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好于去年,隐忧依然不少

来源: 时间: 2016-04-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娄底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加速转型、奋力赶超”总要求,坚持“重振工业”战略构想,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大比拼” 活动,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上年同期,增速在全省排位前移。各产业、行业、企业和地区间加剧分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经济回稳动力和下行压力相持变化,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隐忧不少”的运行态势。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指标运行稳中向好。一是主要指标增速回升。一季度,娄底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40.81亿元,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7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30.0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80.66亿元,增长10.9%。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0%,比上年同期加快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二是主要指标排位前移。一季度,全市GDP、规模工业、投资、消费增速在全省分别排并列第11名、并列第9名、第6名和第3名,比上年同期分别前移1个名次、3个名次、7个名次和10个名次。三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3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与全省水平保持一致。四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0.741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转移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五是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涨幅略高于1-2月0.4个百分点,低于103.0%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六是财税收入恢复增长。一季度,财政总收入25.01亿元,增长7.1%,比上年同期提高17.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7.56亿元,增长5.7%,比上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7.37亿元,增长7.7%,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42.0%,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七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76%,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同比下降11.19%。八是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0%。

  (二)工业运行良性分化。一是多数行业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市35个规模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是文体娱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1.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而电力、石油及炼焦等产能过剩行业继续呈下降趋势,同比分别下降19.7%、2.1%。二是多数产品保持增长。一季度,全市75类工业产品中,大部分产品尤其是非传统产业产品产量均实现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矿山专用设备增长44.6%,中成药增长12.6%,农副食品中除饮料酒产量有所下降外均大幅增长,传统大宗产品钢材环比略有回升增长4.2%。有22类产品产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原煤下降23.8%,发电量下降23.8%,铁合金下降22.6%,锑品下降13.9%,减产的产品都是产能过剩产品。三是部分企业逆势增长。今年以来,部分工业企业加快调整转型,实现逆势上扬、跨越发展。一季度,兴昂鞋业有限公司、娄底高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值实现20%左右增长速度。但主要传统骨干企业生产经营仍很艰难,全市11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7.7%,其中有37家企业的总产值同比减少,包括华菱涟钢、金竹山电厂、闪星锑业等在内的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降。四是多数县市保持增长。扣除政策性关闭企业等减收因素,全市5个县(市、区)规上工业增速在全市水平5.6%以上的有双峰县、新化县和涟源市,低于全市水平5.6%的为娄星区(其中市直2.0%,区属7.1%,开发区3.6%)和冷水江,这两个地区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行业钢铁经济低迷,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三)需求结构有所改善。一是工业投资恢复增长。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45.43亿元,增长37.5%,总量和增幅均高于一、三产业。其中技改投资34.85亿元,增长32.1%,高于全市投资水平17.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36.8%,同比加快6.0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8.36亿元,增长108.8%。以新化县陶瓷制造、万宝文昌科技交通轨道、开发区新合作物流园等企业项目为代表的新产业正在形成,预计部分项目年内将竣工投产,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二是消费升级趋势渐显。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95亿元,增长11.5%。互联网消费增势可观。全市进入联网直报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销售额达到1.05亿元,其中,实现商品零售额为0.9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0.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文化休闲消费保持热度。全市文体娱用品类消费增长18.5%,大幅高于全市消费增速7.0个百分点。汽车消费增长较快。全市汽车消费增长15.0%,高于全市消费增速3.5个百分点。大众餐饮消费稳中有升。全市餐饮收入11.80亿元,增长16.9%,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

  (四)发展动力不断累积。一是第三产业贡献过半。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4.0:33.5,上年同期为11.3:57.0:31.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增幅居全省第2位,快于GDP4.0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三产业相关指标向好,其中保费收入增长50.9%、电信业务总量增长43.3%、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6.8%、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5.5%、公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且增速在全省保持一定领先。二是金融支撑有所改善。截止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427.34亿元、贷款832.60亿元,分别增长16.6%和12.5%,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5.6个和1.0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存款继续回笼,全市居民存款1034.99亿元,比年初增加139.99亿元,居民存款的较快增长主要受春节返乡人群存款高峰和民间融资导致的资金转入存款两方面因素拉动。三是房地产市场降幅收窄。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50亿元,虽同比下降5.5%,但降幅比1-2月收窄2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收窄31.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有所回升,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0.07万平方米,虽同比下降8.3%,但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20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6.52亿元,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加快46.4个百分点。

  (五)新增长点稳定发力。一是创新引领转型发展。一季度,娄底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6.08亿元,增长3.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亮点突出。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75.0%,同比增长8.8%,快于全部规上工业3.2个百分点。三是新增企业活力彰显。截止3月底,全市81户新增工业入统企业共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同比增长160.6%,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1%。

  二、经济运行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娄底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隐忧仍然不少,持续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和经营效益。

  (一)企业投资意愿不高,重大项目支撑乏力。受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阵痛等因素影响,企业对下阶段发展预期趋向谨慎,投资意愿降低。据对工业企业专项调查显示,一季度139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32家认为本季度本企业运行状况不佳,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且下阶段企业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降低,有37家企业将减少下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一季度,全市12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54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54.4%,项目投资个数和比重均低于全省水平,大项目对全市经济发展支撑乏力。

  (二)产需矛盾持续影响,整体效益大幅下滑。从一季度企业上报数据和对企业的调研情况看,我市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滑。1-2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润3.07亿元,同比下降64.8%,剔除涟钢亏损因素,全市规模工业利润下降17.8%。全市亏损规模企业达59户,亏损额为7.3亿元,为上年同期的3倍(其中涟钢1—2月份亏损4.33亿元)。据一季度工业企业专项调查显示,企业经营困难、利润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用工成本上升,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资金紧张格局尚未缓解,货款拖欠现象较以往增多,截止2月底,全市规上工业应收账款70.50亿元,同比增长5.4%。

  内外需求收缩与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大宗产品销售减少。一季度,全市煤炭制品类、石油制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下降60.5和6.0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4.0%,虽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近期难有大的回升。三是部分相关指标不理想。一季度,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0%,其中3月份当月下降8.6%,工业增值税同比下降8.5%,继续处在下行区间。

  三、进一步改善全市经济运行的几点建议

  总体来看,一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娄底市经济显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与全省比、与上年同期比,总体形势比较理想。下阶段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抑制经济下滑,兼顾近期“稳增长”和长远良性发展。

  (一)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发展支撑。一是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研究。面向全国全省全市,组织高层次机构、高水平团队,深入研究“一带一路”、“一带一部”、“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对接大长沙”等国家、省、市发展战略,深入研究省政府“九号文件”等区域发展政策,深入研究国家、省最新产业扶持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化,集思广益,不断筛选、谋划、包装、发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大、效益好的项目。二是全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加大招商项目策划力度和企业优惠政策服务力度,强化项目调度,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速度。三是切实增强重大项目引领。继续加大传统工业技改项目投资支持力度,鼓励现有大中型企业内涵式升级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市工业在同类兄弟市州的发展优势;切实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通过盘活支柱产业稳定当前增长。一是增强现有支柱产业改组改造的主动性紧迫性。继续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缓解企业产销困难,稳定支柱产业的发展,扭转工业经济持续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高度重视现有支柱产业改组改造,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的目标思路,积极主动抓好钢铁、煤炭、水泥等困难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二是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要素投入和政策扶持,重点主攻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健康产业等4大潜在的支柱服务业,加快培育科技信息、电子商务、体育会展业等3大新兴服务业。三是要重视加强相关产业和支撑指标的运行调度。对工业用电量、公共财政八项支出、中长期贷款、交通运输周转量、商品房销售面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等支撑GDP、工业、投资、第三产业增长的相关产业和支撑指标,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分解、指标运行调度,像抓支柱产业和主要指标调度一样,抓好相关产业和支撑指标的运行调度,确保支柱产业发展和主要指标运行得到较好支撑。

  (三)通过改善市场供求激化发展活力。一是推进供给侧改革。认真研究交通、通讯、金融、人才、社保等全面对接大长沙的政策措施,鼓励外地资本和人才进入娄底开发发展,扭转资本、人才、消费等发展要素净流出局面;进一步简化市县乡政务手续,优化政务环境,激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二是改善要素供给状况。采取有力措施盘活处理存量土地,降低已出让土地闲置率,提高新项目供地率;进一步分类处置民间融资问题,疏通民间资本合法出路,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环境和供求状况。三是加快房地产去库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房地产去库存的各种政策措施,有效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盘活房市交易市场,恢复我市房地产市场正常发展。四是培育和扩大本地消费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有序发展中心城区“特色市场”和“精品街区”,加快打造湘中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调整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层次和产品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突出特色服务,鼓励举办各种餐饮大众消费节庆活动,做足做活娄底餐饮品牌。并制定刺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用水用电、规费减免、用地融资等方面倾斜扶持。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陈惠明 陈娉娜]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