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3-11-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分析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探索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冈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市,2002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价)为11.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可用于加工的红茹、玉米、大豆、辣椒、茶叶、牲猪、牛、羊、鹅、鸭等农产品年产量超过20万吨,竹木年采伐量达2.2万m3。而农业产值中的商品产值占25%,林业产值中的商品产值只占54%,牧业产值中的商品产值只占56%,且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小,机械设备简陋,经营分散,加工水平和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产供销环节联结不紧密。据统计,全市13种农产品进行加工后的增加值只有2650万元,没有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

    据2002年度对全市规模以下企业的抽样调查,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051家,分10个行业,共计固定资产6578万元,从业人员6100人,年总产值为10760万元,增加值为4620万元,销售收入为9962万元,年上交税金为234万元,纯利润为743万元,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在全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为2690万元,占25%,其中卤菜生产经营厂家173户,从业人员359人,销售收入741万元;酿酒业总产值为1291万元,占12%,家具制造业总产值为3460万元,占33%;造纸业总产值为1270万元,占12%。从企业规模看,年产值(或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足10家。这些状况,不能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今年2月11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上,市长毛益顺同志特别强调,农产品加工处在农业产品化经营的核心和枢纽位置,贯穿着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我们要牢固树立加工兴农意识,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实在。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其次,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区域主导产业,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武冈有很多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干辣椒1985年出口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293吨,铜鹅出口曾创4万羽纪录,还有活猪、茶叶、柑桔、羽毛、清煮笋和盐渍艹晶罐头等,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东欧及东南亚等地,为我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想方设法鼓励投资开发,扩大我市农产品出口,为农民增收服务。

    第三,要建设好粮油、生猪、茶叶、铜鹅、武冈脐橙等加工企业,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以“龙头”加工企业为中心,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发展,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作用,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第四,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建立好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武冈市统计局 刘继文 王鹏举  黄生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