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推进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服务业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一、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业运行提质增效,贡献率稳步提高。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53.88亿元,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8%,增幅虽然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3.2和0.8个百分点,高于GDP和二产业增速3.5和4.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上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4.6%,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0个百分点,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今年以来,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4.2:48.5:37.3调整为14.5:46.7:38.8,服务业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在当前工业经济下行,服务业增速大幅跑赢第二产业的情况下,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表现。
(三) 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总量占比过半。今年以来,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文化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372.89亿元,增长15.7%,增幅高于1-8月1.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3%,高于二产业投资12.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16.3倍、12.7倍和1.1倍。全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7.1:40.0:52.9调整为5.7:41.0:53.3,全市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规上服务业平稳运行,新兴产业迅速成长。1-8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7.93亿元,同比增长12.0%,增幅高于1-5月3.8个百分点,吸纳从业人员42083人,同比增长2.7%,占全部规模以上从业人员比重为15.1%,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68亿元,增长2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中,以文化体育娱乐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等其他服务业和商贸租赁服务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增速大幅提升,分别增长168.6%、91.4%、27.3%和22.8%。
二、重点领域运行情况
(一)消费市场需求稳定,网络销售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23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居全省第一位。从消费形态看,全市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零售155.04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97.7%;“互联网+”经济发展较快,以网络为载体的购物、餐饮等消费持续高速增长,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2.69亿元,同比增长2.1倍。从行业分类上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同比增长5.6%,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1.9%,拉动服务业增长0.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3.09亿元,同比增长6.2%,总体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二)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成经济增长新亮点。随着“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新业态旅游后发崛起,全市文化旅游亮点纷呈。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247.62万人次,同比增长22.3%,高于上年同期3.8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55.12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其中,三联峒冰泉景区、大熊山和梅山龙宫旅游接待增幅分别达35%、32%、25%,全县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91%,以垂钓、蜡像观光为主题的休闲游和梅山文化体验游、国藩故里研学修行、紫鹊界梯田的耕读亲子游等新业态旅游十分火爆。
(三)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支撑指标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8.95亿元,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回落 1.1个百分点。从支撑指标来看,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6.9%,增幅虽然比上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但扭转了逐月下滑的态势,比1-8月回升了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二位,比上半年前移一个位次;铁路运输总周转量下降0.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9.1%,比上半年回落1.0个百分点。
(四)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领跑七大行,新兴业态发展较快。前三季度,以信息技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为主的其他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市完成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06.44亿元,增长15.7%,增幅高于上半年0.5个百分点,对服务业的贡献率为44.7%,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24亿元,增长21.1%,增幅高于上半年1.8个百分点,对服务业的贡献率为18.7%,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从其支撑指标来看,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5.4%和46.1%,有力拉动营利性服务业增长;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0.20亿元,增长13.3%,增幅高于上半年0.6个百分点,对服务业的贡献率为26.0%,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从支撑指标看,公共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9.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从主要行业来看,回落明显。一是金融业下滑较快。前三季度,全市资本市场发展继续放缓,信贷需求持续低迷,金融业增加值仅增长4.7%,比上半年回落7.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仅增长6.2%,比上半年回落5.9个百分点,影响服务业增长0.1个百分点,证券交易额降幅虽然比上半年有所收窄,但仍下降36.0%,影响服务业增长0.3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长27.2%,比上半年回落1.8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业低位运行。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4.0%,比上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仅增长5.4%,比上半年回落14.8个百分点,房地产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分别下降18%和8.1%。
(二)从主要支撑指标看,基础较弱。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发展的14项相关指标中,有9项指标全省排位靠后;与上半年相比,10项指标不同程度回落,分别是公共财政八项支出、住宿业营业额、餐饮业营业额、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公路运输总周转量、邮政业务总量、保费收入、商品房销售面积等,无法有力支撑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从企业效益来看,持续低迷。1-8月,全市16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35.70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高于营业收入8.1个百分点,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74.5%,成本费用的负担较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3.76和5.6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4.2%和8.6%,分行业看,公共设施管理业、邮政业和商务租赁服务业和下滑较快,利润总额分别下降18.7%、19.2%和23.2%。
下阶段,全市服务业继续回升压力凸显,为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们要精准发力,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全市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着力抓好部门责任落实,加强考核监督。下阶段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加强考核监督,对服务业核算相关指标回落较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建议市委、市政府进行督查,进一步落实部门责任;各部门也应加强对本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汇报沟通,加强数据评估认可力度,同时督促各县市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抓好重点指标调度,改善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
(二)着力抓好服务业企业入统,强化统计服务。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是支撑全市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要加强督查,摸清情况,对全市16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摸底,重点加强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较少的县市区进行督查,把符合条件的有成长性的企业培育入统;二是要优化服务,提升质量,对重点服务业企业加强统计业务培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业企业入统数据质量,并针对达到规模的服务业企业,积极开展跟踪服务,确保应统尽统,客观地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实际。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三新”经济。虽然全市服务业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52.8%)和全省(48.1%)水平,低于同方阵市州怀化、永州、邵阳和益阳9.2、8.7、3.0和1.7个百分点,仅高于2个市州,居全省第12位。因此在工业经济持续低位运行的形势下,全市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突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着力改造提升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积极培育医疗、养老、健康、休闲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胡炜娟]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