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产品开发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来源: 时间: 2004-06-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一、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概况

    2003年,邵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2003年末,邵阳市有高新技术企业共36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8.8亿元,比去年增加113%,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8.65亿元,增长131%,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利税0.68亿元,增长45%,创汇779.5万美元。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310种,涉及电子与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八大领域,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高新产品产值都达到了亿元以上,它们共有企业13家,占高新企业的36%,完成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6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91种,占全部高新产品的61%。然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企业要想立稳脚跟,还必须解决传统产业竞争乏力的问题。这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走科技兴企之路。 

    二、 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生产生活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更无穷。一种产品,在一时间内红火兴旺,但过不了多久,也许就会因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出局,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十数年”。因此,作为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企业才能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邵阳市化肥厂原来是邵阳市的一家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主要生产农药甲胺磷的原材料----硫酸二甲脂。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属工艺、技术先进产品,湖南省仅此一家。当时,湖北、广西、江西、贵阳等周边地区共有30多家农药生产厂家选用,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卖到3800元/吨,生产红红火火。由于甲胺磷对人体的危害较大,1996年后,国家明令禁止用于蔬菜。这本是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然而,市化肥厂既没有组织技术力量积极应对新的市场需求,也没有投入资金进行生产线的改造。到了1998年,国家明令禁止用于水稻,1999年起禁止用于果树,甲胺磷被淘汰出农药市场。农药的主要原料硫酸二甲脂被碳酸二甲脂所取代。市化肥厂在技术创新跟不上的情况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被人家蚕食,工厂陷入困境。与此相比较,湖南星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则在1999年就抓住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甲胺磷这一机遇,抢在市场前头,投资1100多万元,与所属的西玛西研究所李元沅教授等2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于2001年3月成功研制出顺应21世纪肥料发展方向的西玛西系列控释肥。

    一边是新产品待嫁,一边是资产闲置。2001年4月,经过几轮磋商,星沙实业公司带着他们的这一高科技新产品“嫁”入邵阳,一举收购了市化肥厂,成立了市海纳兴业化工有限公司。他们投资2000余万元,对设备进行大规模技改检修,于2001年9月全面启动生产。一年多时间,就完成工业总产值203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956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96万元,产品产量、质量、效益、员工收入均创原市化肥厂历史最好水平。如今,市海纳兴业化工有限公司已聘请了湖南农大、中南大学18位专家教授研究开发针对甘蔗、柑桔、西瓜、棉花等15个主要农产品的专用控释肥系列,并且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民营企业科技协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从化肥厂到海纳兴业,企业经历了痛苦的剥壳重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体制创新拯救了企业,是科技创新拯救了企业。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就如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在企业体内循环,使企业焕发生机。“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主体,作为企业,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邵阳三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福成对此深有感慨。他说:“邵阳三化工厂的一起一伏无不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邵阳三化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生产2号岩石粉状铵梯炸药为主的化工生产单位。上世纪80年代,市三化工厂的前任厂长居安思危,考虑到企业产品单一,设备陈旧,工艺老化,缺乏竞争力,毅然与长沙矿冶学院合作,于1986年成功开发出新2号岩石铵梯油炸药,在全国第一家率先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2号铵梯油炸药又暴露出了不少弊端。1997年,新任厂长黄福成果断决策,再次与长沙矿冶研究院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引进4号铵梯炸药,每年增创效益200多万元。1998年底,三化再度与长沙矿冶学院合作,共同研制开发连续、全自动化的HLC型高新技术乳化炸药品种,使企业生产设备工艺及技术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企业产品结构的高速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该厂还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粉状乳化炸药,填补了省内空白,全国先后有60多家企业到此取经。自2000年至今,该厂已累计实现税收1500万元,实现利润650万元,成为邵阳市的纳税大户,成为全市为数不多的连年赢利无亏损、安全无事故、职工无下岗、企业增效益、国家增税收、职工增福利的企业。

    得新产品者得天下,这已是企业界的共识。凡有远见的企业家,无不将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紧抓不放。

    科技创新,既有赖于科学研究与发明,同时也离不开不惜血本进行技术改造。邵阳神风动力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近年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铸造质量一直是制约该公司生产上批量上规模的瓶颈。为了彻底改变落后的铸造工艺面貌,该公司瞄准具有国际水平的冷硬树脂砂铸造生产线技改项目,先后投资500万元购置新的工频电炉、抛丸清理室、砂处理设备,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一条采用冷硬树脂砂新工艺、年产5000吨高质量铸件的生产线。该铸造线的建成,全面提高了铸件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职工劳动强度,为公司产品提质增量打下了良好基础。2003年3月,年产4110机体2万台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同年5月,又一条年产2108机体3万台生产线投产。至此,公司已形成年产8万台机体的规模。由于生产能力、装备水平的大大提高,公司一举成为玉柴公司四缸柴油机机体的重要生产基地,并被玉柴授予“配套协作精诚奖”。2003年累计完成4108、4110、2108柴油机机体3.6万台,同比增长400%,完成工业总产值4564万元,同比增长152%;销售收入3350万元,同比增长170%;上交税金116万元,同比增长48.7%,实现利润110万元,同比增长1449%,公司彻底解困。

    三、尊重人才,是企业立身之本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2003年深冬,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把人才强国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个不唯”标准。确实,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而对一个企业来说,人才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邵阳纺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蕾感慨地说:技术进步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重用人才又是企业发展不竭的智力资源。邵阳纺机公司的兴衰更替就为此作了有力的诠释。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1968年建成投产的,原为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主要从事化纤技术装备和印染后整理设备的开发和制造,建厂初期,正值国家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当时国内知名学府的大学毕业生及北京、上海、郑州、江苏、浙江等地大批年轻的纺机专业人员纷纷赴邵,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新产品层出不穷,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每年为国家创造利润1500多万元。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5年以后,由于受地域及大气候影响,企业机制不活,运转艰难,不仅每年一个本科生都招不到,而且现有的100多名产品开发科技骨干思想波动,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度丢失50%,企业严重亏损,职工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一些工作能力强的科技人员纷纷“孔雀东南飞”。新产品开发项目停滞不前,企业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完全陷入困境。2001年,企业新领导班子果断决策,外抓市场,内抓管理。内抓管理以人才管理和质量管理为突破口,重点是立即扭转科技人员大量流失的被动局面。厂领导深入细致地与科技人员谈心,并果断采取四大措施,激励科技人员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首先,厂里立即贷款发放拖欠的职工工资,并决定今后无论资金周转多么困难,一律保证科技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实行分配制度的彻底改革,打破原有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实行工资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企业以产品销售额按比例提成给研究所,以鼓励科技创新,快出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厂里对组织机构进行变革,使十几名年轻科技骨干先后走上中层领导岗位,80%的科技人员工作岗位有不同程度的变动,从而使科技人员对工作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并不断地开展科技明星、劳模、标兵评选活动,对科技人员进行精神鼓励。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员的信心。2001年,技术中心研制开发的LMA432型拉幅定形机和KV751锦纶66工业丝纺丝牵伸机,M5466型拉幅定型机被湖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2年全年完成和开发新产品近50项,老产品改进17项。2001年当年实现产值13亿元,2002年上升到1.8亿元,2003年达到2.5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利润1003万元。由兴盛到衰落再到兴盛,由人才济济到“孔雀东南飞”再到重奖、重用人才,邵阳纺机公司的坎坷无不与“人才”二字密切相关。正是重用科技人才,公司才如虎添翼。

    科技创新,离不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邵阳市目前比较兴旺的天富墙板、达力电源等企业,无不在这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他们除了在生活上关心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上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培训机制外,还积极与大中专院校联姻,利用大中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助推企业发展。市达力电源公司就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相关院校有着长期的固定合作,每年都研制开发新的产品。自1994年创办至今,已能生产80多个品种的充电电池设备,成为全国电池设备制造品种最多、性能最好的企业之一。市海纳兴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则从湖南农大等院校聘请专家教授,每年拨给20万元的科研经费用于产品研发。这些,都是人才兴企的最好注脚。

[邵阳市统计局 胡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