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04年8月底,邵阳市城镇新增就业4768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123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81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出现了一些喜人的来势,如就业总量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第三产业人员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人员比重下降,至2003年底,全市一、二、三产业人员比重分别是63.75%、10.52%、25.73%,人员分别是2620770人、432633人、1057835人;
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初具雏形等。但是,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仍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需求增长放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技术、资金等手段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弱:二是岗位需求与就业能力矛盾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全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96%,分别比全省、全国低1.14和1.84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也仅占11.59%,分别比全省和全国低3.41和4.21个百分点。尤其是我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普通存在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就业与供给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三是女性就业难比较普遍,随着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城镇女性从业人员比男性受到更为普遍的影响和冲击,四是就业观念落后。有些下岗失业人员放不下吃"公家饭"的架子,不屑于干那些脏、苦、累"不体面"的活,一味地等待指令性政策性安置就业,端"铁饭碗"。五是农村劳务输出的有序性有待加强。自农村打工潮出现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及自发组织、自发外出,通过劳动部门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务工人员很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劳务经济发展缺乏稳定预期。浩浩荡荡的"民工潮"过后,往往出现"返工潮"。据统计,邵阳市2003年年初外出又返乡的为8.39万人,返乡率7.27%,2002年邵阳市外出务工人员中,通过正规职业机构外出就业的仅7000多人,只占外出人员的0.7%。
一、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它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就业和再就业是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相比全省其它市、州有一定的差距,如2003年,邵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总收入。
经济落后,势必导致就业岗位的紧张,就业的困难。从我市劳动力转移的去向分析,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份。这也说明,经济发达的地方劳动力就业岗位多,不仅可消化本地区的劳动力,还需大量的外来劳动力。
(二)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
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改制相应增加下岗劳动力,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力量加大,失业职工进一步增加;二是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转业军人的增加使劳动力队伍更加加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消化劳动力能力不强。2003年我市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中的比为:63.75:10.52:25.73,而全省劳动力在三产业比为:53.1:21.4:25.5,同发达国家5:30:65的比例相差甚远。四是城市化进程缓慢,2003年我市城镇化率仅为24.46%,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郴州、娄底、怀化分别为49.16%、40.80%、39.68%、28.92%、36.63%、30.31%、32.01%、28.10%、24.80%。城市化水平低,使就业潜力巨大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量难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受阻。但从目前来看,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五是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新增劳动力仍处于高增长期,势必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
(三)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偏低。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高等学历人口比重较小,低学历人口比重较大,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力市场整体是"僧多粥少",但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又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种难以招收到合格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员由于技能单一,又难以找到合适岗位。
(四)劳动力就业环境不理想。劳动力就业环境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明显滞后,大多数县市劳动力市场建设跟不上形势,多数劳动保障部门无法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有效指导、培训和服务,虽然有的县市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但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不灵,服务功能不全,不能及时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二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表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办理证卡收费多、子女入学难、拖欠克扣农民工资的现象突出,工伤事故得不到合理赔偿。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经商兴业,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级待遇。三是劳动力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力。如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工商登记等优惠政策的落实流于形式的多等。
二、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对策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8件实事之一,也是近期社会经济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应在下列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1、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在思想认识上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不要因为今年是省政府的8件实事之一就显得重要,而明年不是就显得不重要了。二是在发展目标上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人员像今年一样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纳入计划进行考核。三要在政策措施上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上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全力以赴抓落实。四要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是在组织领导上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①工业化。邵阳市的崛起关键在工业,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就业增长的原动力。立足邵阳实际,放眼未来发展,加速邵阳工业化进程,必须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中心,抢抓一切机遇,创造一切条件,发展园区经济,做到各类资本和项目都能在邵阳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和理想的投资区域,最大限度地吸纳外地资本来邵投资创业。只有这样,工业经济才能做大做强,真正成为邵阳的主体经济,在富民强市、促进就业中发挥主流作用。
②城镇化。随着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目前,邵阳市城镇化水平还不高,2003年我市为24.46%,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9.04个百分点,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人流与现代物流旺起来,就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③三产化。从投入产出效果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第三产业特别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扩大就业容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员的比重已达到65%以上,上海等发达地区也达到50%以上,我市仅为25.73%,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因此,我们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一方面继续鼓励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旅游、餐饮、商贸流通等创业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行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第三产业的新领域,重点支持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文化服务以及农业的服务等发展潜力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发展。
④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水平日益提高。民营经济是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民营经济是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是加快邵阳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发展民营经济,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创造民营经济的最佳成长区,加快形成民营经济的主导力量,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⑤外向化。拓展劳动力就业外向化,扩大就业空间,必须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市外、省外、国外转移力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努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拓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空间,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络。
⑥智能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这是促进邵阳市就业和再就业的立足点,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稳定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建设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队伍。职业技术学院、技校应紧紧围绕邵阳市的支柱产业调整专业设置,为以工兴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人才,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优势,指导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向和就业方向,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落实各项政策,优化就业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社保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政策要执行到位;要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继续增加再就业专项资金安排,保证基本生活补助资金的足够按时到位;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简化劳务输出办事程序,规范收费行为;要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要积极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企业法人的守法意识和职工的维权意识,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为劳动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邵阳市统计局 徐寒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