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进程

来源: 时间: 2004-06-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农产品供应充裕,农民增收困难。深刻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研究解决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等“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3.6万人,占总人口的82.4%。农业生产仍以种养为主。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中,就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工业化进程缓慢等原因,在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增收的问题尚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1997年至2003的6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195元,年平均仅增长1.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7年的2.37:1扩大到3.22:1。目前,全市还有三个国贫县,二个省贫县,1298个特困村,25万绝对贫困人口。

    一、三个不适应,三个不协调,直接导致农民增收困难

    近几年,邵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平稳低速运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邵阳市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持,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

    从农村自身看,主要是“三个不适应”: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

    从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看,主要是“三个不协调”:一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没有随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效益低下;二是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镇化明显滞后,直接影响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三是资源和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外流严重。

    二、交通、信息、文化素质阻障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交通、信息,是当今社会影响人流和物流的两大主干线,个人文化素质是人流的载体。近几年,邵阳市通过“扶贫建整”、“四民活动”、“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动,到目前,96%的村已通电话,93%的村已通汽车,农业生产条件已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在山高、林密、路远的山区,马路、电话到各家各户还很遥远,一个老师同时教几个班或几个十几个学生的现实还存在。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农民常年听到的是周边的乡音,看到的是身边的世界,学到的是一个老师传授的知识。加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观念的影响,能种好田就是本事,读书多少要求不高,也有些读不起,从而大多文化素质不高。

    受交通、信息、文化素质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一是农民捕捉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难。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稍纵即逝,加上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中介组织不健全,农民外出打工大多是自由、分散,组织化程度差,缺乏竞争力,收入微薄。二是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又无专业知识,而城市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减少,农民进城打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难找到高收入的岗位。三是农业劳动力进城打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致使疲于奔波,收入难有保证。遇上黑心老板,收入就是一纸空文。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现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同样是交通、信息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定区域内瞄准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或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近几年,邵阳市紧紧围绕乳业、竹松、果蔬、药材等四大产业,建基地、兴加工。按照“一县集中抓一品。几县合力推一品,数年坚持创一品”的思路,优化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和拳头产品。如以城步为重点的乳业产业;以新宁、武冈、洞口为重点的优质桔橙产业;以邵东、新邵、隆回为重点的药材产业;以绥宁、城步、洞口为重点的松竹产业;以绥宁为重点的优质稻制种产业;以城步和三区为重点的延季和时令蔬菜产业;以新宁、城步、邵阳县为重点肉牛为主的草食动物产业。并建成了亚华南山公司,邵东松龄堂中药饮片厂、洞口辣妹子食品厂、湘林中纤维板厂、李文食品有限公司、高沙傻牛糖果厂、城步造纸公司、绥宁联纸、雪峰种业等9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南山奶粉、洞口雪峰密桔,新宁、武冈脐橙,邵东药材等已享誉省内外。但是,受交通、信息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限制,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格局尚未形成。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小规模生产,小市场流通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大而不优,小而不特”,卖难现象仍相当突出,导致增产不增收。只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部分农民,完全依赖于政府在兴加工、建基地、抓服务中受益。因此,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加上农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且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难以巩固。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多予、少取、放活,当前已列为邵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重点、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至2003年末,邵阳市农村人口人均水田、旱地面积已不足0.8亩,人多地少已不足养活600万农村人口。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已成为邵阳市农民收入增加的最大亮点。

    据抽样调查,2003年在“非典”疫情和特大干旱的双重影响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主要贡献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达到780.7元,占纯收入的38.6%,115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创造劳动收入51.23亿元。

    为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采取了如下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做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继续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扶持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劳务信息。三是整合劳动、教育、农业、科技、文化等部门的培训教育资源,集中扶贫和劳动等部门的培训经费,举办专业培训,订单培训和系统培训,打造“邵阳劳务”品牌。四是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改善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的门槛。五是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问题,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六是坚持“扩量”和“提质”并重,“输出”和“回流”并举,积极引导务工者回乡创业,提高劳务经济水平。通过以上措施,并落实到相关部门,2004年的目标是农业劳动力输出增加1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0亿元。

    (二)、真抓实干,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产业化,邵阳市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具有地方特有的优势,继续紧紧围绕乳业、竹松、果蔬、药材等四大产业建基地。

    二是从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调整方向,建设七大农产品产业带。即优质桔橙产业带;乳业产业带;肉牛为主的草食动物产业带;药材产业带;竹松产业带;优质稻制种产业带;延季和时令蔬菜产业带;

    三是兴加工。在帮助亚华南山分公司,湘林中纤维板厂等9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档次,上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农产品加工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新办企业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全程代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2004年,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发展到20家,并新增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达到50%以上。

    四是抓服务。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顺畅,邵阳市主要抓了四大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首先是抓市场体系建设。在大宗重要农产品产地和销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现代物流方式,开展网上销售,确保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畅通,并积极培育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使农业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合理配置。

    其次是抓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市县农业科研场所为基点,以乡镇农技站为触角,自上而下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并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再次是抓中介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

    四是抓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技术监督部门为主,会同农业部门组织专门力量,按照国际国内标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

[邵阳市统计局 梁赛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