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经济模式初探

来源: 时间: 2005-04-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邵东县位于邵阳市东,属湘中丘陵地带,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耕地61.23万亩。地势南北崛起向中部倾斜,中部抬升向东西两向成阶梯式倾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68人,人均耕地0.52亩,水资源缺乏。

    面对人多地少、水源匮乏的现实,勤劳勇敢的邵东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把邵东建设成了湘中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邵东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省七强。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910045万元,人均生产总值7703元,财政收入383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1.5%、48.8%、63.8%和30.2%。

    一、邵东经济的主要特征

    邵东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兴商建县到兴工强县的战略转移,现已进入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产销一体化、城乡区域化的全面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

    1、农业走向产业化,商品基地应运而生。邵东属衡阳干旱走廊,缺水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带领农民大办水利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全县现有中型水库9座,小I型水库26座,小II型水库91座,有效库容2.07亿立方米。各类渠道455条,总长3000余公里。灌溉总面积45.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2万亩。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使农业走向产业化。1991年,邵东县为湖南省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的五个县市之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狠抓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全县围绕优质稻、中药材、黄花菜、蔬菜、生猪等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53万亩,中药材1000亩片42个、黄花菜1000亩片24个,涌现了42个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专业村。邵东县先后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外贸部、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黄花菜、红碎茶、瘦肉型猪、无籽西瓜等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县。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6.7亿元,牲猪出栏121.68万头。

    2、工业走向园区化,规模工业崭露头角。邵东工业起步于能工巧匠,源于开发本地资源,“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引导县域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构筑“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聚”的小区发展模式,形成“一区(县域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线(国道、省道)多园(多个工业园)”的工业发展格局。在发展企业方式上,突出民营主体,大办民营工业组建企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打火机、小五金、皮革制品、铝制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应逐步增强,产业优势逐步显现。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产业增加值超过5亿元,打火机行业出口1500多个集装箱,出口总额达3500多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70%,实现税收2500万元。2004年底,全县进入“统计笼子”的规模工业企业63个,完成产值231360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1.9%,实现增加值63118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27.8%,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5个。其中,邵东焦化厂完成工业总产值4.4亿元,缴纳税金3750万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13%。邵东铝业集团完成产值3.96亿元,交纳税金1200万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4.4%。有邵东齿轮有限公司、邵东福利佳工具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邵东铝业有限公司、邵东绳网厂等4家企业的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邵东精华农产品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200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2.5亿元,比2000年增长64.4%。全县工业税收2.73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8%。

    3、流通走向产销化,专业市场各具特色。邵东人能商善贾,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类专业市场应运而生,组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市场网络。全县现有12个专业批发市场和58个乡镇集贸市场。邵东工业品市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经营摊位1万个,经营门店580间,日上市客商近5万人,2004年商品成交额57亿元。该市场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多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市贸易”。廉桥药材市场成为全国三大药都之一,县城家电批发城和五金批发城在中南地区享有盛名。2004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总额达57.33亿元。活跃的流通网络,给邵东经济注入活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廉桥药材市场的兴盛,带动了药材生产专业村、专业乡的出现。中药材已成为邵东县的第一大经济作物,种植品种60余个,年产值近5亿元。斫曹、双凤成为万亩药材生产乡,有76个村成为药材专业村。木材市场带动了竹木加工企业的发展,徐家铺木材市场是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之一,木材经营加工企业达120多家,从业人员900多人。产销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已延伸到了国际市场。2004年,邵东县有68个企业参加了香港CEPA中小企业推介会、10多个企业参加了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些企业已和全球60多个国家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据海关统计,2004年,邵东县的产品出口到6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值为598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676万美元。

    4、服务走向社会化,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涌入小城镇特别是县城的人员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服务业发展。县内交通便利,通信发达。320国道和1814省道、娄邵铁路、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乡公路交织成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覆盖全县,实现了村村通邮、通电话。2004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2亿元,交换机总容量19万门,电话机拥有量12万部,移动电话用户9万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51.7 %,48.4%、11.1%和76.5%;拥有载客汽车3975辆,载货汽车3090辆,分别比2000年增长86.7%和84.6%;全县客运量1380万人,货运量550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1.5%和28.9%。邵东长途客站占地52亩,投入资金2800万元,于2004年元月1日正式营业。该车站是邵阳日发班次最多(日发195台次),覆盖区域最广(辐射全国11个省市)、开通线路最长(最远达云南瑞丽)、基础设施最好的客站。该站被交通部核准为客运一级甲等客站,是全国唯一的县级一甲客站。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启动了部门上网,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建立了商务网。物流行业成立了行业协会,经营秩序改观。城镇建设突出提质扩容,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全县17个建制镇城建投入6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亿元。县城完成城建投入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城区面积由九十年代初期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8.7平方公里。

    二、经济发展的启示

    邵东没有占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没有特别的区位优势,没有先决性的交通条件,却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究其原因,活力源于“四个坚持”。

    1、坚持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握经济发展方向。邵东是一个人口大县,如何将一个人口大县建成一个经济强县,必须有一个切合邵东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弘扬“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务实开拓、敢为人先”的邵东精神,先后提出了“兴商建县”和“兴工强县”的战略目标,推动邵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千百年来,邵东人生活在人多地少的自然环境里,生活来源主要靠贩买贩卖,因而形成了邵东人特有的经商意识。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经商潜能得到了巨大释放。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目标,使农民的经商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发挥。全县约有30万农民外出经商,足迹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人。县内,一个个专业市场迅速兴建,一条条商业街拨地而起。就在流通领域异常活跃的同时,相比之下,工业基础显得薄弱。县委、县政府觉察到:这种强商弱工型经济的致命弱点是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工业经济薄弱。解决工业基础薄弱问题,是振兴县域经济希望所在。2002年9月,邵东县委在县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兴工强县”战略,明确了“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的经济工作方针,确定了“突出重点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工业旺市场,围绕工业扩城镇”的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大办工业的热潮。2004年,全县新办工业企业315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5个,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14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全县现有工业企业5586个。欣欣向荣的工业产业,成为邵东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2、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注入经济增长活力。在邵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体制上的缺限显现出来,与市场经济的需要大相径庭。县委、县政府扬起改革的风帆,深入进行了市场要素、财政体制、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邵东实际,出台了《全面推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邵东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关于规范企业改制操作行为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组织77个工作组进驻改制企业,指导企业改革。全县98个乡镇集体企业和108个县属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共完成企业资产出让收益23624万元(其中乡镇企业5000万元),盘活企业资产30544万元(其中乡镇企业6000万元),66个原国有集体企业的7015名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走上竞争择业的就业之路。产权关系置换后,民营业主收购企业资产后做大做强,新投入技改资金1786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技改4000万元)。如原县化肥厂经张田喜收购后,成立了金超实业有限公司,又投入资金2000万元进行技改,生产化肥与铅笔,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原磷肥厂改制后,由唐文桥收购,并入廉桥纸业公司,投入技改资金6000万元,现形成年生产量4万吨、年产值过亿元的生产能力。原乡镇企业砂石齿轮厂经改制后,与上海大众、广西玉柴等厂联营,组成战略伙伴关系,新投入技改600万元,产量为原来的3倍,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以上。这些企业通过改制后,活力倍增,成为县域经济中的骨干企业。财政管理体制方面,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分级、零级预算管理体制;流通、农村等方面的改革也与时俱进,成效明显。邵东县因此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唯一的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改革试点县。

    3、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硬环境,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按照“高起点规范、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电力建设出现了飞跃,全县建成了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站设施等供电网络系统,满足了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电信、移动、邮政、互联网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其中城镇投资12.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58倍和64.5倍。2004年,县政府确定的28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4亿元,生产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县工业园区、工业基地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县工业园投入基础建设资金7620万元;廉桥药都产业园完成投资6000万元;仙槎桥五金工业基地完成投资200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县域供水工程二期管网建设完成投资1900万元,铺设供水管网12.6公里,使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6万吨。县城电网改造完成投资1000万元,新增变压器19台,改造高低压线路32公里。县城建设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硬化了10条主干道。通乡公路完成路基改造55公里,完成水泥路面40公里。兴建了县疾控中心,一批医院、学校得以改建,提高了档次。这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硬件保证。

    4、坚持优化经济环境,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邵东县各级领导树立了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效益的思想,在优化经济环境上狠下功夫。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优化经济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企业在用电、用地、缴费、贷款等方面制订了具体办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入和聚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建立了“一办五中心”,即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政务公开全程代理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经济环境“110”处警中心、收费管理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县政府从有审批项目的县直单位中抽调人员集中到县政务中心办公,简化审批手续,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提供全程代办手续。2004年,县政务中心为176家工业企业全程代办了登记、办证手续。县委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对县直部门开展行风评议,进行服务质量测评,对不及格单位实行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各职能部门建立了优质服务公开承诺制,对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予以公开查处。这样,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为投资者打开了方便之门。2002年12月,广东老板许志雄来邵东投资兴办“宏达钢厂”,从报批、办证到生产,只用了短短的一个星期。从县到乡镇,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包到底,全程负责”的要求,层层建立了“兴工强县”、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每个国家干部都交纳了风险抵押金。严格考核,奖惩到位。这些办法的实行,在全县形成了发展经济的合力,从而打造了法制邵东、诚信邵东、平安邵东。

    三、经济发展展望

    俯瞰邵东大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一片生机;展望未来,一个产业协调、功能齐会、开放富庶的新邵东将崛起于湘中大地。

    1、农业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的推进,农村经济从单一种养经济向种养、加工、工贸、劳务输出多元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全县将逐步形成10万亩黄花菜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170万头牲猪基地、30亩优质稻基地、9万亩渔业基础、5万亩精品水果基地、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将大幅度提高。基地农产品产值将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围绕商品基地,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出现,产品系列化,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完善,劳务输出将成为邵东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输出收入将占农民收入的20%以上。

    2、工业经济支撑区域经济,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通过“兴工强县”战略的实施,邵东工业将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34.8%提高到50%。工业布局趋于合理,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效应将进一步呈现。焦碳、打火机、服装针织、小五金、铝制品、皮具、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竞相发展,做大做强,为邵东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焦碳产业在中南五省独占鳌头,以高品位、高质量享誉省内外,五年内可实现年产量200吨,向国家提供税收2亿元。

    打火机出口到中欧、非洲、亚洲等国际市场,占全县出口额的70%,为全县第一大出口产业。将提高档次,扩大产量,提供税金将由现在的2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小五金产业在突破传统生产工艺后,产品产量将有一个飞速发展,成为邵东出口的第二大产业,提供税金可达2亿元。

    黄花、中药材将进入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成为邵东第三大出口产品,将提供税收5000万元以上。

    其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配额也会越来越大,品质也会不断提高,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内外贸易更具活力,“浙江温州”、“湖南邵东”的格局将逐步形成。温州系沿海地区,邵东属内陆地区,两地的区位、环境迥然不同,但共同点是流通活跃。流通拉动了消费,流通促进了生产,流通带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邵东的市场,正在向高品位、高档次发展。现已动工兴建的“中国·邵东(国际)皮具工贸园”,占地500亩,分为生产加工区、皮具和原材料经营区、服务区三大部分,将建成展示交易大厅及门店700多间,原材料经营门店160间。该工贸园投入使用后,可形成生产产值、商务贸易值各10亿元以上,出口额可达1亿元以上,成为国际性的皮具加工、贸易中心。邵东流通网络延伸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吸引众多厂家到邵东设立代理商,邵东的企业也纷纷外出设立销售点,自营出口的产品连年增加。温州、邵东的联线贸易形成,加快了两地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和资金融通。“浙江温州”、“湖南邵东”,将成为飘扬在县域经济领域里两面交相辉映的旗帜。

[邵东县统计局 金建成 廖银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