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邵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05-04-1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邵阳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主题,舞活“兴工”龙头,夯实农业基础,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健运行,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效益上升的良好发展格局,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增长趋势。据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实现GDP(生产总值)71.67亿元,同比增长10.1%,略低于去年同期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32亿元,三次产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2%、19.3%、8.2%。

    1、工业生产形势较为乐观,规模工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02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21.9%。从总体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呈现出三个特点:①股份制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0.7%和24.7%,分别比总速度高8.8和2.8个百分点。②重工业增长强劲。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78亿元,同比增长22.8%,轻工业完成3.42亿元,同比增长20.6%,重工业产值高于轻工业产值增幅1.8个百分点。③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排名前20位的企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占515家规模工业的31.7%;前10位企业实现增加值2亿元,占整个规模工业的近四分之一。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一季度,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43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农业、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增长3.3%、6.5%、6.6%,林业、渔业有所下降。受去冬今春低温天气的影响,冬播农作物普遍生育进程推迟,长势不如往年,预计春夏收粮油单产会有所下降。一季度畜牧养殖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出栏肉猪、牛、羊分别为271万头、11.64万头和16.5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6.1%、1.8%和6.6%,牛奶产量6170吨,增长45.1%。

    (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1、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67亿元,同比增长13.23%,剔除农业税制改革因素同比增长15.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13.44%;剔除农业税制改革因素同比增长16.43%;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7.02%,上划中央、省所得税0.52亿元,同比增长28.62%。

    2、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全市规模工业1-2月实现净利润47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74万元。本期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0.94%,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比去年同期下降2.18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6元,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04元,同比增长14%,增幅同比加快1.4个百分点,创近十年以来的新高。

    (三)市场消费趋活,物价有所上升
    一季度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2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市级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9.56亿元,同比增长13.5%;县级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05亿元,同比增长13.5%;县级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51亿元,同比增长10.8%。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1%。

    (四)投资速度加快,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4亿元,同比增长42.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9亿元,同比54.2%。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54.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9亿元,同比增长101.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6亿元,同比增长32.4%。在城镇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9.5%,工业投资占投资的比重为32%,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五)出口贸易大幅增长,招商引资形势继续看好
    据海关统计,1-2月份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897万美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完成832万美元,同比82%。1-3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70万美元,同比增长86.4%,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6.51亿元,同比增长48%。

    (六)金融形势运行基本平稳
    3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77.71亿元,比年初增加36.34亿元,同比增长14.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13.68亿元,比年初增加33.15亿元,同比增长14.5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59.36亿元,同比增加4.57亿元,增长2.95%。

    二、全市经济保持持续较快运行的深层因素分析

    我市经济增长能保持10%以上的速度、进入较快上升的通道,从以上所述生产供给和需求角度看都是有支撑条件的,近些年来,我市干部群众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齐心协力热闹经济,项目建设开始发力,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内生机制初步形成,已经站在一个蓄势待发的新起点。

    1、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随着连续两年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今年我省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从上到下各级党委、政府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方面增加投入、真抓实干,使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一季度我市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74元,增长14%;生产投入也加大,人均投入99元,同比增加14元,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投入70元,增加11元,增长18.6%。

    2、兴工强市战略,激发发展热情,增强发展信心,推动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去年全市第二产业投资28.78亿元,比2003年增长1.45倍,新办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622家,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9.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9.7%,凸现我市加快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驱动效应。

    3、招商引资、项目兴市,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力明显增强。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实现了招商引资三年翻三番。去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36亿元,同比增长45.4%,为历年来的最高增幅,今年一季度增长幅度仍达42.4%,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加大。

    4、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民营经济成为最具活力的发展力量,非国有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步显现。在全市的515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87家,占16.8%,集体企业36家,占6.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达392家,占76.3%,其中私营企业发展尤为迅速,达270家。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中股份制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增长快,增速大大高于国有企业的增速。另一方面,投资自主增长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一季度全社会投资中非国有投资占76%,比上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增速达到54.7%,高出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40.7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是推动整个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及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化肥、种子、农膜、农药、小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大(如化肥涨幅超过20%,杂交种子涨幅超过30%),假劣农资屡禁不止,粮价的上涨带动饲料的价格上扬,农民种粮养猪成本快速上升,收益面临挑战,直接影响到种养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运输费用增加,导致工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政府宏观调控目标(4%),对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低收入户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出现回落,产销率下降。保持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增长,是实现全市今年经济快速发展目标的关键,但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出现回落的现象,从40家重点工业企业看,3月份有11家生产增幅下降。全市规模工业共完成销售产值10.74亿元,产销率为97.0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40家重点工业企业有18家产销率同比回落。产销率下降将导致产成品存货增加,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加快发展。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减少。新开工项目是投资规模得以延续的保证,新开工项目的减少,势必对整个投资的后劲产生较大的影响。一季度全市城镇投资建设施工项目为430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4个,1-3月新开工项目仅95个,减少164个。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76亿元,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05.4个百分点。

    四是融资难度加大,企业发展壮大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我市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受融资困难的困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据对155户企业景气调查,企业融资景气指数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今年1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1.76,比上年同期下降4.41点,是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众多结构性指标中最低的。融资困难,资金不足,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随之放慢,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为107.14,比上季度下降了6.54点,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66点。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95%,存贷比为42.2%,比上年同期的46.9%下降4.7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只占17.25%。

    五是财政方面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3.23%,剔除农业税制改革因素同比增长15.24%,比上年增速回落了28个百分点。2月份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在全省排第13位。二是税收增长缓慢,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只增长1.92%,其中占税收三分之一强的营业税增幅仅为0.78%;非费税收入增长23.9%。三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偏高,全市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7.24%,同比提高4.83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8.83%,提高3.34个百分点。

    六是与全省及兄弟市州比较,部分指标差距有扩大之势。去年以来邵阳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良好增势,许多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但百舸争流,进慢则退,2004年全省GDP增长速度为12%,比我市高1.2个百分点,其差距比2003年只差0.5个百分点显著扩大,我市增长速度仅高于湘西和怀化,与衡阳同居全省第11位。邵阳市人均GDP为5065元,处全省第13位,仅高于湘西,为全省平均数的55.5%。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为35.93亿元,只占全省的2.86%,居全省第11位,仅比益阳、张家界和湘西多;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周边的衡阳、娄底,居全省第9位。2004年邵阳市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快,处全省的第二位,但投资总量只占全省的5.22%,特别是城镇投资只占全省的4.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5.48%,利用外资占3.24%,出口仅占1.45%,许多指标增长速度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与人口占全省的11%很不相称。

    四、抓住机遇,促进邵阳经济继续协调健康发展

    根据一季度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邵阳市必须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目标措施,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破解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深层矛盾的必然选择,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以推动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坚持发展为先,争取早日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二方阵。邵阳市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大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近些年来,邵阳市围绕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二方阵,奋力追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快,但与全省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现在,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逼人,兄弟市州你追我赶,我市与“一点一线”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西部相对落后的市州对我市又形成“倒逼”之势。可以说,邵阳在追赶的同时,存在被追赶、被超越的可能,慢进也是退,不卧薪尝胆,奋起直追,就无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改变不了落后的局面。要继续按照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2、坚持项目兴市,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投资是现阶段邵阳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促进投资增长已成为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必须继续高举项目兴市旗帜,正确把握投资节奏,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必须继续调整投资结构,加快符合国家调控政策要求的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现代制造业、农林水利、环境设施、社会事业等后续项目跟进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设施,构筑现代商贸平台,推进金融、信息等现代化。

    3、坚持工业强市,维护工业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后移,直接原因是前些年工业发展滞后。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不能再失良机。坚持工业强市,当前要切实加强煤电油运衔接,挖掘潜力,增加供给,缓解新的瓶颈制约。要密切关注工业产品销售,认真研究解决企业销售不畅及生产下降问题,指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做好库存监测,避免新的积压。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培育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

    4、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邵阳市经济发展活力在民营,希望在民营。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就是要重发展、重管理、重保护,政策上给扶助、经营上给引导、服务上给方便。要降低门槛,拓宽领域,少加限制和干预。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来抓,鼓励能人领办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扩张资产规模,提升发展素质,在经济发展中争当主角、撑起大梁。

    5、拓宽消费领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邵阳出口规模小,影响经济除了投资就是消费。去年邵阳市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在14个市州中排末位,进一步启动消费非常迫切和重要。要完善消费政策,大力推进绿色消费,促进汽车消费,推动住房消费,扩大旅游消费,增加文化娱乐消费。要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可持续消费,发展消费信贷,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要提高消费水平,提升本地居民就业率,加大财政对弱势群体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信心。

    6、关注信贷紧缩,拓宽投融资渠道。信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闸门,近年央行不断加大力度控制贷款投向和规模,我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速逐步放慢,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处于71.76点的“相对不景气区间”。邵阳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资金需要量很大,不仅生产扩张需要资金发挥倍增效应,消费结构升级也需要资金来激活。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银政、银企沟通,确保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采用合资合作、收购兼并等形式,更多地利用市外资本;通过贴息、参股、担保、风险投资等间接投资的方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完善创业投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等融资方式,促进金融品种和服务创新;帮助企业盘活存量,缓解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矛盾。

    7、加强市场监管,为生产、生活保驾护航。一季度我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原材料价格等都在上涨,且涨幅都比较大。要加大市场物价监管力度,做好价格监管工作,实行最高限价政策,防止少数商贩哄抬物价,牟取暴力,确保产品稳价、足量供应。要迅速开展打假保春耕行动,彻底清理和整顿农资市场,进一步完善农资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以防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坑农害农;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要结合开展“三乡”下乡活动,切实搞好主题培训和主推技术、主导品种的宣传工作,真正把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送到乡、训到户、落到人,以有力的措施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邵阳市统计局马又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