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探

来源: 时间: 2013-08-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2年,娄底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95.8%,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本文从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入手,对娄底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就加快娄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初浅看法。

  一、娄底市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产业、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7大产业。2012年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665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工业企业70家,占规模企业的10.5%,其中新材料产业(部分企业涉及多个战略新兴产业,本文以主要产业汇总)企业26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16家、电子信息产业企业5家、节能环保产业企业9家、生物产业企业11家、新能源产业企业2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1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娄底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1、增长速度较快,产业初具规模。2012年全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94.83亿元,同比增长18.9%,比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9.92亿元,同比增长 18.4 %,比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3.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3.2%,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5.2%。

  2、优势产业突出,基础相对较好。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24.81亿元,同比增长15.3%;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21.4%;这两大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83.4%,其它新兴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只占16.6%。

  3、企业相对集中,集聚效应明显。娄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中心城区或产业园区。其中开发区19家,娄星区14家,冷水江市12家,新化县9家,双峰县8家,涟源市8家。2012年底娄底市中心城区和冷水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个数占全市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个数的52.9%,实现增加值33.43亿元,占全市的67.0%。

  4、科技投入加大,创新能力增强。2012年,娄底市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R&D经费支出约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占全市规模工业R&D经费支出的77.0%;研发人员3534人,比上年增长28.6%,占全市规模工业研发人员的62.8%;科技项目数159个,比上年增长12.0%,占全市规模工业科技项目数的51.0%;专利申请数190件,比上年增长50.8%,占全市规模工业专利申请数的66.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够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工业占比达95.8%,一、三产业只占4.2%;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则处于成长阶段,而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从行业结构看,高耗能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上亿元的8个企业中高能耗企业占了5个。

  2、产业规模不够大。2012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2.3%;总量全省排名第十,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很大。分企业来看,增加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8家,占企业个数的12.5%;5000万元以上的12家,占企业个数的18.8%;5000万元以下的44家,占企业个数的68.8%。

  3、竞争能力不够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设有科技机构的只18家,占26.1%;娄底缺少大院大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竞争能力有限。

  4、扶持政策不够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的激励政策,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多,支持力度不够大。

  三、加快发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2012年,娄底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4%,但高耗能、高污染的“两高”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六大高能耗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53.1%。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和实现娄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围绕国家和省制定的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根据娄底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地域条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科学制定娄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发展应与人才引进、培育结合起来,努力造就结构合理的高层次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鼓励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领军型科技人才。同时要善于调动新兴产业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壮大。

  3、促进优势产业集群集聚,扶持好骨干龙头企业。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企业并购和重组,通过兼并、收购、买断等方法,着力做强做大一批规模超亿元、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聚集效应,引导同类企业、同类行业向优势园区聚集。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创建好自有的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各县市区突出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坚持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目标,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的引擎。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积极构建投融资和担保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不明显和需要持续投入,单凭企业自身的实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难免会有顾虑和欠缺动力,需要政府和金融部门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才能使有条件的企业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李荣健]
[审核:吴天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