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口号,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等"三化"建设,自然成为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推进工业化则显得尤为迫切,而规模工业的发展又是其重中之重。2003年,我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因企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年完成了对万新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招商引资和对县水泥厂、县锑冶炼厂、县电子器材厂、县化工总厂等国企的改制工作,并取得不凡的业绩。面对入世挑战,要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群策群力,大力发展我县域规模工业,以此为龙头,带动其它行业并互为补充,实施兴工强县战略。
一、近五年来我县规模工业生产基本情况
1999~2001年我县规模工业曾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工业总产值(现行价,下同)从2亿增长到近2.6亿,但2002年产值突然下降至不到2亿,当时我县唯一一家中型企业,八达纸业有限公司停产达半年之久,其它规模工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竞有19家之多,原因是多方面的,行业市场疲软自然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我县规模工业自身抗干扰能力及产品结构的不合理都是导致这次"事件"不可或缺的因素,这说明我县规模工业太依赖于市场的变化。2003年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的逐步回升,少数企业励精图治、多方集资,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进行国企改制,招商引资,为我县规模工业又带来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2003年底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不到2亿增加到2.43亿,大部分企业呈现产销两旺的新景象。
二、2003年我县规模工业生产情况
2003年是我县规模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除了五家国有林场不再纳入规模工业的统计范围,我县22家规模工业企业2003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2.43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共1.82亿元,全年实现销售产值(现行价)2.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 22%,产销率达99.59%,同比提高0.55个百分点,共完成增加值8075万元,同比增长27.69%。其中满师傅食品罐头厂、家家红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崀山家具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锑冶炼厂不变价产值分别增长119.82%、147.16%、183.78%、242.56%,八达纸业有限公司、观瀑绿野食品厂、化工总厂的不变价产值增长率均在30%以上,水电设备制造厂在2002年产值翻了一番的基础上又增长了近29个百分点。产值负增长的企业共四家,分别是水泥有限公司、恒昌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欧与美陶瓷有限公司及黄金保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其负增长率分别为-5.18%、-9.74%、-11.48%、-63.01%。
在产值(不变价)前六位工业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产值超过一千万元,家家红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是其中唯一一家招商引资企业,其产值同期相比翻了一番多。这六家工业企业不变价总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不变价总产值的61.67%。
从经济效益各项指标来看,效益有所好转,盈利企业盈利额上升,构成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的多项指标有所优化: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分别比去年提高0.55、5.25、3.84、92.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现为55.54%,虽低于标准值60%,但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劳动生产率增加38.99%。盈利企业盈利额434.8万元,同比增长378.33%,其中电力公司、崀山家具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水泥有限公司共盈利300万元,占全县规模工业盈利额的69%;亏损企业共亏损895.6万元,同比增亏15.28%,其中堡口电站、恒昌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共亏损353.4万元,占亏损额的39.46%(见图三)。盈亏相抵全县规模工业共亏损460.8万元,同比减亏40.69%。
在利润总额前六位工业企业中,利润最高的有150多万元,利润最低的有20多万元,其利润总和占了全县规模工业盈利企业盈利额的90.8%,与上图相比较,除八达纸业有限公司外,其余五家企业均榜上有名,取而代之的是崀山家具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以此为代表的新型民营工业企业在不久的将来将逐渐取代国有企业原有的工业地位。
三、产值增长及各项指标优化的原因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行动,招商引资、对国有企业实行改制,为国企甩开包袱,轻装上阵提供了必备条件,产值增长及经济效益各项指标均有所优化其原因当首推招商引资的力度及国企改制的成功。
⒈ 家家红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锑冶炼厂产值的大幅上涨追根溯源是因为外部资本的融入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的生产条件及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
⒉ 国企改制的成功是各项经济指标优化的直接原因。2003年7月,水泥厂改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当月我县规模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由6月份的67.42%增加到84.83%,增长了17.4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资产负债率由原来的80.8%下降到61.77%,下降了19.03个百分点。这说明国企改制后,企业由原来的负债累累转化为轻装上阵,由原来的被动生产转化为主动生产,由原来的入不敷出将逐步转化为营业盈余。
⒊ 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持续攀升,部分企业励精图治,通过扩建、拓展销售渠道为企业自身赢得巨大商机,生产能力、幅度大大增强。八达纸业有限公司、水电设备制造厂等企业通过扩建、拓展销售渠道后生产规模迅速壮大,2003年共完成不变价产值5654万元,占全县规模工业的23.27%。
四、近年来规模工业存在的问题
⒈ 工业总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门类偏而不精。2003我县共有工业企业3885个,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155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8%,远远低于全国(45.9%)、湖南省(31.4%)、邵阳市(21.8%)平均水平。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2家,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075万元,分别占所有工业的0.57%、37.47%。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目前我县规模工业产品主要以精锑、煤、水泥、发电设备、机制纸、罐头、氮肥等为主,行业产品单一,产品门类偏而不精。
⒉ 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工业支柱产业。我县22家规模工业企业基本上是小型企业,尚未形成相关支柱产业,县域工业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而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与优势集团企业相比则显得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小,成本过高,企业竞争力低下,市场占有率极低,使得企业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过于依赖。二是无创新产品。缺乏技术人才、技术开发能力低,从而使企业既无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无法降低成本。
⒊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乡镇集体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资金贫乏、管理滞后、技术力量单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我县民营工业发展起点低、底子薄,虽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涌现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但与省内外经济强县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⒋ 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较突出,规模工业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强,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流动资金紧张是当前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的解决,2003年规模工业发展较快主要受政策等外部因素拉动,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过高。
⒌ 县域工业亏损面大,亏损企业亏损现象仍比较严重。2003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22家,亏损企业11家,亏损面为50%。亏损额1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有四家,共亏损595.8万元,占亏损总额的66.5%(见下图)。
五、大力发展我县域规模工业的几点建议
⒈ 继续抓好当前国企改制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对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要抓紧工作进度,对尚未改制的企业应以依法破产为重点,坚持以"改易的、摆难的、救活的"为原则,尽快完成国企改制工作;抓住机遇,重点引资,发展外向型企业。
⒉ 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2003年部分规模工业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通过国企改制、招商引资使得企业本身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下一步就是要尽快把现代企业制度移植到企业中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从发展入手,规范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挑战市场,战胜自我。
⒊ 继续扶优扶强,促进关联企业地域上的集聚,发展、壮大产业群,逐步推进技术升级,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⒋ 努力改变干部作风,优化环境,为县域经济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⒌ 更新观念,逐步树立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企业内部机制,提升产品结构层次。随着国企的不断改制,民营企业将逐步取代国有企业在县域工业中的地位,因此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企业内部机制,使民营企业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已是大势所趋。民营企业主要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不断改变自身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政府部门要注意利用我县现有资源,积极引导企业搞好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提高产品档次。
⒍ 探索民间融资方法,拓宽融资渠道。企业融资难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县域工业发展的"瓶颈",有关部门当积极探索民间融资方法,激活民间资本,从而拓宽融资渠道。
展望2004年,随着国企改制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只要我们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域规模工业将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全县人民面前。
[新宁县统计局李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