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文件,洞口县统计局四民活动工作组,结合在洞口镇塘冲村开展的“访民情、解民难、帮民富、保民安”活动之际,于2004年2月24日至26日 ,采取串村走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村60户2003年户平单季种植水稻6亩以上的种粮户进行了种粮成本与收益调查。
一、种粮成本与收益情况
——调查村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洞口镇塘冲村距洞口县城约10公里,全村1047人,水田面积1000亩,水利条件,交通条件,农民种植水平均属洞口县中等水平。全村现有社会劳动力600余人,200余人外出打工。此次调查的60户,家庭人口总计260人,2003年耕种水田420亩,其中租种水田160亩。早、晚稻均无大的旱、涝、虫、病等灾情影响。
——早、晚稻收成与收益情况
种植早稻376亩,平均单产400公斤/亩,总产量150400公斤,按2003年早稻谷市场价格1.00元/公斤计算,收入为150400元。种植晚稻420亩,平均单产428.8公斤/亩,按2003年晚稻谷市场价格1.20元计算,收入为216115.2元。两季合计收入366515.20元,亩平872.65元。
——早、晚稻两季种植成本、开支情况及构成特点
两季种植成本、开支共为138899.6元,亩平330.71元。其中:种子款共14416元,亩平34.32元,占总开支的10.4%;农膜款共2000元,亩平4.76元,占1.4%;化肥款共35403.6元,亩平84.29元,占25.5%;农药款共23880元,亩平56.86元,占17.2%;耕牛、农具更新折旧共7200元,亩平17.14元,占5.2%;抗旱款共5600元,亩平13.33元,占4%;农业税共33400元,亩平79.52元,占24.0%;水利费共17000元,亩平40.47元,占12.2%。
——种粮收益核算
所调查的60户,早、晚稻总收入为366515.2元,生产成本为138899.6 元,年收入为227615.6元。两季亩平收益为541.94元。人平收益为875.44元,排除租田因素,人平收益541.94元。
二、农民种粮难、种粮增收难,难在何处
据2003年洞口县农业统计年报,洞口镇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元,塘冲村种粮收入人平为541.94元,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就现有耕作水平、条件,目前水稻的单产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已不大可能。因而依赖提高单产增收是很难的。去年随着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市场价格略有提高,但价格空间有限,仅单方面依靠粮食涨价这个因素增加农民种粮收入也是很有限。随着我国世贸组织的进程,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粮农的增收将面临更加严峻形势。从目前来说,农民种粮难、增收难仍将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
1、分户种植,分散经营,规模小很难出效益
调查结果表明,种粮亩平年收益仅541.94元。据2004年农业年报洞口县农业人口为678405人,年末水田面积29840公顷,人平水田0.66亩。以种粮亩平年收益541.94元计算,人平种粮年收益仅357.68元,约占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392元的15%。一方面我国农民人多地少,分户种植,分散经营,规模少,无规模效益,这样,种粮难出效益。而另一方面,农机、农具利用率低,损耗、折旧单位成本相对增大。同时,分户种植、分散经营以及落后的耕作水平,也影响我国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2、种粮负担重,成本高
调查结果表明,种粮成本中农业税、水利费分别占总生产费用开支的24%、12.2%,两项合计占其种粮成本开支的三分之一强。据洞口县2004年年鉴,2003年洞口县年末水田面积44.76万亩,上缴农业税达1880万元。据统计国家每年征收的农业税约500亿元,按2003年全国农业人口计算,人平达65元。现在农村中出现外出打工农民的责任田抛荒现象,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调查了解到该村责任田转包一般为每亩每年150公斤,折币165元。而出让户每亩水田承担的农业税、水利费用则高达119.99元,得利极少,不如抛荒。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造成我县农民种粮成本高,影响种粮收益
一是水利设施老化,水利灌溉成本逐年增大,每遇干旱之年,水稻便减产减收。据洞口县志,全县到1986年底止,有畜水工程17608处,库容19950万立方米,正常提供水量16200万立方米,灌溉水田39.2万亩。2004年末,全县水田面积为44.76万亩,利用水利设施稻田灌溉率可达88%,而我县的水利设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修建的,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分户包干,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基本没有进行过,水利设施基本老化,灌溉功能逐年弱化。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进程,农资及农副产品流通不畅,增加种粮成本,影响收益。到2004年底,全县还有6个村没有通公路,没通公路的村落更多。所调查的塘冲村水利费用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公路年久失修,泥泞不堪,运输费用高,卖粮难,不合算。
4、种粮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低,影响种粮成本与收益
调查中了解到目前种粮户中,两季种植杂交稻的户不多,早稻较为普遍的是种植常规稻,优质稻种植比重更少。由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80%以上外出务工,种粮农民多数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低,良种种植率低,滥施、乱施化肥、农药的现象普遍,导致产量低,成本增加,造成浪费,影响稻米质量,造成环境污染。
5、现代农业技术、工艺推广乏力,影响种粮效益
我国现行的农业服务部门,都是事业性质、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既被赋予农业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职责,又有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经费紧张。涉农部门由于受利益驱动,重管理,轻服务,有钱的事就做,对自身没利益的事就不为,有些收了费不服务,有些只收费不服务,挂了涉农的牌子不办事,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成了句口号,以致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工艺,没有与农村、农业、农民相结合,没有得到及时普及和推广。更有些不法之徒,利用涉农部门的招牌,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伪劣农业机械,坑农、害农。
三、解决农民种粮难,增收难的措施与对策
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尤其重要。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如果我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则世界上谁也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来解决。因此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加强粮食储备,是我国走向强盛的重要的物资保障。同时,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较快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稳定农村形势,以及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加速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改造小农,培育大农,实现粮食的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农业产业,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及加工品,要在全球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用最现代的方式竞争,所以必须是规模化、集体化和市场化的。而我国的农业是2亿多户农民分散经营的小农式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从中长期看,很难应对国际竞争。邓小平同志讲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强调一是规模,二是科技,三是组织。这就是说,我们要形成相对于小农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的大农。一是传统的小农不断优化重组聚合,产业化经营形成大农;二是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形成大农;三是国外企业进入农业,采取独资或合资等方式形成大农;四是农垦系统的再造形成大农。以实现粮食的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2、完善土地制度,推进土地承包流转,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农村劳动力大转移,为粮食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这样有利于水田向种粮能手,种田大户集中。同时发展劳务经济,切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就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一方面就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可实现粮食的加工、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引导与服务,支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外出打工。同时将已经在城里有稳定工作,有经济来源的农民工从农村转至城市,使这部分农民离土离乡,彻底改变农民身份。三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土地承包流转和农村劳动大转移,为粮食的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种粮增收创造条件
我国的农村是传统的农村,保守又落后,环境脏、乱、差。同时,农村水、田、路等基础设施是种粮增收、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尤其是水利设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增加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好农村水利、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田等六小工程,为农业的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让经营者尽快实现最大利益。
4、深化农村改革,逐步减免种粮户的农业税,并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
农业税在整个种粮成本中比重过大,约占四分之一,增加了种粮成本,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症结就在于农业,我国的农业是传统的农业,有“农”无“业”。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在我国没有占全国人口 60 %的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现在该是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要深入农村改革,逐步减免农业税,降低种粮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减负则增收。同时,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补贴,增加粮农收入,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种粮水平,提高种粮效益
要加强和完善农技、农机、水利等涉农部门的建设,加大对其改革力度,把涉农部门的一些行政执法、行政管理职能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相分离,强化其对农业特别是对种粮大户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功能,成立种子、施肥、防病治虫、农机、灌溉等服务公司,政府予以投资。服务公司与种粮大户或农庄建立供应良种、施肥、防病治虫、农机、灌溉等合同服务关系,收取有偿服务费。各农业服务公司,采取先进的农业各种技术与工艺,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上门服务。引导种粮户选择良种,采用良法,以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降低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收益,并逐步引导水稻的规模化、专业化种植。
6、切实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全面提升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业问题。农民的素质不提高,中国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我国的农民是传统的农民,文化素质低,小农经济意识浓厚,难以与现代产业和城市文明对接。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的素质的重点应放在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因此要切实搞好九年制农村义务教育。现代的农业需要现代的农民,先进的产业需要新型的有知识特长、懂管理善经营的经纪人、经理和产业工人。因此,要下大力气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投入和建设,政府要政策引导、鼓励农业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农业大学生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第一代、第二代…农业产业经纪人、经理和产业工人。同时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职能技术的培训,掌握现代农业新的应用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
7、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同时搞活粮食流通,提高种粮效益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和步骤不断深入,我国现行的传统农业,远远不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形势,种粮增收、农民增收将面临更加严峻形势,如何跟上世界现代农业的步伐,将是摆在我们面前历史而又现实的课题。因此,要逐步摆脱规模小、分散、竞争力差,增产不增收的传统农业模式,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采取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方式,建立农户加公司、农户加工厂、农庄加公司、农庄加工厂等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做大做强我国的农业产业。要大力发展粮食购销加工企业,搞好粮食深加工,促进粮食的转化,搞活粮食流通,以增强粮食种植业抵御市场风险、乃至增强其参与全球粮食竞争和生存的能力。
此次调查以外的数据来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04年洞口县统计年鉴;
3、洞口县志。
[洞口县统计局 曾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