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说到底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三农”问题突出的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县域经济欠发达,尤其是工业很落后。由于历史原因,邵阳县经济非常落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很低,“三农”问题尤其突出。如何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借鉴发达地区工业化的经验,结合邵阳县近三年来推进“三化”进程的初步探索,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县域工业化。
一、 推进县域工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1、 没有县域工业化,就无法解决县域经济运行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县域经济很具体,也很实在,更贴近农民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一种民生经济。县域工业落后,经济不发达,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去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几年来,邵阳县致力于推进“三化”进程,2003年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快县”行列,但由于基础差,特别是工业落后,县域经济总量仍很小,财政非常困难。2003年全县GDP21.99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04亿元、4.1亿元、8.83亿元,三次产业比为41.1:18.7:40.2;其中工业增加值仅为3.065亿元,工业企业的税金总额仅为2222万元,而规模工业税金总额仅为986万元。全县财政总收入为1.45亿元,保工资、保运转的开支为3.04亿元,有一半支出全靠上级转移支付和补贴,能够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去的资金少之又少。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的收入上不去,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88元,远远低于全市2020元、全省2532.9元、全国2622元的水平。1997年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只增加51元,6年年均增长只有0.7%,其中纯农户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工业发达的县市情况截然不同,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去年我们赴江浙考察学习,了解到江阴、张家港、昆山、萧山、鄞州这五个县级市区三次产业比的平均数为4.7:60.1:35.2。2002年,平均人口93.8万人,平均GDP356亿元,人均3.8万元,平均财政收入40.1亿元,人均4320元,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邵阳县同期的18倍、32.6倍。由于实现了县域工业化,绝大部分农民实现了非农就业,收入大幅度提高,政府财政实力雄厚,农村普遍实行了社会保障,这里的“三农”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江浙模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要改变一个地方的落后状况,仅就农业抓农业没有出路,而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则可使县域内的各类资源通过市场运作达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益,实现财政大幅度增长,然后可以用工业成果反哺农业,解决“三农”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2、没有县域工业化,就无法解决“三农”中“人到哪里去”的问题
加强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业,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中国13亿人口,九亿是农民。目前约有50%的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均在10%以下。解决“三农”问题,实质就是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目前,邵阳县的农业人口86.1万,农村实有劳动力53万,全县耕地面积67.5万亩,按照国家丘陵地区每个劳动力耕种6亩的标准计算,全县只需农业劳动力11.25万,尚有41.75万剩余劳动力。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都滞留在非常有限的土地上,如果没有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要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要实现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的大量转移,必须依赖作为产业支撑的工业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大发展了,作为产业链的第三产业才能得到大发展。
落后地区由于工业底子薄、规模小,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借助发达地区的工业化,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03年,邵阳县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19.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1亿元,劳务收入成为了农民收入的主体,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5%。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必须大力推进本地县域工业化。县域工业化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1、带动小城镇发展,实现农民就近转移。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小城镇发展在实现农村人口转移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小城镇的发展又必须依托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如邵阳县五峰铺镇的棉杉加工基地,共有从业人员1500人,使200户农业人口变成了非农人口。2、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联系城乡、工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3、县域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并延伸产业链,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邵阳县蔡桥乡共有煤炭企业31个,解决了4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并通过煤炭生产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没有县域工业化就无法解决开拓农村市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抽吸农业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割据状态,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突出的最根本原因。“三农”问题中突出的又是农民增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从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也已连续7年没有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长幅度的一半。从1997年到2003年,邵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只增长0.7%,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二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472元,差距扩大为1:3.23。邵阳县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37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1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3.39;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1188元,城镇居民为5867元,差距扩大为1:4.94。由此看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三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更加困难。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但自1998年到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纯农户收入出现负增长。1997年,邵阳县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698.8元,到2003年只有544元,农民纯收入总量之所以还略有增长,其增长部分主要是来自外出务工等非农收入。
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水平。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农村消费市场就无法启动。这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严重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要开拓农村市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依靠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推进县域工业化的现实条件
1、区位交通优势凸显,城镇开发初具规模
邵阳县毗邻邵阳市,县城离市区只有30多公里,处在大邵阳经济圈内,是邵阳市的卫星城。近年来,随着上瑞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相继建成,两路穿境而过,邵阳县已形成了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格局。融入了全省“两小时经济圈”。境内多条重要公路干线已建成通车,“境外无出路,境内无好路”的局面已得到彻底改观。县委、县政府自2001年实施整体推进“三化”工作思路后,城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县内多个中心镇的城镇开发已初具规模。2000年到2003年,城镇化水平已由10.38%提高到17.2%,非农人口已由6.7万人增至10.2万人,县城常住人口已由4.7万人增至5.8万人。两年前开始的县城东扩工程,属省重点工程,该工程占地1000多亩,规划科学,建设速度快。由于县城新区位于“两路”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倍受客商青睐,目前已引进大型项目8个,投入资金3亿多元,再过3至5年,将建成为一座功能齐全、工业主导、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区位交通方面的后发优势,为邵阳县推进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境内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工业潜力巨大
邵阳县境内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方面:煤储量1.5亿吨,分布相对集中,采取难度小;石膏矿储量达3.5亿吨,总量位居全国第二,英国富捷公司已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该矿,并计划再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年产值上亿元的高强度水泥厂和浓硫酸厂;大理石储量3.3亿立方米,锰矿储量为150万吨,锑矿储量为2.36万吨,这些矿藏是发展工业的宝贵资源。农副产品方面:年出栏生猪100万头,肉牛12万头,羊10万只,药材3万亩,黄花2万亩,鸡、鸭、鹅等禽类420多万羽。这些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料保障。水资源方面:可利用的水资源达94万千瓦。
3、全县上下汇聚了大办工业的合力
前些年,邵阳县工业发展因多种原因停滞不前,近年,随着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我们因势利导地提出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思路。开展了“邵阳县的出路在哪里”的大讨论;多次组织干部到江浙、广东等地考察学习,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兴业。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广大干部群众破除了因循守旧、怕苦畏难、安于现状的思想障碍;树立了与时俱进、与开放大局相适应的新理念。在发展战略上我们乘大势,顺民意,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整体推进“三化”进程,并出台了《关于工业化起步年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2004年定为工业发展起步年,把工业化作为推进“三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把发展县城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全县干部树立起了“我们的业绩在工业,我们的事业在企业”的新思想,全县上下已汇聚了大办工业的合力。
三、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初步构想
1、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民营经济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邵阳经济落后,说到底是民营经济落后,县域工业化要突出一个“民”字,即经济以民有为主,投资以民资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基础设施以民建为主。按照这一原则,我们着重抓好企业改制。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变公有为民营,在成功改造龙华水泥、新飞工具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企业改制,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激活企业。
2、以加大投入为重点
经济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投资拉动的力度。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更谈不上大发展。长期以来,邵阳县是一个投入严重不足的地方,经济不景气,发展缺少活力。搞经济必须要有热点、要有兴奋点,否则就搞不起来。近些年来,邵阳县情况有些好转,兴奋点和热点主要靠投入而来。一是继续积极向上争取。抓住国家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主要是向“三农”、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的机遇,认真研究,编制出高水准项目,争取进入国家、省计划“笼子”。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没有客源,就没有税源;没有工业,就没有就业;开辟税源、扩大就业出路在招商。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立足资源优势,开展项目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联络处,蹲点招商,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无缝对接。三是强力融资。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组建金融办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进一步促进银企合作,争取更多的银贷资金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激励全民创业,发展创业文化,启动民间资本,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的态势。
3、以农业工业化为支撑
农业大县走工业化路子,必须依靠农业资源的支撑。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走出一条特定模式的农业工业化之路。一是抓龙头企业,把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工业化的关键措施来抓。紧紧围绕建设“食品工业强县”和“生态工业强县”的目标,重点发展肉牛产业和林产业,重点支持谊信实业、昭阳鹅业、山秀制药、湘中制革、家家红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国内上市公司谊信公司2004年将投资上亿元,在“八一三”和“八0七”建成乳猪、肉牛加工基地,预计年内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并计划三年投资4亿元,建成年产值达3亿元的食品科技工业园。昭阳鹅业投资1000万元规划建成集鹅绒裘皮开发、鹅肉加工、种鹅养殖、鹅苗繁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建产业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肉牛、生猪、速生丰产林、优质稻、烤烟、药材等几大基地建设。按照“龙头连农户”的运作模式,促使主要优势产业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符合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集群经济。三是转化“三项工程”成果。把水利体制改革与发展小水电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和培育林产业结合起来;把清洁能源推广与肉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
4、以非均衡发展为策略
采取非均衡发展对策,在优势区域率先创建工业基地。邵阳县的落后在工业,工业落后在基地。从邵阳县目前的实际出发,工业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优势区域率先突破。邵阳县的优势区域在县城,举全县之力加快实施县城“东拓西提、三区一线”发展战略,成立高规格的工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承担大县城区域工业基地的创建,向东拓展到红石,向西延伸到霞塘云。为推进县域工业化、扩大农民就业创造承载平台。二是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和洛湛铁路沿线资源型产业带开发建设的机遇,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重点开展专题招商,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率先把邵阳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三是注重人才引进。人才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对人才,只求所用,不求所有,聘请专家教授为县域经济发展会诊把脉。基地建设关键在人才,必须请能人、外人,特别是企业家、投资者、科技专家、打工精英等,共同参与,借力发展。在招商活动中,不仅招项目,更注重招人才。抓住了人才,造就了一批企业家,就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工业基地建设的关键。
5、以务实作风为保证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上工业,强力招商,必须在改善环境上狠下功夫,营造一个重商、亲商、富商的环境。严格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包括优化环境办公室、全程代理中心、收费管理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商贾投诉中心、“经济110”中心在内的“一办五中心”政务服务体制,实行窗口式服务,一站式收费,为县域工业化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只有抓好作风建设,才能形成发展合力。要让企业法人、让群众来当“组织部长”,让他们评定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干部的工作政绩,决定他们的进退去留。
四 、推进县域工业化的建议
1、适度的用地支持。推进县域工业化必须有适度的用地,这就要求国家在用地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在当前粮食风险若隐若现的情况下,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整顿规范开发园区的宏观政策是对的,但不能搞“一刀切”。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大量的抛荒耕地上大作文章,而不能一味限制县域工业发展用地。落后地区城镇化水平很低,工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对于发展县域工业所需的适度用地要给予保证。否则,县域工业发展不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农民不可能大幅度增收,“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相应的资金扶持。国家在加大投入支农资金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要重点扶持发展县域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资金、财政资金、银信资金,都要以提高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为目标。二是要提高资金拨付使用的透明度,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运行成本。
3、必要的简政放权。要理顺条块关系,赋予县市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县市政府的整体功能和调控手段,克服层层收权收利的倾向;要减少行政性审批,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地简政放权,为县域工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周符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