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洞口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来源: 时间: 2004-07-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和资源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发展县域经济已引起了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和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世人瞩目。洞口县如何针对县情,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实现县域经济腾飞,是摆在全县79万多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洞口县基本概况

    洞口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行政区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辖22个乡镇,594个村(居)委会,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79.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33万人,乡村人口63.82万人。

    境内西北山多岭峻,中部地势低平,东南丘冈棋布。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6℃,降水量1491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日照1569小时。县内资源极为丰富,共有大小溪河130多条,分属资、沅两大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2.5万千瓦,可开发量18.4万千瓦。水质优良,矿泉水资源遍布,有桐山温泉、洞口塘矿泉和半江贺仙矿泉等。全县活立木蓄积量540万立方米,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已探明的矿产主要有20多种,其中烟煤总储蓄达5000万吨,石煤8.2万吨,锰780多万吨,粘土10多亿吨。旅游开发前景看好,县城回龙洲,洲上古木参天,四面环水,东俯平溪江,南望十里桔园,北仰七级文昌古塔,西眺巍峨雪峰山脉,构成了一个山、水、田、林、园、塔、桥、楼多种景色交相辉映的风景旅游胜地,有“绕过清溪疑仙境,人从何处问苍天”之美妙境;桐山有温泉群、瀑布群、香地、回音石和待开发的大型岩溶洞等,景色壮观,香气袭人;半江风景区兼有桂林漓江之秀和长江三峡之险,冬暖夏凉,历为避暑胜地;罗溪原始次生林区集雄、奇、险、秀、幽、旷于一体,不似张家界,胜似张家界。

    二、洞口县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民营为主、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加大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经济发展总量大幅增长

    2003年洞口县GDP由1990年的5.5亿元增加到35.9亿元,增长了5.5倍,人均GDP4542元;财政收入由1982年的2743万元增加到11416万元,增长了3.2倍。

    (二)农业在洞口县域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2003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52千公顷,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2.6%,粮食总产量43.1万吨,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名列全国五百强。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茶叶、油菜、烟叶、药材、苎麻等。水果主要有柑、桔、橙、柚、桃、李、西瓜等,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水果第二县”。“雪峰蜜桔、古楼云雾茶”蜚声中外。200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01亿元,商品产值13.55亿元,商品率56.4%。完成增加值14.47亿元,占全县GDP的40.3%。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优质稻发展到12.4千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6%;蔬菜播种面积10.6千公顷,其中反季节瓜菜面积达到1.3千公顷;药材播种面积2.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5.0%。2003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12.93万吨,出栏肉猪157.45万头,出口中仔猪32.14万头,出栏牛5.05万头,出栏羊6.7万只,出笼家禽777万羽,水产品产量10119吨,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畜牧水产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县境内东北部山区的草食动物产业带、东南丘岗地区瘦肉型猪产业带、平溪河流域的水禽产业带、高沙南水等六村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带蓬勃发展,全县40%的畜产品和水产品来自规模养殖基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2003年完成验收水利工程8060处,整修病险水库15座,硬化各种断面的渠道110公里,新增水量15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3.07千公顷。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6万千瓦。

    2004年,受中央一号文件鼓舞,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纷纷扩大种植面积,扭转了近年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萎缩的局面,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三)工业经济实力薄弱,工业化水平低下,工业化进展缓慢

    一是工业结构单一。支撑洞口工业的行业主要是食品加工和制造业、水泥建材业、水力发电业和原煤、锰矿的开采业,工业产品主要有鲜冻畜肉、糖果、罐头、水泥、水电和原煤。二是工业经济总量小。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96亿元,占全县GDP的13.8%,比全国(45.9%)、全省(31.4%)和全市(21.9%)平均水平分别低32.1个、17.6个和8.1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极低。三是科技利用率不高,附加值低。绝大多数工业企业产品只是停留在对原材料的粗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企业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产品质量不高,难创品牌。水泥建材行业,由于技术、设备跟不上,水泥质量难上台阶;糖果制造行业,企业多达几十家,像“傻牛”这样的品牌,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只有一家。近年来,洞口县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受体制不活、资金不足、产品不“强”、效益不佳等问题的影响,工业化进展依然缓慢。

    (四)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规模小,没有行业特色

    2003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6289万元,占GDP的比重为40.8%。第三产业的结构主要集中在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随着宏观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好转,金融保险业逐渐壮大。虽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但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规模优势。也没有新兴特色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五)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早,并已初具规模,但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

    全县辖十个镇,镇区面积达1062.03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达24.6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在八、九十年代从结构布局和规模都是全省有名的。其中建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有洞口镇(4.8平方公里)、高沙镇(4.8平方公里)、石江镇(4.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5.33万人,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的有洞口镇(5.1万人)、高沙镇(3.5万人)、石江镇(2.3万人)、山门镇(1.4万人)、黄桥镇(1.1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19.4 %。2003年全县城镇固定资产完成16276万元,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2.89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4.87平方米。

    三、洞口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的层次偏低、效益不佳

    工业:传统的资源型、粗加工型产业所占比重偏高,新兴产业或深加工产品比例较小。突出表现为原料型、资源型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全县以食品加工和制造业、水泥建材业、水力发电业和原煤、锰矿的开采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主要集中于原料型、资源型行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受传统农业的束缚,农产品结构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中的自发性、趋同性、盲目性依然较大,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仍然较为普遍,农产品的竞争力普遍较低。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运作的面不宽,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尚没有被高效地整合起来,很难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产业: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能广泛吸纳人气、形成消费聚集效应的大型三产企业尚未形成,经济效益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财政收入质量不高、财政支出压力过大

    2003年洞口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14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质量不高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3年其他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达36.2%,而工商税收仅占到财政总收入的35.4%。2003年财政总支出24179万元,收支比为1:2.1,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三)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

    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效能的增强使得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国有、集体企业体制转轨的深入带来的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城乡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出现都将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2003年洞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7.1万人,城镇失业人数3081人,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是摆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面前的重大问题。

    (四)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在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高速公路的修建、江口锰矿、铁矿的开采、各水泥厂的扩改、小水电的大力开发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严重影响了洞口县自然环境的协调。不能不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新兴产业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与城镇化水平的偏低,严重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兴起,特别是信息网络建设、营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严重滞后。信息化水平低下,根本谈不上信息产业给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四、壮大洞口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措施

    (一)科学定位,以全面小康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好洞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洞口县首先是个农业大县,同时又是个半山区县。针对洞口的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建议县委、县政府召集县计划、统计、农业、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联合研讨,集思广益,以“全面小康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洞口做出一个科学的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整合提升洞口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农业方面:着力抓好粮油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确保洞口的农业传统优势。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自发性、趋同性、盲目性,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农产品的竞争力偏低等问题。建议农业部门建立农产品信息库,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及时捕捉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的生产,并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和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工业方面:坚持“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围绕加速洞口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县目标。着重解决洞口县工业规模偏小、体制不活、资金不足、产品不“强”、效益不佳等问题。通过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加快企业改制步伐,拓宽融资渠道,进行技术改造等手段实现洞口工业快速增长。建议县工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好县工业化建设的有关政策,组织计划、统计、经济发展局等有关部门,做好洞口工业化发展规划,提升现有传统工业的品位,发展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现有传统工业做大做强;探讨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科学研究,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寻找新门路,内引外联,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

    城镇化建设方面: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契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发展民营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领导,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县城建部门加强对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努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方面: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三产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利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三产企业的品位,实现洞口县第三产业的大飞跃。建议发展旅游产业,成立洞口县旅游公司,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三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教育、医疗、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发展经济的根本保证是人。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加快医疗和保障体制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最佳的人居环境。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发展信息产业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现今社会已是一个信息社会,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政府决策,谁先掌握信息谁就取得主动权。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立洞口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规划洞口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建立县、乡(镇)、村(居委会)信息工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推介洞口,服务洞口经济建设。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寻求洞口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从直接参加和干预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转到加强服务上来。建议建立“政务信息网”。为提高政务信息水平,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打破政府部门管理在时、空上的分割,使政务处理更为集约、快捷,建立一网式办公系统(政府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集中到一个网络平台上),不同政府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内外网的工作流程整合,提高政府办公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同时建议以县委党校为基地,建立干部培训中心,教育干部职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能。

    (六)坚持“民营为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议成立民营企业家协会,吸纳外地洞口籍企业老板入会,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吸引和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办厂、办公司。

    (七)树立“项目立县”思想,想方设法招商引资

    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现有项目资金履约率和开工率;其次,要集中精兵强将,多渠道融资,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实行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和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土地和资源使用权出让等多种形式,吸引外商和外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国内知名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和具有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上。

[洞口县统计局  张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