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3年娄底非农产业发展变化分析与建议

来源: 时间: 2015-09-0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8-2013年,是娄底市经济较快发展的五年,经济总量大幅拉升,各类单位数量大幅增加,就业人数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对全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及布局、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取得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本文根据“三经普”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对五年来全市二、三产业发展情况与全国、全省及各市州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一、娄底市二、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各类经济活动单位大幅增加,增幅靠前。从全市第二和第三产业各类单位数量情况看,全市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五年间基本上实现了倍增,且增幅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各市州前列。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06万个,占全省的比重为5.1%,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长81.2%,增幅高于全国、全省28.3和24.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仅次于长沙。产业活动单位2.76万个,占全省的比重为17.3%,增长20.7%,增幅居全省第12位。有证照个体经营户11.44万个,占全省的比重为7.6%,大幅增长123.3%,增幅高于全国、全省109.2和109.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在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列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的0.53万个,占25.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50万个,占24.3%;制造业0.29万个,占14.3%。

  (二)从业人员快速增长,但集聚度不高。从全市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情况看,全市从业人员在五年间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居全省前列,经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就业。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70.08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5.2%,比2008年末增长52.8%,增幅高于全国、全省22.4和7.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31.07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7.0%,增长155.2%,增幅高于全国、全省145.2和148.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市法人单位劳动力增速低于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增速102.4个百分点,说明全市个体经济活跃,但规模属小散型,企业集聚度不高。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列的行业是:制造业18.27万人,占26.1%;建筑业9.19万人,占13.1%;批发和零售业8.03万人,占11.5%。

  (三)企业资产总量偏小,第三产业资产占比较低。从全市第二和第三产业资产情况看,全市企业资产总量偏小,第三产业占比偏低。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2273.71亿元,居全省第11位,仅高于永州、张家界和湘西,占全省的比重仅为2.3%。其中,第二产业企业资产总计1359.4亿元,居全省第8位,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59.8%,占比居全省第1位;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913.9亿元,居全省第14位,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40.2%,占比低于全国、全省33.7和3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详见表3)

  (四)小微型企业数量较多,但户均资产偏少。 从全市第二和第三产业小微企业情况看,全市小微型企业数量较多,为全市贡献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但小微企业资产较少,规模较小。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29万个,居全省第7位,占全省的比重为5.2%;小微企业从业人员33.16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5.5%;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907.43亿元,居全省第11位,占全省的比重为2.7%,小微企业户均资产仅为703.4万元,比全国、全省户均资产少1059.7和628.3万元,居全省第13位。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滞后于全国全省。从全市第二和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看,全市企业数量少,占比低,发展比较滞后。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42个,居全省第11位,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0.3%,占比低于全国、全省1.7和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仅高于湘西州。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25万人,居全省第8位,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6%,低于全国、全省3.5和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六)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对活跃,但不成规模。从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看,全市法人单位、有证个体户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居全省中等靠后位置,文化产业活动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排名靠前,但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和资产偏小,带动性和竞争力不强。201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463个,非文化法人单位所属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活动单位)323个,有证照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0.23万户,单位数量分别居全省第11、3和10位。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2.65万人,文化产业活动单位有从业人员0.41万人,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有从业人员0.81万人,分别居全省第9、1和10位。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为33.50亿元,居全省第13位,仅高于怀化。其中,“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为18.80亿元,占56.1%,占比低于全省9.6个百分点,“三上”单位较少。

  二、娄底市二、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全市企业数量快速扩张,但平均规模较小,产业集聚性不强。2013年末,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中,大型企业仅26户,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带动性强、实力雄厚的知名大型企业较少,全市二、三产业企业法人户均资产为1663万元,户均规模仅为全国、全省的29.3%和43.5%,居全省第11位。

  (二)产业结构不优。长期以来,钢铁、煤炭、锑品等资源型产业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全市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未有效扭转对传统产业过分依赖的局面,没有培育出发展前景好的新兴替代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也依然面临着规模小、基础薄、结构差、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困难,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制造业发展滞后。 制造业直接体现一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全市制造业法人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与全国、全省一样,是占比最大的3个行业之一,但全市制造业法人单位数量占比仅为14.3%,低于全国、全省6.4和0.5个百分点;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比为26.1%,低于全国、全省9.1和3.0个百分点。全市制造业中,占比最大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钢铁和水泥行业),这两个行业资产总计占全市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56.2%,而汽车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较少,规模不大。2013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0个,占全省的比重为5.7%;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5929万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4.9%,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7和11.3个百分点。

  (四)科技创新不强。科技创新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从全市开展R&D活动的单位占比、R&D投入力度、发明专利申请等情况看,全市科研活动仍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013年,全市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或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9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5.5%,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9.3和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12.03亿元,仅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4.4%,低于工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占全省的比重1.1、1.5和1.1个百分点,说明全市R&D经费投入力度还不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发明专利申请153件,仅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的2.2%。同时,从近几年工业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占比不到15%,且增长一直低于全部工业产值,近两年还连续负增长,说明全市主要产品的生产大部分停留在简单重复原有产品的阶段,哪怕是全们的特色产业电子陶瓷、农机、煤机等也一直面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弱、难以做大做强的困局。

  三、工作建议

  (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市场主体,活力在市场主体,潜力也在市场主体,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对于培植税源、扩大就业、促进增收、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全市市场主体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市场主体的力度,积极培育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力量。一是要营造氛围,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更多的自然人及社会组织成为市场主体,引导过去的“放息”群体转变为创业主体,逐步培育起崇尚创业、敢闯敢试、自强不息的创业文化,凝聚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的社会合力。二是要突出重点,明确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的主攻方向。要在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培育和引进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面下功夫,在引进新兴业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催生更多符合转型方向的市场主体。三是要深化改革,营造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税降费、“三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等措施,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简化工商、质监、税务、统计等管理手续,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企业成长环境,增强企业家扩大经营的信心,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创业、安心发展,依靠优化环境吸引和留住市场主体。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软肋,全市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投入,夯实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优化经济结构。一是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要注重服务业大项目的引进与投产,促进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同时要准确定位,精心谋划,找准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与主攻方向,注重引导服务业投资向旅游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倾斜。二是要着力壮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队伍。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努力壮大服务业企业队伍,培育服务业品牌,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三是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努力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三)加强科技创新。针对当前全市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自身竞争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一是增加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强化研发环节投入,抓紧技术渗透,鼓励和支持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共建技术联盟,搭建合作开放、市场化运作的技术支撑平台,合作共赢,提高企业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科技创新的市场方向,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围绕龙头企业搞好配套的技术开发。三是要实施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工程。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持,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势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拓展新兴市场,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帮助企业增强创新能力。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肖 泉]

 [审核:刘 雁]

 [责编:罗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