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地处湘中腹地,县城距邵阳市区仅7公里。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并存,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六山半水两份田,份半道路和庄园"之称.境内生态环境条件好,土壤肥沃疏松,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植被完好,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土壤多为砂页岩红壤、黄红壤、板页岩红壤,其次是黑色石灰土、腐植质土,适宜玉竹生长,玉竹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据考证,早在250年前,境内扶锡的丰高一带就有人工栽培家种玉竹猪屎尾。上世纪60年代,逐渐向武桥、潭溪、寸石、坪上等地扩展,面积1500余亩,年产量1700余吨。1970年已达2500亩,年产量3000吨。玉竹为新邵县历史悠久的栽培品种,经多年扩种,已成为湖南省道地药材之一,也是新邵县中药材当家品种。近十几年玉竹基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和产地初加工经验。所产玉竹猪屎尾以地下块茎肥厚粗大、肉质优、条粗壮、产量高而著称.其中潭溪、寸石、坪上等地所产玉竹因质优,每公斤价格高出外地O.4-0.6元,且供不应求,年年脱销。
近几年来新邵县委、政府把以玉竹为主的中药材生产确立为该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抓,玉竹生产发展快、态势好、效益高,为调整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迈开了可喜的一步。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该县定为湘玉竹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县,2004年省科技厅将该县确定为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试点县。目前全县正在玉竹产区全面推广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玉竹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新邵县玉竹产业现状
1、产品加工与营销状况
目前全县注册的年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玉竹饮片加工企业有3家。家庭作坊式加工厂160家,每家年加工能力20-30吨。2003年全县鲜货加工能力达2.0万吨。注册商标有"湘玉竹精片"、"新港玉竹"、"金森"玉竹片等知名品牌。宝庆玉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加工鲜玉竹5500吨,生产"金森"玉竹饮片1820吨。营销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鲜销。主要由邵东流泽乡和廉桥药贩上门收购,约占全县玉竹产量的20%。二是采挖后晒干或烘干成干条子,由本县营销大户销往广东、香港以及冷水江制药厂,约占全县玉竹产量的10%。三是由本县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成饮片,小包1公斤,大包10公斤,用"湘玉竹精片"和"金森"商标,由营销大户和加工企业销往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外商利用饮片加工成玉竹粉或其他保健产品,销售量约占产量的50%左右。
2、玉竹产业经济效益
玉竹又名尾参.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药用植物,以地下根茎入药,是药食兼用型的大宗药材,在医疗保健上用途广泛,也是医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003年全县玉竹种植规模4000亩。以两年生为例,收购价每公斤2.4元,平均每亩产鲜玉竹4000公斤,每亩产值9600元,除去生产成本1600元,每亩纯收入8000元,全县药农玉竹种植业收入产值2.4亿元,纯收入2.0亿元。药农人均增收2500元。2003年全县玉竹饮片加工企业加工鲜玉竹2.0万吨左右,玉竹饮片每公斤均价以20元计,全县加工企业产值1.35亿元,加工企业实现利税3500万元。2003年全县从事玉竹种植、加工、营销人员25000人,玉竹生产、加工产值近3.5亿元。2004年可达4.0亿元。以玉竹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与加工已成为全县具有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二、新邵县玉竹产业技术开发进程
从1999年开始,新邵县着手开展玉竹SOP的研究制订和GAP基地建设,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列入国家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和省科技厅的重大专项。1999-2001年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潭溪镇高梓村50亩玉竹科技示范园,对玉竹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各物候期以及除草、施肥、病虫防治、采收期等玉竹生产全过程做了详细记录,并做好文献资料档案管理。同时还开展了选地标准、种苗标准、播期标准、施肥标准、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标准、采收期标准以及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并开展了不同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间作玉米对玉竹产量影响、覆盖对玉竹产量的影响等对比试验。通过对试验的分析总结,结合传统生产经验,制订了《新邵县玉竹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在与省中医学院、原长沙宏生堂制药厂的合作中,开展了不同采收期与采收年限对玉竹多糖的含量影响研究,完成了玉竹质量标准及安全限量标准的研究。2002-2004年则以宝庆玉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把工作重点转向玉竹SOP的示范推广和GAP基地建设。将潭溪、坪上、寸石、陈家坊、谭府、太芝庙6个基础较好的乡镇规划为首批玉竹GAP种植示范基地。针对各乡镇具体情况,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玉竹专业协会带动基地发展、以市场促进基地发展和农场(庄园)种植4种基地建设管理模式。三年时间全县共推广玉竹SOP 21500亩,占全县玉竹种植面积40%,全部采用玉竹生产标准操作规程。GAP示范区从选地、种苗选择、播种期、用种量、覆盖、基肥和追肥的使用量及使用方法、中耕除草、病虫防治、采收加工、包装、贮储等均按照GAP要求,按SOP进行。2004年经省专家评审,该县成为全省首批具备GAP认证条件的3个基地县之一。
在玉竹GAP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中,新邵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基地为基础,政府规划与协调,充分调动广大药农的积极性,形成官、产、学、研相结合,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的有力措施,取得了卓越成效。
①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调查统计,采用玉竹规范化栽培的生玉竹平均亩产4112公斤,以2003年均价2.8元/公斤计,每亩产值11513元。而采取传统栽培方法的平均亩产3610公斤,每亩产值10668元。玉竹GAP栽培比常规方法每亩增产502公斤,均价每公斤提高0.2-0.4元,每亩增收1506元。全县玉竹GAP示范区药农共增收3238万元。由于GAP栽培的玉竹品质好,加工企业玉竹饮片均价每公斤达20-22元,提高了4.0元/公斤,加工企业增收1580万元。
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玉竹产业"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促进了玉竹饮片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县玉竹饮片加工能力达2.0万吨,饮片加工业发展较快。二是提高了玉竹产区发展后劲。由于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以有机肥为主,减少了产区的环境污染,培肥了地力,防止土壤板结,大幅度降低了农药残留量,使玉竹的品质得到提高,为玉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帮助基地示范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玉竹生产是精心农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全县有25000余名农民从事玉竹种植业,有2500人从事玉竹饮片加工和营销业。2003年该项产业为农民创收2.5亿元。出现了不少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农庄式种植大户。潭溪镇今年玉竹种植面积7500亩,玉竹产业产值56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750元。四是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县市政府纷纷组织药农来县考察参观玉竹规范化种植和生产基地管理经验,先后有1500人次前来观摩学习。五是探索了玉竹GAP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总结出适合本县的玉竹GAP生产基地管理模式。
2002年6月30日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到玉竹GAP基地潭溪镇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新邵县玉竹规范化栽培和GAP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2004年1月11日,省中医药研究院专家组对"新邵县地道药材玉竹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进行鉴定,给予了较高评价,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同期该项目喜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新邵县玉竹特色产业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2003年新邵县委、县政府正式确定了湘玉竹做为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支柱产业楠竹、小水果、中药材的重点项目,抽调了专业技术人员,安排专项经费5万元,历时6个月,制订了新邵县20万亩湘玉竹中药材优势产业带发展规划。为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和产业开发的指导性,20万亩湘玉竹发展规划由县人大、县政协审议通过,并纳入地方法制管理范畴,要求10年不变,持之以恒,全面实施。在规划实施中,对50亩以上示范基地和规模型加工企业的用地、办证等规费,参照县委、政府的招商引资规定,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在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方面,县委、政府决定在社会民间投入的基础上,对开发玉竹优势产业带的投入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一是县财政建立中药产业开发的专项引导资金,每年县财政预算安排200万元以上的引导资金,采用以奖代投政策,按年度目标考核奖励到示范大户和企业。二是基地镇(乡)和县直部门包村办点,各部门每年不少于1万元的资金扶持。三是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扶贫办、科技局以及涉农的所有部门在项目资金扶持中实行重点倾斜制。四是县内各专业银行对全县玉竹产业开发的贷款年度规模不少于3000万元。通过整合全县资源,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全县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合力,集中投入促产业,在2008年前把全县中部山区和北部丘陵区建成玉竹优势产业带,形成玉竹10万亩,每年采挖4.0万亩,产值4.8亿元;加工玉竹10万吨,加工企业创收3.1亿元,获利税1.0亿元。从而推进全县药材产业达到产值10.45亿元,药材种植、加工、营销、贮运等行业从业人员10万人。
四、为确保目标实现,新邵县制订了玉竹特色产业开发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富民强县为目标,形成区域布局和规模经营,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打造以湘玉竹为主的拳头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以科技为动力,社会投入为主体,依靠科技提高玉竹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按照中药材GAP要求,建立以玉竹为主、多品种结合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促使业主和农民成为生产投入的主体,使玉竹生产朝着科学、规范、有序、合理方向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区域优势明显、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市场前景较好的玉竹。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变化,以玉竹为主,适度发展其他草本药材和木本药材,多品种结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海拔高度地域其局部气候和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其土壤类型差异较大的特征,因地制宜选择玉竹品种,即选择的品种一定要家种时间长,品种内变异程度低,有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能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生产上并能优质、高产。
坚持农民意愿原则。选择玉竹品种考虑当地农民现有的基础,包括现有的种植习惯、栽培管理和产地初加工水平。采用先办示范点,成功后再推广。
坚持规模生产、整体推进原则。玉竹生产要相对集中,成规模,成基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栽培。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把适宜发展玉竹的土地向种药能手集中,科学配置耕地资源。发展玉竹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玉竹附加值。生产、加工、营销整体推进,提高玉竹产业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邵阳市统计局 张 青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