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情况
(一)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
2004年二季度,全市单位从业人员为30.28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1.2万人,在岗职工为28.76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0.89万人。比2004年一季度从业人员减少0.2万人,在岗职工减少0.35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为25.58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0.51万人,增加2.03%,在岗职工为24.5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363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为2.45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363人,在岗职工2.21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0.16万人,增加7.76%,其它单位从业人员为2.25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0.66万人,增加41.07%,在岗职工为2.04万人,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0.5万人,增加32.55%。
从业人员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是邵阳经济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长较快。二是市政府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进行了改制,许多职工重新就业。
(二)劳动报酬变化情况
2004年二季度,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4.51亿元,比2003年二季度增长0.57亿元,增长4.1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19亿元,比2003年二季度增长0.57亿元,增长4.19%。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2.45亿元,比2003年二季度增长0.022亿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2.25亿元,减少0.019亿元,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0.98亿元,比2003年二季度增加0.05亿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0.93亿元,比2003年一季度增加0.14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07亿元,比2003年一季度增加0.51亿元,增加91.5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亿元,比2003年一季度增加0.46亿元,增加82.36%。
劳动报酬增加原因:一是从业人员增加;二是去年增加的工资,集中在今年1至2月发放;三是因为企业改制,其他类型从业人员与工资收入大幅增长。
二、就业与保险情况
1、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良好
今年以来,市政府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结合邵阳市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与再就业。一是大力开发再就业岗位,实施再就业援助。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促进下岗职业再就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开发社区保安、保洁、绿化、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性岗位4800个,全部安排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同时,对机关事业的工勤岗位普遍进行了清理,安置了253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二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再就业。已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98300本,并全面完成了年检工作,通过落实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再就业。下发了《关于明确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定点单位的通知》,将邵阳市就业培训的六所学校定为再就业定点单位,开设了电脑等30多个专业,对下岗失业人员全部实行免费培训,1-6月已开办28期培训班,共12000人参加了免费培训,90%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后,实现了再就业。同时,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劳务输出,创办了《邵阳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发行量6万余份,及时发布劳务供求信息,认真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截止6月底,邵阳市城镇新增就业3.4404万人,完成全年3.9万目标任务的88.2%,完成进度任务的176.4%;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务3.0822万人,完成全年3.4万任务的90.6%,完成进度任务的181.3%;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即“4050”人员再就业0.401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0.2%,完成进度任务的100.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223万人,完成年度5.8万人目标任务的53.8%,完成进度任务的107.7%。
2、社会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8件实事和市委、市政府15件实事的要求,全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工伤和生育保险,突出抓好各项基金征缴和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特别是抓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努力确保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足额及时和100%社会化发放。
企业养老保险方面。由于邵阳市企业养老金发放存在巨大缺口,全市发放与实征全年预计相差2.6亿元,其中市本级每月存在缺口1400万元,为确保企业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积极筹措资金:一是加大征缴力度。至6月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470个,参保职工23万人,实际缴费人数18.4万人,实际征缴13390万元,完成省定全年基金征缴任务的53%,其中市本级参保单位438个,参保职工117560人,实际缴费人数89990人,应缴基金6996万元,实际征缴6786万元,征缴率为97%。二是加大扩面力度。上半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扩面1.9万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的86.3%,完成进度任务的172.6%。
医疗保险方面。一是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了医疗保险。市政府出台了《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解决了困难企业职工及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得到省劳动保障厅的推介。二是全面完成医保扩面任务。至6月底,医疗保险全市参保人数为285329人,完成年末30万参保人数的95.1%,新增扩面15329人,完成全年2.5万扩面任务的61.3%,完成进度任务的122.6%。
失业保险方面。上半年,全市参保单位2592个,参保人数280841人,新增参保5561人,完成全年8000人扩面目标任务的69.5%,完成进度任务的139%。
3、大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建立健全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坚持对用人单位进行年度定期监察,重点查处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不签合同、不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手续以及使用童工和拖欠工资行为,规范劳务用工行为,确保民工工资不拖欠、不克扣。上半年,责令用工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2470份,解救童工13名,帮助2683名民工追回拖欠的工资220万元。
三、抽样调查情况
2004年5月,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对省统计局随机抽样的城镇劳动力调查抽中单位——武冈市、邵阳县、新宁县进行了调查。以新宁县为例,对该县黄龙镇居委会中的94户,360人城镇居民进行入户访问调查。本次调查按常住人口调查原则,对象为住户中15岁及以上的人口。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者身份、行业、职业;失业人员未工作原因、生活现状、择业意向等。
(一)城镇劳动力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94户,360人中:(1)15岁及以上劳动力人口为308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236人,非经济活动人口72人。在236人经济活动人口中,就业人员171人,失业人员为65人。就业率为72.5%,失业率为27.5%。(2)15岁以下人口为52人。
(二)失业人员未工作原因、生活现状、择业意向
1、失业原因
未工作原因主要有二个因素一是社会因素,二是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转变、单位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单位倒闭、破产。
调查了解到,黄龙镇木材站、食品站、粮站、供销社等企业单位已名存实亡,职工全部下岗。据2003年劳动情况年报资料表明,新宁县单位下岗职工达10118人,平均每百人有34人下岗,企业就有8993人,占全部下岗人员的89%。由于许多企业的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基础薄弱,生产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企业负担重等因素,导致倒闭破产企业增多,造成在岗职工人数减少;另一方面由于随着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城镇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镇是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沟里的人们无限向往的地方,改革的春风,萌发了他们去寻求新的人生之路。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纷至沓来。农村人口城镇化,尽管给城镇注入新的血液,增强了新的活力,创造出了新的就业增长点。但城镇就业承受力不够,很多就业岗位被他们所替代;另外,(1)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因年龄、体力、技能等竞争力较弱,寻找工作相对困难。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妇女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家务劳动者也相应增多。在137人未工作人员中料理家务的就有45人占32.9%;(2)是在校学生37人占27%,因这部分人是没有、也不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3)是毕业后在家待业的人口有11人占8%。
自身因素:年龄、文化程度、择业观念、健康状况也是造成城镇劳动力失业的原因之一。
2、失业人员生活现状
有22%的失业人员由于没有劳动收入,其生活来源主要靠家庭供养、失业救济金度日。较典型的是镇手工业联社下岗职工左謀红,男,现年55岁,是“三无”人员即无妻、无子、无田,单位垮了,虽有打铁手艺却无力拿锤,全靠政府40元/月低保费免强度日。居民特困户刘淑英,女,现年60岁,是个聋哑单身老人,政府80元/月低保费给她,她拿到钱却不知怎么用,每天靠行乞为生。
大部分人不是依靠政府救济金度日,而是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致富。供销社下岗职工陈孝康,自主经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几年拼搏建起了五层楼的洋房。市政协委员,60余岁的陈宗安,开店经商,服务热情周到,自办工具车送货上门,赢得了顾客的信赖,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得出了一条结论:“只要莫偷懒,糊口没问题”。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原来穷得叮噹响,现在盖起了小洋房”。
3、失业人员的求职状况、择业观念和意向
求职状况:
(1)渴望工作:95%的失业人员都原意去工作,要求再就业也十分迫切。
(2)失业时间长:连续未工作时间最长的达36个月,超过6个月的长期失业人员占42%。
(3)寻找工作方式:85%的人是委托亲友找工作或下岗等待安置。在调查过程中大家都很关心,向调查人员询问是否有工作安置,是否有工作指标,就业的心情很迫切。失望过后,大家心里也很明白,要政府安排工作是很有难度的,再回到原单位工作的希望也很渺茫,内心已没有多大指望了。唯一盼望的是单位财产处理后能多分到一些钱养老,或单位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
在择业意向上:
1、希望到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工作作为第一选择,期望值太高。
2、希望到效益好、收入高的私营、个体企业中工作,考虑经济利益。
3、希望能开店办厂,自主经营,自己成为老板。
在择业观念上:
(1)苦、脏、累活不想干。心里总认为自己是城镇居民吃商品粮的,过去粮油、肉食有补贴,逢年过节物质有供应,招工有指标,存在着优越感和依赖性,面子过不去怕遭人歧视,怕苦怕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又加上自身没有特殊技能,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高不成低不就。
(2)利润低、收入少不愿干。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已转变了过去认为干个体丢人现眼的旧观念。而是主要考虑如果开店铺经商的话,除了国税、地税、工商费、证照费、卫生费、房租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外,到头来是所剩无几,何必又自找苦吃呢?
(3)不敢干。虽然渴望干,但前怕狼后怕虎,思想顾虑重,担心多,怕白干,怕亏本,不敢于开拓进取。
(三)调查中引发出的思考
1、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人老了怎么办?明天谁来保障你?随着国家政策、体制的变化,养老的方式也有所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得到国家一定的扶持和保护而作为养老的唯一支柱,“生养死葬”单位一手承担,职工无后顾之忧。现在由于机制的转换,养老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政府、社会、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来承担养老的责任。国家、政府、社会将要承受失业、养老、医疗、最低生活等保障;单位和个人仍要负担一定比例的保险费用。也就是说“年青人养老年人,自己也要变老人”。但家庭和个人却要承担更大的养老风险。一个家庭,如果说父慈子孝,儿孙满堂,丰衣足食,幸福的晚年自不必言。而对那些一家几口未工作或失去工作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宁县2003年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74家,10409人,发放养老保险金1232.12万元,领取保险金人员2159人,年人均领取5707元;去年领取民政部门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有7893人,其中下岗人员4142人,年人均领取425元;去年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181家,12800人,发放失业救济金12.14万元,领取救济金人员53人,年人均2290元。可见,失业、养老保险覆盖面窄小,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远远低于标准。一些下岗职工单位原先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现在虽然提高了覆盖率,可以参保了,但单位拿不出钱来,保险费全部要个人承担,这些人能够维持生存就不错了,哪能一次交纳几万元钱来入保呢?因此,政府和社会的失业、医疗、养老、最低生活费保障仍然是目前最安全、最重要的保障方法。
2、优惠政策要进一步落实:
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已,空谈一场。而是需要劳动、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为民办事,为下岗失业人员排忧解难。近年来,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放的《再就业优惠证》是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的凭证。《证》中规定: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凭证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各部门、单位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给予优惠并提供优质服务。但从调查中仍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心存疑虑。有73%的下岗失业人员领取了《证》,但没有创业精神,没有主动积极去找工作,认为如果自己创业后,是否真正能够得到税费优惠政策;二是模糊认识。认为领取了《证》就会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失业保险金;三是取得《证》比较费力。有些企业单位因已破产、倒闭而无人管、无人问,没有人去操心办事;另外办证程序也复杂繁琐,申请、填表、审核后到省、市去办证。四是有政策,落实难。极个别职能部门,只顾完成收费任务和单位利益,不按政策办事,有优惠证又自主创业者得不到优惠待遇的情况时常发生。
3、就业观念要进一步更新
创业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具体表现,如何去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呢?那就必须要更新就业观念:1、苦脏累活肯干。要发扬中国人吃大苦耐大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那些过去认为是农民工干的搬运、建筑、清洁等工农业、社会服务行业的粗活、累活要积极干、主动干、拼命干。2、利润低、收入少仍要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那些收入高、条件好大多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岗位。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注意要扬长避短、因人制宜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待遇差、收入少也要干。3、敢于创业、敢于开拓。下岗失业人员虽然为国家为单位作过贡献,但“好汉不提当年勇”。要面对现实,端正心态,变压力为动力,把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劳动技能,运用到新的工作岗位上。要勇于开创、勇于拼搏,再创辉煌。不要有等、要、靠的依赖思想,不要只是寻找政府和单位要工作、要生活费;特别是待业青年不要过于依赖家庭,那些寄生虫生活是没有出路的。
四、有关劳动就业情况的几点建议
1、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目前就业总量只占6%左右,发展潜力相当大。优化经济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2、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转移。
3、继续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目前最突出的是要落实小额贷款政策。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对失业的承受能力。
5、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
6、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作用。
[邵阳市统计局 范跃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