.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4.3%,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9.1%,非公经济的繁荣,对于稳定全市持续健康发展、激发市场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要素保障继续加强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施工项目1568个,新开工项目1194个,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0.3%,分别比上年提高4.1个和4.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91亿元,增长36.8%,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比上年前移2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推进“四年行动计划”成效初显。从投资结构看,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累计完成投资279.93亿元,增长43.3%,大幅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3.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5%,民生投资增长79.9%,均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房地产投资逆势冲高,累计完成投资81.14亿元,增长55.0%,大幅高于上年27.3个百分点,在第四届娄底市房交会的大力宣传和一系列购房优惠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市商品房销售实现快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299.55万平方米,增长31.9%,高于上年5.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市场的回暖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对房地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和全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城乡消费均衡发展。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和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的全面实施,以及万豪城市广场、地下步行街等城市综合体、大型商业中心的竣工运营,全市消费环境得到很大改进,流通渠道更加顺畅,城乡消费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75亿元,增长15.4%,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2.62亿元,增长15.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5.13亿元,增长15.3%,城乡消费市场均衡发展。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49.39亿元,增长17.6%,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达到50.2%,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大商场、大超市去消费,商贸中心对周边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21.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6.5%,汽车类增长17.5%,主要消费热点增长较快。
三是要素保障加强。强化资金保障,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筹融资模式,娄星南路、众园路、娄涟大道、吉星路网配套道路、城南中学、吉星小学等项目采取BT、BOT、TOT等模式筹资建设,第二期13亿元市城投集团公司债券获批发行,积极引进招商银行、沪农商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7.03亿元,同比增长16.7%,各项贷款余额550.03亿元,同比增长17.3%。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实现内联引资215.94亿元,到位外资2.37亿美元,分别增长37.5%和30.5%。确保土地供应,全面理顺征拆补偿安置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积极化解征拆矛盾,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全年获批建设用地1.39万亩,增长15%,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
(三)运行质量逐步提升,民生改善成效明显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速。随着务工工资水平大幅增长、农业补贴项目的增多、养老及医疗保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2元,分别增长13.6%和20.6%,高于上年0.5和3.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11.4%和18.2%,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比上年前移7和10个位次。
二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支出更加注重民生。财政收入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集中体现,2012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88.59亿元,增长23.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83亿元,增长31.0%,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3位,分别比上年前移8个和9个位次。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共完成非税收入17.19亿元,同比增长36.5%,增幅高于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增长强劲。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4.71亿元,增长25.4%,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达到75.48亿元,增长37.0%,占总支出的45.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三是“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全市新增就业人员3.8万人,新增廉租住房1592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6311套,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45.2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462户,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5所,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达到17.7万人,建设农家书屋800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5座,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243元,农村低保人均救助水平达到103.8元,居民生活水平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二、201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12年是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一年,复苏步伐依然沉重,经济增长速度仍显低迷。主要发达国家的增长势头缓慢是全球经济下滑的根源,欧洲、日本、美国的经济困境将以外溢的方式影响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受外需急剧下降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虽然金融危机已近过去了五年,但有效的结构调整和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全球性力量尚未形成,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面临“二次衰退”的风险。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全球流动性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和地区安全等诸多因素值得关注,全球经济将继续中低速增长。联合国公布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在对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年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的两年中全球经济面临滑入再度衰退的极大风险,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为2.4%,2014年预期为3.2%。
(二)国内经济将温和回升。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受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减速和外需锐减影响,中国经济处于持续下行状态。2012年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长回落到7.4%的历史新低,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推动下,四季度各主要经济指标逐月改善,呈现触底反弹的增长态势。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强民生保障以及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改革思路,而随着这些改革思路逐步落实,中国在收入分配、财政税收、消费流通、产业布局等领域将开启新一轮改革,这些改革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将提高产业结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优化质变、增强中长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预计2013年经济呈温和回升格局,经济增长8%左右。投资方面,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了一系列基建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一些“十二五”工程也已进入建设高峰期,预计2013年中央预算将加大在保障房和基础设施、三农、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领域的支出,基础设施投资将强劲增长,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基建投入,投资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消费方面,过去过度依赖外需的旧格局将逐步改变,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内生动力,中央也明确提出了积极扩大内需的思路,预计2013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系统推进以及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投入的增加,尤其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居民实际购买力和预期将显著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将有所提高,此外,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也将有利于增强企业消费能力。
(三)支撑全市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2012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优化,内在的稳定性、协调性趋于增强,财政收入、居民收入较快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2013年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娄底经济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时期。从宏观政策看,老工业基地建设与改造、资源枯竭城市治理转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等重大政策将继续深入实施,为娄底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从执行层面看,全市上下加速赶超意识浓厚,“工业四年倍增计划”、“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交通建设四年行动计划”、“绿色娄底建设四年行动计划”等六个四年行动将继续有效推进,涉及经济增长、基础建设、民生改善等各个方面,为明年及以后几年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经济增长基础看,沪昆客运专线、洛湛铁路娄邵线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娄新高速、吉星路、潭邵连接线、S209城区段等道路建成通车,安邵、新溆、长韶娄高速开工建设,交通格局发生了积极变化,《关于推进我市政府投资项目BT融资的若干意见》、《娄底市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娄底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文件的出台以及筹融资模式的多样化、商业银行的引进为全市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提供了重要保障。从需求方面看,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项目建设年”活动将继续深入推进,基础设施、民生改善、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全市投资仍将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长的态势;居民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家电、汽车、建材等消费热点的强势拉动,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的态势将延续,预计增长15%以上。
据此,预计2013年全市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增长12%。
三、工作建议
(一)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娄底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煤炭、钢铁、建材、电力等重工业和传统工业占比大,受宏观调控冲击大,抗风险能力差,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做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竞争力,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的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2.5%,这些行业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娄底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技术、信息、管理等手段进行改造提升,拉长产业链,实现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突出的本土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要倡导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是促进企业转型、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娄底作为传统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基础差、水平低,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1.21亿元,仅增长1.9%,低于全市经济增速9.8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18.32亿元 ,同比下降10.0%,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9%,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因此,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新型工业化的突出位置,要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和成长机制。
(二)积极推动消费增长,扩大内需。娄底经济增长外向度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扩内需的核心任务是要扩大消费,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经过近十年来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娄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558.47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加速增长,总体来看,现阶段娄底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消费潜力巨大。但当前娄底消费水平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仅3.8%,低于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2.3和0.7个百分点,人均消费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促进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空间较大,也很有必要。一是要提高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措施提高居民消费意愿,让人民真正做到“敢花钱”、“愿花钱”,同时,积极落实相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优化消费结构,增强消费能力。二是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商品促销让利活动,加大商业信贷力度,加快以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为主的服务业新型消费方式发展;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和配套设施水平,通过举办大梅山文化旅游节、紫鹊界世界梯田大会等活动,大力发展出入境旅游、乡村农家乐旅游;引导相关机构和社会力量发展多层次的教育、养老、医疗服务;鼓励倡导绿色消费,推广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品。三是要努力促进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力度,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餐饮业、现代服务业等服务体系,全面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切实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证农村市场交易秩序的健康运营。
(三)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城镇化率的提高能直接拉动消费和有效投资的增长。娄底城镇化率水平低、底子薄,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巨大,2011年,娄底城镇化率为37.5%,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同期水平13.8个和7.6个百分点,距离全面小康社会60%的标准还差22.5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城镇化率将达到39.5%,差距依然非常明显。今年,我国将城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将“积极稳妥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娄底加速推进城镇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科学规划,按照娄涟双、冷新一体化融城发展的总体战略,合理确定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一是要深入落实户籍、土地管理、财税、社会保障等体制和政策改革,让改革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用完善的体制机制确保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二是要加强城乡交通路网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综合治理改造,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三是要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全市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红利,收到实惠,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2012年,娄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收入比达到4.0:1,是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大的市州,因此我们要依托收入分配改革和各项强农、惠农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强对农业人口的培训和就业指导,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提高城镇化进程和质量。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肖泉]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