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4-07-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邵阳是一个农业大市,2003年工业经济只占生产总值(GDP)的22%,比全国、全省分别低24和9.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不兴与全市经济的不强息息相关。县域工业(指除三区和市直工业以外的八县一市所有城乡工业)是邵阳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的布局及运行质量的好坏对全市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越来越大。县域经济要实现强盛,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如果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则农业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也将失去前提和基础。发展县域工业经济是实施"三化"战略的主战场。本文就邵阳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谈点看法。

    一、邵阳市县域工业经济的现状

    1、县域工业是邵阳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八县一市县域工业总产值为142.2亿元,占全市的78.8%;工业增加值为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略快于全市工业增长速度,占全市总量的79.9%。

    2、县域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及经济总量的发展速度。从2003年生产总值实现情况看,八县一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9.2%,其中一产业(农业)的增速为3.0%,工业的增幅高出农业9.3个百分点,高出整个经济增长速度3.1个百分点,只占经济总量19.5%的工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3%。

    从规模工业情况看: 2003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县(市、区)工业完成增加值19.9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73.65%,同比增长21.66%,高出全市3.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85.3%,是推动邵阳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市直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9.4%,56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市直,占42户)增速只有0.7%。全市过亿元产值的9户企业中县域工业占5户,其中城步亚华南山公司以5.8亿元遥居榜首,高出排位第二的二纺机1倍多,显现出县域工业强大的发展势头。正因为如此,全市规模工业才顺利步入新的发展周期,缺乏县域工业强势的支撑,这种高速增长周期将会延期来临。

    进入2004年,随着市直工业活力的逐步释放,全市规模工业增幅继续提升,发展活力方兴未艾,县域工业增势依然强劲,但贡献率和推动力有所下降。1-6月邵阳市规模工业共完成增加值15.68亿元,同比增长23.86%,增幅比上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县(市、区)工业完成11.64亿元,增长21.95%,增速同比略有提高,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贡献率下降为68.74%。

    2003年八县一市规模以下工业共实现总产值84.70亿元,占全市的88.2%,比上年增长10%;今年上半年,八县一市规模以下工业共实现总产值42.25亿元,占全市的88.5%,同比增长9.4%。

    3、县域工业经济效益水平领先全市工业。2003年,邵阳市418户独立核算规模工业效益水平明显提高,盈亏相抵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加0.84亿元。其中县(市、区)规模企业339户,占80.9%,完成利润1.38亿元,超出全市0.3亿元;其亏损面为14.16%,大大低于全市23.44%的水平,县(市、区)工业以全市53.7%的资产、69.8%的人员实现84.7%的利税和76.6%的销售收入,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大幅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2.5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而县(市、区)为118.5%,高出全市26个百分点,在综合指数的各项组成指标中县(市、区)工业都遥遥领先。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继续向好,市直工业效益水平大幅提升,县(市、区)工业稳步走高,1-6月全市458户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40户[其中县(市、区)390户,增加51户],实现利润0.89万元,逼近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增加0.65亿元,其中县(市、区)工业完成1.03亿元,依然是全市利润增长的主要源泉。全市上半年盈利超过200万元的10家企业中县域工业占8家,其中盈利额超过1000万元的3家企业全部是县域工业,亏损额排在前十位的企业中县域工业占4户,市直工业亏损形势严重和县域工业利润直线上升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全市综合指数继续上升到111.65%,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县域工业依然大大高出全市水平。

    4、邵阳市县域工业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产业带。如邵东的打火机、小五金,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许多产品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区域经济格局也逐渐形成,新邵、隆回的果蔬加工,邵东、隆回的中药材加工,城步的乳业加工,武冈市的豆制品加工,绥宁、城步的竹木加工,洞口的生猪和粮食加工等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格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乳业、竹松、果蔬、药材四大支柱产业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如绥宁县依托竹林资源,大力兴办竹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竹木胶合板、地板条、家具、根雕艺术品,该县20多家乡镇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4亿元;洞口县形成了罐头食品业、糖果业、乳猪冷冻加工业三大食品支柱产业,其中罐头食品业、糖果业产值早已过了亿元。

    5、县域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城镇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2003年邵阳市有21.23万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比上年增长了5.6%。邵阳市有89个小城镇,城镇化的前提是要有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一种消费性的城镇,它无法创造就业岗位,因而就无法集聚人们安家落户,安居乐业。发展工业是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工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必然带动县域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县域工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2003年邵阳市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其中工业企业2家,市、县级也建立了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前提。据市农调队调查,2003年邵阳市农民人均从本地企业和从事家庭工业得到的收入为310元,其增幅远远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发展县域工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邵东县是邵阳市工业龙头大县,经济总量、发展势头及拉动力度都名列前位,其规模工业增加值2003年占全市18%,对全市的贡献率达22%,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邵东县仍将保持龙头老大地位,成为县域工业直至邵阳市工业强劲的增长极。洞口县、邵阳县、新邵县今年以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后劲充沛。相比之下,绥宁县这个曾经代表邵阳市工业发展方向的传统工业大县因面临资源和环保压力,前进步伐明显放慢,同样城步县(2003年增速高达40%)发展势头大幅回落,增速徘徊不前。新宁县和武冈市工业经济只占生产总值的10%左右。从乡镇、村看:工业发展得比较好的乡镇工业企业有三四十家,差的乡镇工业企业仅1-2家,个别乡镇甚至没有工业企业;在全市近六千个村中,有的村年工业产值几千万,但也有不少工业空白村,抽样调查中发现少数村前几年还有个体工业户,但现在已成了工业空白村,退步趋势明显。

    2、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落后。2003年全市工业企业4185户(另有个体工业户3.33万户),但年产品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418户,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县域工业306户,户平销售产值1777万元,比省、市属企业少50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户平产值才64万元。调查资料显示, 企业设备属90年代的不到三分之一,而80年代和70年代及以前的却超过60%。
 
    3、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差。邵阳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产品创新能力在全省位置靠后,而县域工业产品存在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三低现象更甚。县域企业由于受资金紧缺和人才流失的困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人才方面,一是人才不愿到企业工作,二是人才流失严重。

    4、企业经营机制落后,改制不够彻底。大部分乡镇的砖厂、鞭炮厂、自来水厂仍为承包或租赁经营,乡镇一级政府因本身债务缠身,无力、也不愿进行乡镇企业改制,因此大部分集体办乡镇企业的资产、债权、债务未理清,现行经营者无心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些企业实行股份改制后,仍不能摆脱原单位的管理和负担。

    5、工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致使部分企业停产、歇业。主要表现在县域工业结构趋同,不能体现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如全市水泥企业多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了无序竞争,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等恶果。县域工业企业产品多属利用资源型,季节型产品也较多,这些产品都受资源、自然条件、季节、时节等限制,随着本地资源的减少、季节的变化,一些生产产品单一的企业就会因原材料紧张而面临停产、倒闭。

    6、软硬环境存在差距,融资困难,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尽管近几年各县、市在抓投资环境上下了不少功夫,软硬环境确有改善,但同沿海、外地相比和投资业主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一是实质性的优恵不多,尤其在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方面不如沿海活。二是乱收费,吃、卡、要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大多数工业企业由于规模偏小,信誉偏低,贷款融资相对困难,加上货款回笼不及时,造成资金营运紧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效益,遏制了企业的扩张发展。因此,健全小型企业贷款机制,理顺融资渠道,加大对小型企业的扶植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思考

    1、要增强发展工业的紧迫感。没有工业,就没有财政,也就没有发展后劲,工业经济不兴,县域经济难活。因此各县、市应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和"工业富县"的意识,增强发展工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虽然"无工不富"的说法有些偏执,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必须坚定"工业兴县,工业富民"的发展方向,充分聚集内力,广泛吸纳外力,形成发展合力,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发展中要坚持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改革开放、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原则。

    2、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当地的工业投资和发展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全国各地无不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和激发本地民间资金投资办厂。优化投资环境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服务,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加强服务,营造外资进入的"洼地效应"。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提供优质服务,不仅要让利,还要有"保姆式"、"全程式"、"一条龙"的优质服务。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作为投资者,对环境因素中最关注的,恐怕是政府和职能部门创造的管理和服务环境,包括政府职能、办事效率、依法行政的水平,等等。在这一点上,邵阳市要革除陋习,让"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进入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对引进新项目,一厂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3、要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改革是生产力,改革是经济增长点。改革不能停留在承包、租赁或职工入股上,而是要产权转让和职工身份转换。要通过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是千方百计对原有县属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使之得以生存、巩固和发展或衍生出更多的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要通过改革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改革,盘活资产并进行重组,使优良资产向改革后的优势企业集中,进而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另一方面,借助改革规划投资规模和布局。要通过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制度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促进技术进步。一是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引导和促进企业走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四是引导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引进和培养并留住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4、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工业经济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民营工业从诞生、引进之日起,就与市场直接对接,适应性广,生命力强,机制灵活,信息灵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摸爬滚打。大力发展民营工业经济是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着力点。一是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嫁接改造现有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三是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投资和发展的环境。

    5、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发展县域工业经济仅靠本县自身力量不够,特别是象邵阳市这样的山区县,与沿海相比交通、区位、资金、人才、技术等都处于劣势。因此,必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凡是县域外的"商"和"资"都应想方设法为我所用,依靠"外商"和"外资"加上自身的力量,合力兴工,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立足优势,实行产业招商。各地条件不同,资源各异,应充分把握自身优势,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组织产业招商,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6、要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工业小区是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有效载体,借助工业园区的建设,起到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筑巢引凤"的作用。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集聚产业、示范带动和扩张辐射的功能,是推进县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发展工业园区不能走盲目开发、四处圈地的路子,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效益优先,量力而行,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落户一批,注重实效,避免一哄而上、劳民伤财。

    要促进乡镇企业改造、改制和技术进步,鼓励乡镇企业把自身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城镇工业,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集中,增强城镇对人口的集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工业化开辟广阔道路,吸引了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小城镇发展。

    7、依托大企业的协作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县域企业应充分借助大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协作和分工中寻求合作,依托大企业在资金、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等优势,甘当配角,为其服务,在为大企业的配套服务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是企业的最大无形资产,是高质量的象征,品牌具有带动辐射功能,又有示范扩散效应。县域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和提高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借助品牌的带动功能和扩散效应,促使企业增总量、上规模、促发展。

[邵阳市统计局:马又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