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拉动农户现金收入大增长

——对农户现金收入增长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时间: 2004-06-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据贫困监测调查点120个记帐农户现金收支核算资料显示,上半年农户人均现金收入为698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5.55元,增长15.88%,人均现金纯收入475.21元,同比增加68.37元,增长16.8%,增幅创近10年来的新高。经调查分析,主要是本地劳务市场市场趋旺、外出劳动力素质提高、肉价上涨、粮价上涨和粮食直补四大因素的拉动。

    一、本地劳务市场需求趋旺,拉动劳务收入增长

    一是受粮价上涨和粮食直补的刺激,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粮播面积增加,代耕劳务需求增加。据调查,120个农户承包水田269.41亩,2004年转包入水田101.92亩,转包出水田24.80亩,净流入水田77.12亩,经营水田面积比上年增加18.4亩,增长5.6%。种植早稻69.12亩,比上年减少5.6%,种植中稻257.42亩,比上年增长10.2%,计划种植晚稻76.22亩,比上年实插面积增长10%(去年因旱灾,有10.72亩晚稻未插),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6.2%。一方面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另一方面又是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更为明显,为克服矛盾,缺劳动力和耕牛的农户纷纷将担猪牛粪、犁田、耙田等请人代劳。120个农户中有8户为他人提供代耕服务,有2户购买耕牛,为他人代耕创收3200元。

    二是小城镇建设提速,为农村工匠提供劳务岗位,增加劳务收入。随着农民进城建房置业人数的增加,在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同时,也为泥水匠、木匠、石匠等从事建筑和房屋装修的工匠在本地提供了用武之地,增加了劳动收入。据调查,今年来,120个记帐农户中,有3个劳动力从事房屋建筑和修修的工匠先后在本乡镇范围内找到合适的劳务岗位,放弃到县外找工。

    三是农户建房方式的改变,也为本地劳务市场的繁荣添砖加瓦。由于农户收入的增加,建房由砖混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建房技术含量增加,其修建方式也开始由只请技术工(泥瓦工)的自助方式向包工或包工包料的承包方式转变,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房屋装修、装饰业务量增加,也加大了本地劳务需求。据调查,有两成农户建房采取承包方式,在城镇或集镇周边有三成农户对房屋进行了地板和墙面装修。

    四是规模种植和养殖户的增加,也为本地劳务市场增添了活力。据调查,120个农户中,今年上半年有10个劳动力为种养大户提供过临时性劳务服务。农村劳务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农户在本地提供劳务服务的机会,相应增加了本地劳务收入,今年上半年,农户在本地获得的劳务收入由上年同期的人均79.84元增加到110.52元,增加30.68元,增长38.42%。

    二、外出劳动力素质提高,拉动外出劳务收入增长

    今年外出打工人数受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外出数量略有减少,季末在外打工人数由上年同期的95人减少到93人,但外出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由上年的17人减少到12人,高中及以上的由上年同期的14人增加到18人。二是拥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增加。去年下半年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10名青年中,有6人先后经过电脑、模具、电工等专业技能培训,有2人在外找到月薪2000元以上的好工种,同时,部分在外打工的青年劳动力纷纷利用工闲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学得一技之长,据调查,93名外出打工人员中有12人先后获得电脑文员、电工、焊工等技术等级操作证,劳动技能的提高,为找到高薪工种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调资增薪的速度。
外出劳动力外出地点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去年同期在中西部地区从业的有14人,占外出劳动力的14.7%,今年只有7人,仅占外出劳动力的7.5%。在省内打工的明显减少,省内打工的从上年同期的14人,减到到4人。由于外出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外出劳动力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寄回或带回的现金也相应增加,外出劳力人均寄回的现金由上年同期的714元增加到837元,农户人均外出劳务收入由上年同期的145.48元增加到167.12元,增加21.53元,增长14.87%。

    三、肉价上涨,拉动家庭经营收入增长

    调查资料显示,今年肉猪出栏和肉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肉价的上涨,猪肉出售率增高,收入大幅增长。肉价从去年下半年肉价上涨后,一直保持高价位,农户出售猪肉均价从上年期的8.58元/公斤上涨到10.06元。肉价上涨,农户自食量下降(据调查,肉价低时,每头猪自留量达15公斤以上,肉价高时,每头猪自留量只有5公斤左右),人均出售猪肉比上年同期增加2.17公斤。因肉价上涨,人均增加现金收入23.26元,因出售量增加,给农户增加现金收入21.83元。

    肉价上涨,拉动仔猪价格大幅上升,据调查,仔猪价格从上年同期的7元/公斤上涨到12元/公斤,仔猪价格上涨,使母猪养殖户收入增加,今年上半年,人均出售仔猪收入26.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元。

    肉价上涨,带动了整个牧业现金收入的增加,农户人均牧业收入由上年同期的148.34元,增加209.09元,增加60.76元。

    农户牧业收入的增加,抵减了农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的下降。受季节时差的影响,今年农户油菜籽等农产品上市时间推后,农户农业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20.83元。同时,记帐农户中有一户停止从事交通运输业,导致农户第三产业现金收入减少11.46元,正负相抵,整个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加27.92元,增长10.98%。

    四、粮价上涨和粮食直补,拉动转移性收入增长

    一是粮价上涨,间接拉动转移性收入的增长。由于粮价保持多年的低价,一些主动劳动力全部外出的户及依靠子女赡养的老年夫妇,由于种田需要雇工,种田成本与直接从市场购粮成本不相上下,不种田还将减少很多麻烦,纷纷将自有水田转包,以购粮为主,由于粮价上涨,直接增加了购粮户的负担(如横板桥东南村的肖某,因属责任制调整后的组合家庭,8口人只有3个人的田土,由于田土少,往年都承包给他人耕种,每年要购买1500公斤稻谷,去年每50公斤只要45元左右,今年涨到85元,近此一项就要增加支出1200元,增加了一笔不小的负担),大部分又收回转包田土自己耕种,其中以老年夫妇户为主,120个农户中,有6个老年夫妇户由洗脚上岸转为脱鞋下田,因他们的往年生活主要来源依靠成年子女赡养,自身支付能力有限,因购买农药、化肥、种籽等生产资料支出大增的需要,纷纷要求其成年子女提供援助或提前支付赡养费,间接增加了上半年的转移性收入。二是粮食直补,直接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粮食直补给农户人均带来6.5元的转移性收入。农户人均转移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2.01元,增长22.73%。

[隆回县统计局    肖升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