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隆回农民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努力发展生产,拓展增收渠道,收入快速增长。据120户记帐农户资料汇总,今年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27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6元,增长16.58%,增幅创近10年来的新高。根据相关资料测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增加200元,增收因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政策增收
粮食直补,减轻农业税负直接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据调查,粮食直补,给农民人均增收6.5元,调减农业税率,农民人均可减轻负担13.2元,一增一减,农民人均无偿增收20元。
二、粮食增产
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单产和优质率提高,收入增加。
一是种粮面积增加。由于粮价上涨和粮食直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据对120个记帐农户的调查,共承包水田269.451亩,转包入水田101.92亩,转包出水田24.8亩,净流入水田77.12亩,种植早稻69.12亩,中稻257.42亩,晚稻76.22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4亩,增长6.2%。据推算,面积的增加可使农户人均粮食产量增加24公斤,人均增加收入34元,增加纯收入20元。
二是年成好,粮食丰收。今年风调雨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除小沙江等高海拔地区部分"青风"减产外,其余地区粮食明显增产,据农业部门测产验收,平均单产达463公斤,较上年增产28公斤,据此增幅测算,因粮食单产提高,人均增产粮食35公斤,增收52元,增加纯收入31元。
三是粮食优质率提高,收益增加。以羊古坳为中心的无公害水稻基地,今年已扩展到5万亩,比上年增加4万亩。由于采用无公害水稻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其产品受到广大米业加工厂商的亲睐,收购价高出普通稻谷的15%,而生成成本和产量与普通水稻持平,每亩可增收100元,全县可增收400万元,人均增收4元。同时,全县优质水稻比上年增加6万亩,按目前市场优质稻与普通稻谷的差价计算,每亩可增收50元,全县可增收300万元,人均增收入3元。
三、牲猪增收
今年喜遇农产品价格波峰,猪肉价格保持高位,据1-9月农户记帐资料综合计算,农户猪肉平均售价为每公斤10.77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8.77元上涨2元。今年1-9月,因肉价上涨,农民人均增加现金收入50元。同时,因肉价上涨,农户养猪数量有所回升。前三个季度,人均出售猪肉比上年同期增加5公斤,增加现金收入54元。根据1-9月资料测算,猪肉价格上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70元。
肉价上涨,仔猪价格跟着大幅度上升,仔猪价格从上年同期的每公斤7元上涨到每公斤14元,今年1-9月,人均出售仔猪收入4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元。按前三季度平均水平测算,仔猪价格上涨,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可增加15元。
四、药材增收
隆回是全国六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以金银花、玉竹、百合为主的中药材基础面积30万亩,今年,金银花产量增加,价格稳定,给药农带来好收成。由于过去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品牌,隆回金银花未能收入中药典,只能借船上市,通过河南销售商转销,自己没有单独开拓市场的条件,从2001年下半年起,受全国性产量过剩的影响,隆回金银花受到重创,2002年产量跌至5000吨,去年受"非典"影响,价格上涨后,产量增至6500吨,今年达到8500吨。由于政府的重视,通过多方争取,今年主要金银花品种灰毡忍冬已列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南京制约厂一次性收购2000吨,接近全县产量的四分之一,有效地稳定了金银花价格,目前每公斤价格稳定在8-9元,基本保持去年农户出售价格水平。由于产量的增加,全县可增收3200万元,人均增收32元,增加纯收入15元。
五、劳务增收
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和劳务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本地劳务收入增加。1-9月份,农民人均本地务工收入为141元,同比增加9元,增长7%,增收原因有四:一是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部分农户既要外出打工,又要增加粮播面积,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矛盾进一步加剧,缺劳动力的户只好雇工,将担猪牛粪、犁田耙田等重体力活交给他人代劳,这样,增加了留守劳动力本地务工收入。二是小城镇建设加快,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能工巧匠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劳务收入。三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建房标准提高,房屋装修、装饰业务量增加,加大了劳务需求,增加劳务收入。四是规模种植和养殖户的增加,为本地劳务市场增添了活力,增加了劳动力本地务工收入。如果按前三季度平均水平计算,年人均本地务工收入可增加12元。
五大增收因素,可给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90元,加上其他增收因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可望达到200元。
[隆回县统计局 肖升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