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教授认为:国有企业的产权从本质上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它是模糊的产权而不是明晰的产权。有人说国有企业产权一点都不模糊,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也不缺位,这是不符合现实的。谁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应该由谁来行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这个主体显然是缺位的。人人都是所有者,就必然人人都不是所有者。所有的行政部门都可以以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身份来干预企业,但又都不对他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成了被束缚的对象。在国有企业中,权利与义务是极端不对称的,而市场经济的核心恰恰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称。
2.它是集中的产权而不是分散的产权。分散的产权是社会化的产权。只有在产权社会化或分散化的条件下,才会有不同的经济主体和不同的经济利益,从而产生交易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在集中的产权或者大一统的产权下,市场经济关系是很难真正发展起来的。
3.它是呆滞的产权而不是流动的产权。国家投进去的钱,投了厂房就是厂房,投了设备就是设备,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呆滞的产权要变成流动的产权,因为只有流动起来才有生机和活力,流动起来才有可能保值乃至增值。所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第一重涵义,就是要变模糊的产权为明晰的产权。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第二重涵义,就是要变集中的产权为分散的产权。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第三重涵义,就是要变呆滞的产权为流动的产权。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来把握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才真正触到了改革的真谛。没有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产权改革,中国就搞不成市场经济。邵阳的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明显受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中这些矛盾的制约。邵阳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企业效率低下的现象,人浮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从2003年开始,邵阳市委、市政府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字方针,下决心在全市全面开展企业改制工作,把改制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企业的产权问题和人员问题上,实行"两个依法有偿",即一是依法有偿出让;二是依法有偿解除。做到"三退三转",即企业从纯国有的性质中退出来,转换经营机制;职工从终身国有身份中退出来,转换劳动关系;政府从直接管理企业中退出来,转换管理职能。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企业改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企业改制工作的进展较快
全市共有各类企业1003户,职工总数245365人,截止到2004年6月底止,已启动改制583户,涉及职工132058人,完成改制的399户,解除职工劳动关系79505人,分别占企业总户数的39.8%和总人数的34.5%。其中市本级各类企业210户,职工116316人。列入企业改制计划111户,涉及职工77621人,已完成68户,解除职工身份45379人,在解除职工身份的人员中,已办理离退休10081人,退养、协保6155人,领取一次性安置补偿金29143人。68户企业涉及总资产33.9亿元,总债务39.1亿元。
全市共有各类国有企业503户,有职工19.5万人。2003年启动改制企业249户,涉及职工10.9万人。市本级各类国有工业企业88户,职工81457人,目前完成改制39户,解除劳动关系38487人,占职工总数的47.2%。已基本完成改制的68户企业,有职工45379人, 改制总经费113889万元,实际支出94612万元,资产变现收入76573万元,实际缺口资金18039万元,政府已拨付资金14213万元,还有缺口资金3820万元。
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12户,分别是:水电设备总厂、锅炉厂、车身厂、玻璃厂、康华制药厂、宝庆化工厂、电力线路器材厂、煤机厂、邵东钢铁厂、食品总公司、外贸裘皮厂、面粉公司,这批企业有职工10159人,测算安置总经费约为21894万元,资产变现约为14616万元,资金缺口为7572万元,其中硬性支出约为4000万元。
二、企业改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企业改制给邵阳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为:
第一,改制企业职工得到实惠,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由于企业改制工作的稳步推行,所有的已改制企业不仅是实现了"两个置换",初步解除了企业对政府、职工对企业的两个依附关系,而且职工进入了社保,参加了医保和失业保险。到8月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人数2.82万人,医疗保险新增1.83万人,失业保险新增0.5万人。职工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工作也比较到位,改制企业职工反映强烈的档案管理、人员就近移交、老同志的医疗保险等几个突出问题,均已得到较好解决。有的职工领取了安置费后又重新上岗,直接得到了改制成功的好处,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少职工由原来怀疑改革、阻挠改革转变为支持改革、要求改革,与此同时促进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行。
第二,改制救了企业、活了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改制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看,已改制企业重显勃勃生机,发展势头良好。湘窖酒业、三一汽车、合力化纤、中南制药、维克液压、多元印机、东信棉业、华力棉纺、李文食品、新邵印机、赞成科技、长城水泥、达力电源、立得皮革、宝兴科肥、海纳化肥、省一纸板等一批企业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骨干支柱企业,成为行业龙头。1至8月全市改制企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4.95%、41.63%和31.93%,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增长较慢,分别为11.65%和7.66%,改制企业明显快于国有、集体企业的增长。2004年邵阳的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三,改制增加了就业机会,部分职工又重上工作岗位。由于改制的成功,民营资本的注入,企业又恢复了活力,生产经营又走上了正轨,就业岗位增加,一批下岗职工又走上了工作岗位。至2004年8月底,邵阳市城镇新增就业4768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123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81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
第四,改制增加了利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过改制,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至8月,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6%比上年同期提高20.35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成倍增长,亏损面减少。1-8月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1369万元,同比增长1.96倍,实现利税总额39303万元,同比增长44.37%,亏损面为24.13%,同比下降4.13个百分点。
第五,改制使员工增加了收入。企业改制后,职工的工资普遍高于原有水平。据20家企业的调查,改制前职工月平均工资564.04元,改制后职工平均工资达728元,职工平均工资增幅达28.7%。如新邵印机厂职工原人均月工资576元,现在达到1240元,增加1倍多。市化肥厂改制前职工月均工资468元,改制后职工月均工资750元,增长60.2%,邵阳纺织厂职工改制前月工资560元,改制后达700元,增长25%,市化纤厂未改制前职工月平均工资553元,改制后平均月工资770元,增长16.1%。由于企业生产形势好,企业效益高,收入大幅度增加,企业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一批有技术的人员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会管理、懂技术、有特长、能吃苦的管理人员能拿到数万元年薪报酬,年薪10万元的职业经理在邵阳已经形成。
三、企业改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工的期望值在不断增高
如为了照顾特别困难的弱势群体,我们采取了类似提前退休和病退办法,解决了工残5-6级, 因病、非因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这个群体的生计。但这样又引发了其他类型职工的攀比,如因公致残1-4级的人员要求再提高旧伤复发或更换假肢的费用标准,要求尽快启动工伤保险。因病、非因工大部份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要求享受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退养待遇。同时,改制企业职工要求发给房改补贴、退休教师要求政府尽快接管并享受同类退休教师待遇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上述群体已形成不稳定因素。
2、资产处置过程中个别企业欠规范
个别企业工作人员缺乏经验,业务不够熟练,在处置企业资产过程中,主观意识强、市场观念弱,导致个别企业的资产出售价格偏低,出现国资贱卖的问题,引发了部份职工的不满,上访情况较为突出。
3、部分企业改制工作进度太慢
造成企业改制工作进度慢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类情况是不能谅解的,即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改制资金略有节余的企业,迟迟不申请审计验收。还有个别企业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缓慢,致使收购者不能按时进场,增加投资启动生产。
4、部分职能部门服务跟不上来,企业改革改制的外部工作环境不够理想。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改制企业领导班子主要领导的安置一时难以落实,二是部分优惠政策到位比较难,诸如对改制企业的各项收费、城市规划管理、社区移交等问题,均需要各级政府出面协调才能够得以妥善解决。
四、关于今后企业改制工作的建议
产权改革已成大势所趋,当前需要做的是,无论如何必须正视并杜绝改革中的负面效应,必须纠正和制止企业改制中一卖了之的简单做法,理清企业改制中"国退民进"的范畴和标准,建立法制规范,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使其步入法制化轨道。邵阳的国企改革又一次处在关键时刻,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就会大大延误邵阳经济发展的进程,这样就会后患无穷。因此我们建议如下:
1、进一步明确企业改制的指导思想,坚定改革的信念。
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领导,明确指导思想:即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革,巩固现有改革成果,认真解决遗留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继续坚持按市场运作,招商改制。具体归纳为十六字方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企制宜、积极稳妥。
统筹兼顾:一是在积极筹措改制成本的前提下,根据财力,量力而行。二是要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搞好配套服务。
突出重点:优先突出能做大产业增加税收和就业的企业改制,不需政府补贴的企业可以加快速度。
因企制宜:在坚持民营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多种形式改制,城区企业可以考虑退二进三。
积极稳妥:既要积极努力,坚韧不拔,又要工作到位,严格依法及依政策按程序运作,资产处置一定要坚持公开拍卖。既要关心改制过程中的问题,更要关心改制后的企业发展问题,让已改制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2、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行。前段基本完成和已经启动改制的80户企业,硬性支出缺口资金约为8000万元。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外,市内还得要想些办法。各主管部门主要是严格按市场规则处置资产,提高资产变现值。
3、加快已发完安置补偿金企业的扫尾工作。
对改制资金没有缺口的企业,改制办将提请市委、政府领导同意,委托审计局进行改制经费审计,并成立验收小组进行验收。第一批审计的企业为二轻供销公司、肉联厂、合成洗涤剂厂、糖厂、中南制药厂、七一机械厂等企业。请主管部门敦促做好准备工作。
4、慎重铺开新的改制企业。
凡属政府补贴的改制企业一定要算好帐,就是要考虑政府的投入能否有回报,能否做大产业,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政府补贴经费只能用于改制后能够做大产业的企业,只能是成熟一家改一家。
5、必须坚持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继续抓好当前的改制工作。要密切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已经改制了的企业重点要搞好规范建制工作,通过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等措施,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力争早日完成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
[邵阳市统计局 赵景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