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状
邵阳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95年县造纸厂破产重组就已经开始,与江浙等发达地区起步时间差不多,但江浙等发达地区前几年就已经全部改制完毕,而邵阳县仍然进展缓慢。2003年县里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改革改制机构,发起了全县改革改制的最后总攻。按照“三退三转”方针:即企业从纯国有、集体的性质中退出来,转换经营机制;职工从终身国有、集体身份中退出来,转换劳动关系;政府从直接管理企业中退出来,转换管理职能。对国有、集体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劳动用工市场化。全年启动企业改制17家,完成8家,其中乡镇集体企业完成7家,占全县未改乡镇集体企业的38.8% 。 改制企业的资金变现2200万元,已发安置费870万元,再上岗290人,引进资金2800万元,已完成改制企业投入技改资金900万元,盘活资产2100万元,当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实现税收60万元。2003年全县改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不很理想,目前我县仍有未改制完国有、集体企业105家,其中国有工业10家、轻纺7家、商业16家、供销16家、粮食18家、煤炭7家、物资7家、外贸2家、水利3家、农业1家、农机2家、林业1家、建设2家、乡镇集体企业13家,现在真正正式启动改制工作尚未完成的只有物资7家,粮食企业改制基本方案已经出台,但因缺少成本不敢启动,其余单位因各种各样原因都按兵未动。
二、 问题
按照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到今年年底要全面完成全县企业改制任务,从目前情况看,工作难度非常大,问题非常多:一是“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企业干部职工对改革还在持观望消极态度,等一年算一年,部分年龄稍大的认为等几年就可以进安置笼子,享受优惠政策;部分企业改制完全依赖政府主管部门,表面同意改革,但政府必须拿钱。二是思想观念落后。有部分职工思想陈旧,还留恋单位,存在有了单位就有了依靠的依赖思想,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对政府依赖性更大,宁肯厂子烂掉,也不让厂子卖掉,围着政府要饭吃。三是有些企业负责人对改革有抵触情绪,根本不愿意改。企业不改制,工资可以照拿,单位没有经济来源,可以变卖企业财产,混一年算一年。四是对改制有畏难情绪。由于企业存在许多遗留问题,尤其供销企业点多面广,资产处置变现难度大,人员多,矛盾非常复杂,企业要改制,怕担风险。五是主管部门不愿改。如果企业改制了,人事权与财权没有了,丧失了既得利益,何况现在领导变换频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六是改制经费、职工安置经费难筹措。改革需要付出成本,大部分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不正常,有的企业停产关门多年,企业早已资不抵债,一部分企业还可以说是无资金、无设备、无产品即“三无”空壳企业,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差,而我县又是贫困县,财政对企业改制实行零补贴,致使企业缺少改制应有的成本,据初步匡算,仅工业企业改制缺口资金就达7100万元。七是部分企业班子名存实亡,无力组织企业改制。八是部门配合不力。虽然去年我县制订了企业改制的优惠政策,但难以落实,涉及改制的国土、房产、劳动保障、水电安装等优惠政策,有时县领导召开专题会还难以落实。
三、 对策
1、必须多方筹集必要的改制成本。一是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发布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招商引资,营造公开竞买的氛围。通过公开竞买,引进境内外更多的有综合实力,有投资项目,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投资者,筹集更多的改制资金,提高产权转让和变现的质量;二是对生产经营正常但债务较重并难以处置的企业,也可在受让方承接债务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零资产方式出让;三是资产变现经费不足以安置职工的企业,可与受让方协商,在受让价外垫付部分职工安置费,或用土地资产补偿,或用税收的超基数增收部分补偿,或用项目资金补偿;四是职工住房可以出售的要全部出售,房改所得资金全部留给企业,用于解决改制企业职工住房中的问题;五是依法清理和清收企业的债权,该收回的一定全部收回;六是用足用活现行企业改制资产处置、社劳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
2、必须组建一支规格高、素质好的工作班子。要想搞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县政府必须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懂法律、懂政策、工作责任心强、富有开拓创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有比较丰富的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经验,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神的干部组成改革指导服务组,帮助和指导企业进行改革改制,这是抓好企业改制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
3、必须依法操作。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时,必须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有关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办事,没有法律及政策依据的,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严禁乱开口子。
4、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处置资产和安置职工方案时,都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严禁暗箱操作。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一切帐务,各种补偿费及职工安置预案、安置费的测算,新组建企业招工方案等都必须张榜公布,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对职工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给予解决或答复。
5、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依靠职工,注意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消除顾虑,变职工不愿改、阻止改变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同时要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在不违背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对职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尽量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向职工讲清楚理由。涉及到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坚持,对难以答复的问题主动向政府汇报,请求进行专题研究予以解决或答复。此外,还要切实落实好下岗职工优惠政策,劳动部门要主动承担下岗职工再就业技术培训责任,免费为改制下岗职工培训1-2门实用技术,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创造条件,让职工真正享受到改制带来的实惠。
6、必须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改制指导服务组进厂后,要深入实际,摸清底子,制定企业改革具体思路、目标以及做到实施计划、灵活推进、环环紧扣,一厂一策,一厂一制。
7、必须高度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服务组进驻企业后,首先要分层次分类型召开好企业班子成员会、党员会议、职工大会及工会委员、退休工人会议以及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其次要将改革改制政策及职工所关心的问题编制手册发到职工手中。第三要积极开展家访谈心活动,消除职工疑虑,第四要采取恳谈对话会形式,面对面和职工开展对话,及时对症下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8、必须及时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改制顺利进行。企业职工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要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严格审计,及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腐败行为。
9、必须搞好部门配合。改制指导服务组只能解决一些大的方针政策问题,但涉及到诸如土地、房产、税务、财政、工商等部门利益的具体问题时,政府要责任各主管部门落实上级改制优惠政策,制定部门收费标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10、必须以维护稳定为前提。没有稳定,就不可能改制成功。
因此改制指导服务组同志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改革,要注意抓好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和职工的稳定工作。对企业出现不稳定的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化解,要认真对待职工的上访,妥善答复职工提出的问题。
11、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企业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在改制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因此,在改制中要有超前意识,对改制中可能出现及已经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有足够的办法和应对预案,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同时改制指导服务组成员要注意深入调查研究,多和工人谈心,多收集新情况、新问题。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要从源头抓起,抓主要矛盾,及时分析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新问题。
[邵阳县统计局 孙耿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