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邵阳农民外出务工状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04-07-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邵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努力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章,采取合理引导,平等对待,完善管理,加强培训等措施,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的门槛,为农民进城就业保驾护航,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首次出现大幅增加。

    一、规模扩大

    据抽样调查测算,2004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总人数已达到96.6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25%,比上年同期增长7.5%,新增6.7万人。其中:到外省务工的人数为72.4万人,到外县务工的为12.1万人,到外乡务工的为6万人,分别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4.9%、12.5%和6.2%,总计占93.6%;在本乡内务工的人数为6.1万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6.4%。

    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实现劳务收入22.4亿元,同比增36.6%,净增6亿元;人均2319元,为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08的2.5倍,占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达到41%。平均每个外出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为4.2个月,比上年同期增长37.3%,月平均工资为552元,同比下降7.4%。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主渠道。

    二、特征显现

    (一)外出务工人员以年轻人为主,男劳动力多于女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30岁以下的占68.8%,31-40岁的占18.8%,41岁以上的占12.4%。男劳动力人数占68.8%,女劳动力人数占31.2%。

    (二)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以初中文化的劳动力为主体。外出务工人员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5%,初中文化占68.8%,高中文化占12.5%,中专以上文化占6.2%。

    (三)外出务工人员分布区域广,东部地区为转移的重点。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81.3%在东部地区,12.5%在中部地区,6.2%在西部地区。

    (四)外出务工主要靠“三缘”关系,存在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从总体上看,邵阳市有组织外出打工的比重还不大,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家庭成员带队,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

    三、主要问题

    目前,农民外出务工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外出就业的空间有限。从农业本身看,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作为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将不断削弱;从第二产业看,不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增长方式都在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集约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逐年减少,加上近几年乡镇工业的发展速度趋缓,进一步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从第三产业看,虽然最近几年大中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但受城市发展数量,人口饱和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城市的集聚功能不强,难以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劳务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除市本级和邵阳、新邵等部分县建立劳动力市场外,其它县(市、区)均没有建立劳动力市场,与劳务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外出务工人员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信息引导,存在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得到保证。目前,全国各地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务工人员利益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增加了外出务工的风险。

    (三)政策服务不到位,不利于劳务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是户籍管理制度的残余影响,虽然邵阳已实行了全面改革,撤除了横隔在城乡之间的屏障,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进城务工农民仍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其次是外出务工农民责任田的处置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既难决策弃农,又担心弃田损失,致使疲于两头奔波。再次是计划生育没有实行输入管理原则,外出务工的育龄妇女仍须回乡进行计划生育检查,影响了外出打工的积极性。

    (四)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偏低,与全省比较尚有差距。上半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81.3%,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又未参加技能培训,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务工收入与全省比较尚有差距。2003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劳务收入为4500元,我市为428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民外出务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健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认定一批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也可以以市县农业技校为依托,组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生产技能,增强竞争力,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不断提高的技能要求。二是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其加快脱贫的步伐。

    (二)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支持。一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劳务中间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增加市县农村经济信息中介服务中心的劳务信息服务内容,培育一批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盲目流动,降低农民外出务工的风险。二是建立和健全外出务工人员维权体系,使其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三是逐步创新户籍管理制度。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市民待遇,确保农民进城后可以享受就业、子女入学、相关福利等等与市民同等,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逐步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通过社会化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淡化乃至消除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土地的过份依赖心理,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五是逐步创新就业制度和管理制度。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到再就业的高度来认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到社会失业统计和管理,纳入到城乡一体化的再就业工程之中。

    (三)建立和健全政府支持体系,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提供政策保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全心关怀,回乡创业应视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在贷款、用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使其回乡创业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邵阳统计局梁赛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