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继续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建设幸福娄底”战略,强力推进六个“四年行动计划”,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工业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科学应对历史罕见旱情,全市经济运行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在全省排位靠前。
一、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初步测算,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18.17亿元,同比增长10.6%,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超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前移3个位次,其中一季度增长10.1%,上半年增长10.2%,前三季度增长10.4%,逐季稳步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62.59亿元、604.57亿元和351.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10.9%和13.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6:55.4:30.0调整为14.5:54.1:31.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今年以来,面对年初爆发的H7N9疫情以及七八月份的历史罕见旱情对娄底种养业带来的双重影响,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科学应对,全力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62.59亿元,同比增长2.8%,居全省第5位。一是种养业总体平稳。粮食产量略有回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1.55千公顷,增长1.1%,但受今年干旱影响,粮食增面难增产,全市粮食总产量157.61万吨,下降1.8%,单产387公斤/亩,下降2.9%;油料种植增产增收,全市油料种植面积35.81千公顷,增长1.2%,总产量4.05万吨,增长6.6%;蔬菜产业加速发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8.98千公顷,增长13.6%,总产量111.78万吨,大幅增长13.7%,专业蔬菜生产基地规模扩大,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扩建工作进展顺利,蔬菜销售和配送更加顺畅,“菜篮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凸显;生猪出栏增长放缓,今年的疫情对生猪养殖冲击较大,全市出栏生猪517.1万头,同比仅小幅增长0.4%,养猪户的收益也有所减少。二是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稳步推进。全市112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合计完成销售收入117 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市 632 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 20.2%,湘中黑牛、湘村黑猪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全年出栏黑猪20万头,黑牛2万头,农业生产向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推进。
(二)工业结构调整成效凸显。今年是娄底工业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经济运行趋缓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对娄底资源型传统工业产业结构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制造等支柱型产业增长明显放缓,原煤、生铁、粗钢等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行、产量下降,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到9.2%,面对严峻的工业经济形势,全市强力推进 “工业四年倍增计划”和“工业企业帮扶行动”,全力以赴抓生产、稳增长,下半年以来,工业经济保持了稳步回升的态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全市6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3.17亿元,同比增长 11.0%,其中一季度增长9.3%,上半年增长9.2%,前三季度增长10.0%。一是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突出。全年完成增加值256.58亿元,同比增长14.9%,快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比重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6%,非公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对于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高新工业发展提速。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完成增加值104.53亿元,同比增长16.8%,高技术工业完成增加值16.22亿元,同比增长24.1%,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63.01亿元,同比增长14.2%,均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长速度;而同期六大高耗能产业仅增长7.1%,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3.9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5%,比上年下降4.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5.82%;三是骨干企业扭亏增效。1-11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62.6%,比上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9.5亿元,增长10.4%,实现利润总额55.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3%,其中涟钢一举扭转了连续五年亏损的局面,盈利 2.55亿元,金竹山电厂盈利0.56亿元,华润电力盈利1.39亿元,大型企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
(三)第三产业发展量质齐升。2013年,全市继续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第三产业总体呈现速度加快、占比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速稳定在12%以上,且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速,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初步测算,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01亿元,同比增长13.4%,超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1.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为近几年来的最好位次。分行业看,一是旅游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今年新化县入选全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重点县,双峰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强县,紫鹊界梯田、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和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速推进,接待能力稳步提升,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提速,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特别是“五一”、“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客源结构也有所改善,周边市州和省外游客来娄底的自驾车游客和旅游团队呈现大幅增长。二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加快。2013年,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1.69亿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2.8%,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三是现代物流业前景向好。近年来随着交通建设四年行动计划的务实推进,全市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娄底地处湘中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今年湘中国际物流园、万通汽贸城、湖南城通现代物流园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市商贸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30.5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6%。
(四)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2013年,全市施工项目1791个,新开工项目1261个,同比分别增长11.2%和5.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57亿元,同比增长35.3%,居全省第3位,比上年前移1个位次,连续三年保持高位增长的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65亿元,同比增长75.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57.95亿元,同比增长2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7.98亿元,同比增长4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于全市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7.4%,是支撑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投资高速增长。2013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3.02亿元,同比增长44.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9亿元,同比增长111.4%,生态环境投资25.43亿元,同比增长57.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累计完成投资119.35亿元,同比增长47.1%,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37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9%。
(五)社会消费水平稳中有升。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住宿餐饮特别是中高档消费的持续低迷,全市消费增长有所放缓,增速回落到13%左右,但得益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有所增强,消费结构更趋合理,新的消费增长点也逐步形成,在总体趋缓的大环境下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08亿元,同比增长13.9%,超计划目标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比上年前移3个位次,其中一季度增长13.0%,上半年增长13.3%,前三季度增长13.5%,逐季稳步回升。分城乡看,城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04亿元,同比增长14.0%,农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4亿元,同比增长13.2%,城乡居民消费均衡发展。居民消费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汽车类销售稳中有升。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29.04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二是家居类消费品快速增长。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零售额12.28亿元,同比增长26.8%,家具类1.51亿元,同比增长28.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3.97亿元,同比增长24.2%。
(六)财政金融运行突出稳健。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累计完成103.89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41亿元,同比增长20.4%,分别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0.93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8.73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0.49亿元,同比增长21.8%,住房保障支出9.53亿元,同比增长1.6倍,科学技术支出1.38亿元,同比增长66%,财政支出结构有所优化。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20.25亿元,比年初增长12.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9.84亿元,比年初增长14.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69.22亿元,比年初增长12.5%,中长期贷款余额323.6亿元,比年初增长20.3%,中产期贷款的较快增长说明金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
(七)民生福祉得到显著改善。民生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2013年,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居民福祉得到显著改善。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10.8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8.7%;全市完成民生工程投资76.65亿元,同比增长32.8%。一是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1万人;二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680元和7059元,同比分别增长9.5%和12.3%;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加快。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6086套,基本建成20003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8亿元,改造农村危房6170户;四是物价水平温和可控。201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全年物价涨幅基本上稳定在3%以内。
二、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一)世界经济温和回升。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发达经济体宏观指标总体改善,增长动能大于新兴经济体,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所趋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4世界经济展望》中对全球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预测,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2014年全球GDP增长将从2013年的2.8%小幅度提升至3.1%。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节奏仍不明朗,势必对新兴经济体的资产市场、汇率和贸易等多方面产生较大冲击,欧元区债务上升和失业率高企问题依然突出,日本短期刺激政策效应递减,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和印度存在滞胀风险。
(二)国内经济稳健向好。2014年,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总体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且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十八大后,我国更加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既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必须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的区间运行,不能滑出“下限”。预计明年国内经济整体将延续企稳回升态势,全年有望实现7.5%左右的增长。
(三)支撑全市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2014年是娄底六个“四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支撑明年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从政策层面看,娄底成功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列入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对娄底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形成重大利好;出台的“融城战略”确定了建设“两大经济板块”,打造“两条产业走廊”,推进娄底与长株潭发达地区,市内相邻县、市、区以及县(市、区)城区与周边乡镇融合发展总布局,将有效推动娄底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聚集发展。从发展基础和后劲看,沪昆高铁、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新溆、安邵、长韶娄3条高速和娄北连接线加快推进,益娄、娄衡高速实现实质性开工,娄底大道12月正式开工建设,全市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娄商广场破土动工,对全面实施“娄商回娄”战略,凝聚娄商力量,挖掘娄商资源,共同推进娄底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需求方面看,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市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居民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家电、汽车、建材等消费热点的强势拉动,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据此,我们预计明年全市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
三、工作建议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是娄底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全国、全省关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各项总体要求,结合娄底实际,建议:
(一)稳增长,惠民生,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娄底2013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情况来看,实现程度仍然较低,差距依然比较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仍然较低且收入差距较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综合能源消耗量偏高等。因此,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必须坚定不移的稳增长,做大总量、优化质量、提升均量,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要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指数;要努力扩大就业,注意引导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优化金融贷款服务,鼓励以创业促就业;要推进和谐安全发展,抓好社会保障,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加强安全生产;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调结构,促转型,打造娄底经济“升级版”。从娄底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工业一直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家淘汰产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基础设施建设放缓等因素影响,娄底钢铁、煤炭、化工等资源型支柱产业的发展逐渐遭遇瓶颈,特别是2013年,全市工业增速更是回落到11%,为近十年来最低,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全市经济难以恢复到前些年的高速增长。而娄底服务业经过这几年的较快增长,比重有所提升,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基础和环境更加优化,特别是近两年来更是超过全市GDP和工业增速,领跑全市经济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同时,全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无论是外部大环境发展的趋势还是娄底经济发展的现状,都要求我们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一方面,要加快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等资源型产业改造升级,整合提升农机、煤机和电子陶瓷等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以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优胜劣汰,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市工业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娄底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曾国藩故居、紫鹊界、梅山龙宫等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和咨询、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多元化,打造娄底经济增长“升级版”。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肖泉]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