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加速转型成效初显

来源: 时间: 2016-06-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娄底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的总基调,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部署七个“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全市经济呈“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投资建设进展顺利,消费需求继续回升,财税收入稳步提升,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在全省排位前移。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和积极变化

  (一)主要指标低位企稳回升,在全省排位前移。前五个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保持平稳上升态势,特别是从全省排位情况看,与上年同期比有了明显的进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不断累积。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与上月持平,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42亿元,增长16.2%,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23亿元,增长11.7%,与上月持平,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37.81亿元,增长14.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75亿元,增长15.2%,比上月分别提高2.2和4.4个百分点。从全省排位情况看,1-5月,投资、消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居全省第6位、2位、11位和7位,分别比上年同期前移了7个、11个、3个和7个位次,规模工业居全省第9位,与上年同期持平。

  (二)工业转型升级取得进展,工业投资触底反弹。近几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异常艰难,工业增速持续走低。今年以来,提出了“重振工业”的战略构想,部署了“工业提振三年行动计划”,从前五个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下滑势头得到了明显遏制,筑底企稳迹象初显。一是重点支柱行业生产经营有企稳迹象。钢铁、水泥、锑品等产品价格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产量也有所提高,初步显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这几个传统支柱行业的回升成为稳定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5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增速达到9.0%,5月当月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分别达到了18.1%和8.2%。二是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带动了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全市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1-5月,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3.03亿元,增长54.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0.23亿元,增长22.9%。持续的投入带动了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1-5月,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增长7.9%,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非产能过剩行业分别增长7.5%、13.0%和6.5%,均高于全市平均增速。而同期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4%,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0.4%,比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投资大幅提速。1-5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05.61亿元,同比增长22.0%,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0.1亿元,同比增长27.9%,1-4月全市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工业项目建设的有力推进将对全市工业经济结构改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0.66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居全省第2位,快于同期GDP增速4.0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5%,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为12.5:54.0:33.5,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根据目前调度了解的情况初步预计,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有望继续保持11.0%左右的较快增长,其中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发展较快,前景向好。

  (四)“项目建设大比拼”成效初显,房地产“去库存”有力启动。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力度空前,克服了今年雨水较多等因素对项目推进的不利影响,在上半年这个传统项目建设淡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5月,全市新开工项目889个,同比增长30.2%,竣工项目233个,同比增长43.8%,其中累计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04个,完成投资68.65亿元,5月当月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64个,这些大项目后续将继续有效拉动全市投资增长。项目建设的大力推进带动了全市投资增幅的稳步提升,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比上月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全省、全国投资增速均有所回落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上扬。

  去年年底,全市部署开展了中心城区房地产业“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专项行动,今年又出台了《娄底市房地产去库存、促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促进全市房地产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来看房地产“去库存”已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果。1-5月,全市房地产销售面积44.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5%,扭转了房地产销售持续负增长的局面(上月负增长4.2%)。金融机构也加大了支持房地产“去库存”力度。1-5月,全市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18亿元,商业用房开发贷款新增2.01亿元,个人购房贷款新增4.76亿元。

  (五)消费市场继续回温,电子商务快速发展。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7%,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其中大类商品销售也有了明显好转,去年下降幅度最大的石油及制品类,今年1-5月下降8.3%,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了10.1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了4.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商品消费快速增长,1-5月,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化妆品类分别实现了18.0%、21.7%、23.2%和28.0%的较快增长。同时,网络销售继续呈现快速扩张势头,本土电商平台也加速成长,1-5月,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约7倍,虽然我市企业电子化程度仍然不高,销售额总量仍不大,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可观。

  (六)财税收入恢复增长,收入结构有所优化。面对经济换挡减速、营改增、减税降费等因素带来的财税增收压力,市县两级政府和财税部门在税收征管、挖潜增收、培育财源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今年又部署了“财源培植三年行动计划”,财税收入增幅稳步提升。1-5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4%和15.2%,连续两个月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同时财政收入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改善,1-5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2.62亿元,同比增长22.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1.0%,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住户存款再创新高。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79元,同比增长8.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元,同比增长10.5%,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城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5月末,全市居民住户存款余额突破千亿,达到1008.02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靠前。

  (八)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民生投入力度加大。1-5月,全市16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大部分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中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64万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69户,帮助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264名,新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摄像头330个,完成23个行政村配电网改造。财政资金对民生投入力度继续加大,1-5月,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事业支出达58.91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4.5%。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虽然全市经济运行态势明显好于过去两年,且这种持续回升向好的势头不断得到巩固,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困难和内在挑战依然不少,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完成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双过半”目标任务难度依然较大。

  (一)工业支柱行业尚未走出低谷。全市工业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淘汰落后产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低迷等仍将在较长时期影响我市主要工业行业运行。目前钢铁、水泥、有色行业虽然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势头,但是上升的幅度不大,态势不明显,主要产品价格虽然有上升但仍处低位,后期能否延续这种上升为未可知。电力行业因为雨水充足导致发电大幅减少,直接拉低了全市工业增速,下半年也有可能不能满负荷发电。新兴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总量不大,占比偏低,带动作用不明显,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下滑带来的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二)“项目建设大比拼”仍需进一步升温。从全市前五个月项目建设情况看,重点项目推进不理想、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趋紧、民间投资热情不高、产业项目少、储备大项目较少等问题依然存在,投资增长后劲不足。1-5月,纳入“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的696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55万元,仅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5.3%,完成进度并不理想;纳入“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的企业有65%反映融资困难影响项目推进,资金来源趋紧;1-5月,全市完成民间投资135.15亿元,同比增长14.9%,慢于全市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热情仍待进一步释放;县市区项目建设进度不平衡,除个别县市区以外,其他县市区投资项目普遍不足,特别是缺乏带动性强产业项目支撑。

  (三)房地产市场复苏仍然艰难。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了商品房的销售,但整体来说,房地产市场远远谈不上复苏,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持续负增长,房地产库存的消化压力仍然很大。1-5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6亿元,同比下降11.6%,降幅比上月又扩大了6.1个百分点;房地产待售面积达7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2%。

  三、工作建议

  下阶段,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强化责任,主动作为,继续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继续保持投资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的强度和热度,加强达标企业和项目的入统申报,稳定全市经济增长预期,努力确保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实现。

  (一)提振工业经济。工业是娄底经济的中流砥柱,提振工业是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赶超目标的首要抓手。一是要继续加快工业项目投资建设,近三年来全市工业投资一直保持低速增长,新投产项目不多,工业增长后劲不足,今年以来形势有所好转,要继续加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招商引资中要突出发展前景好的工业产业项目招商;二是要夯实园区工业发展平台,要进一步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和引领到用,把园区真正打造成娄底工业经济的“排头兵”;三是要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集中最好的政策、最好的资源向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倾斜,要逐个逐项研究解决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营造齐心合力大抓工业的良好氛围。

  (二)抓实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要再升温再落实,要全力保持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达产的工作强度。一是要加快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要扎实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等前期工作,有针对性地谋划引进一批符合发展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改善娄底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力的好项目、大项目;二是要加大项目督导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做到未开工的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已开工的加快推进,已建成的尽快投入使用;三是要加快推进PPP项目建设,PPP项目是当前市委、市政府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各有关部门要统筹配合,形成合力,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和基础性工作,推动PPP项目尽早实质性开工建设。

  (三)抓好申报入统。从最近的调研走访情况看,近年来我市经济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新各类不少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金融企业和其他服务业企业相继成长壮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各县市区要深入实地进行清查摸底,在培育、扶持这些新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达标企业及时申报入库入统。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陈惠明 秦金莲 肖泉]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