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邵阳经济克服了“非典”疫情、严重干旱、电力紧张等多种不利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出:工业生产及效益同步提高,投资和出口需求增势强劲,市场消费稳步增长,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
全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
(一)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5.63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快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2.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36亿元,三次产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14.2%和11.0%。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0.05:28.86:41.09,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下降1.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0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向良性方向迈进。
(二)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
2003年尽管遭受百年难遇的大旱影响,但通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坚持“两手抓”,农业生产仍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3.90亿元,同比增长3.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05.21万亩,比上年减少25.6万亩,减3.5%,粮食总产量为262.61万吨,减少8.56万吨,减3.2%;油料作物面积为93.47万亩,减少6.7%,产量为10.25万吨,下降3.3%;水果53.95万吨,增长7.9%;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3.3%,特色农作物、药材、反季节蔬菜以及水果、花卉苗木、实用菌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增加,有力地提高了种植业效益水平。
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6万亩,为历年之最,林业生产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高,花卉苗木和森林旅游已开始成为全市农业经济新的亮点。养殖业生产继续增长,品种多样化,生产趋于规模化,形成了以生猪生产为主体,草食牲畜、特种动物、名优水产品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年肉猪出栏726.59万头,增长4.3%,牛出栏33.26万头,增长13.3%,山羊出栏39.23万只,增长2.9%,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9.17万吨,比上年增长4.1%。仔猪、优质肉牛、奶牛、商品羊等养殖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牛奶产量增长41.9%。水产品产量7.12万吨,增长2.2%。
(三)工业增长快速稳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03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化进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工业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努力克服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81.55亿元,实现增加值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幅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5.52亿元,增长19.2%,实现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18.2%。
规模工业生产主要特点有:①轻工业产销增幅均快于重工业,2003年轻重工业实现产值为42.49和43.02亿元,分别增长24.9%和13.5%。②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产值增速为27.3%,高于国有及控股企业增长12.4%的水平,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35.8%。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然是邵阳市工业的主力军,完成产值45.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2.6%。④工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综合效益指数达92.53%,为历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47.5%;实现利润1.08亿元,增长3.5倍。⑤亏损企业98个,比上年减少10.9%;亏损面为23.4%,比上年降低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增长拉动明显
2003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76亿元(不含跨区项目),比上年增增长32.0%,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37.43亿元,增长50.8%,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全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2.39亿元,增长50.4%,占投资总额的59.8%,主体地位明显,对保持投资稳步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呈现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特别是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强化了企业竞争力,全市实现更新改造投资7.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0%。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共完成投资6.6亿元,比上年增长97.2%。
(五)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扬
2003年,在宏观经济好转、建设步伐加快等因素的拉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迅速走出非典疫情带来的阴影,增长速度稳步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9%。从区域看,县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县以下的零售额为38.1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城市的零售额27.8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均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趋势。从分行业看,餐饮业发展红红火火,实现零售额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0.8亿元,比上年增长9.8%。
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食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由降转升,价格总水平呈现小幅波动回升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
(六)、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2003年,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96元,比上年增加493元,增长8.2 %,人均消费性支出5160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963元,增长9.5%。
(七)、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招商引资形势较为乐观
2003年,邵阳市对外贸易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吸收外商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进出口总额为4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5.2%。其中出口2780万美元,增长85.6%;进口1242万美元,增长300.3%,创1993年外贸体制改革以来的新高。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550万美元,同比增长30.0%,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8.86亿元,同比增长151.0%。
(八)、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金融机构存贷款持续走高
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年增收1.76亿元,为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96亿元,增长15.3%;上划“两税”收入3.70亿元,增长15.8%。
金融机构存贷款持续稳定增长,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95.74亿元,比年初增加51.04亿元,增长2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2.24亿元,增加36.53亿元,增长17.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7.72亿元,增加14.48亿元,增长11.7%。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全市宏观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与以往比呈现出速度、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是近6年来的最好水平。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邵阳市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兄弟市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一)“三农”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尚未跳出“粮猪型”农业模式,比较效益低下。粮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4.3%,种植业中,粮食作物面积所占比重达65.7%,但产值比重仅48.3%;养殖业中,猪肉产量所占比重达84.2%,但产值比重仅75.8%。二是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转化增值率低的情况仍很突出。农产品深加工不够,产业链较短,目前全国平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为1:1,沿海地区已达到1:2,邵阳市不到1:0.3。三是农村非农产业薄弱,富裕劳动力问题突出。四是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因素,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3.1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三次产业增速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靠二、三产业拉动,2003年全市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9、3.6、4.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做了90%的贡献。二是投资与消费发展不协调。2003年,全市投资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增长率之间相差22.1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收入不协调。2003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03元扩大到4476元。四是县市区间经济发展不协调。GDP增长幅度最快的与最慢的之间相差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增速最大差距分别达46个、147个和24.3个百分点。
邵阳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1:28.8:41.1(全省为19.1:38.7:42.2),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省低9.9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21.9%)比全省(31.4%)低9.5个百分点;邵阳市经济外向度为1.16%,比全省(6.51%)低5.3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方面的不协调性,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就业空间的扩大。
(三)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工业效益增长基础不牢
2003年邵阳市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5.4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0.45%)4.9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工业呈现出基础不牢、发展不均的问题:一是工业盈利靠少数企业支撑。全市赢利能力前20位的企业全年实现利润1.33亿元,为全市规模企业利润总额1.08亿元的123%,其中南山绿色食品开发总公司赢利额达6153万元,占全市的57%。二是少数亏损大户亏损严重。2003年,全市亏损额前20位企业亏损6379万元,占全市规模企业亏损总额的67.3%。亏损额最多的超过1000万元。三是相当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达23.4%。
此外,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治理等等问题,都需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加以研究解决。
2004年经济展望
2004年是充满机会和希望的一年,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邵阳市将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仍然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首先,发展环境较好。全国GDP增长预期将保持在8.5%以上的较高速度,就是一个明显标志。其次,政策环境稳定。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强,集体投资和个体投资的增长会加快,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从消费看,通过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大力推行消费信贷政策,市场的内在活力将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激发,住房、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将持续升温。再次,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有利于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力量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投资。经济内在的强劲活力和对外贸易活力,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近年来,邵阳经济已形成了崭新的开放型的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投资环境的大大改善,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夯实,这一切将是2004年邵阳加快发展的最有利条件。
从邵阳市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一是农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乳业、竹松、果蔬、药材已经成为支撑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粮、油、菜价格的全面回升,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国家到地方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也进一步增强,将对今年农业的稳步发展十分有利。二是近年来的企业改革、改制,技改资金的大量投入,使一批老企业焕发了活力,这对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大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战略,全市已进入了新的一轮投资热潮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显现。四是今年无非典影响,邵阳市的市场消费、旅游必将出现较大回升,并将带动服务业的较快增长,为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注入活力。五是市场活力对经济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随着投资环境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民间投资还会加快。六是市委、市政府对今年经济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制订了相应的措施,这些都极大鼓舞了全市人民的士气,大大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为完成全年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推动邵阳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邵阳市统计局 马又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