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隆回贫困农户脱贫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5-04-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据隆回县统计局贫困监测资料显示:被监测的120个农户中,2004年年末绝对贫困人口103人,贫困发生率为22.15%,同比下降2.74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117人,占总人口的25.16%,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同2003年相比,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0.4%,低收入人口减少6.4%。有19户(76人)通过多渠道增收,加上风调雨顺,粮食丰产增收解决了温饱,其中17户(66人)摆脱了贫困。

    一、贫困农户脱贫的主要渠道

    1、风调雨顺,粮食丰产增收。2003年受罕见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晚稻大部分失收,早、中稻不同程度减产,受灾严重的户大部分沦为贫困户,2004年风调雨顺,基本没有遭遇大的自然灾害,加上中央一号文件的激励,粮食丰产增收。从被监测的120个农户来看,桃洪镇叶家村有3户、北山乡观音塘村5户、司门前镇孙家垅村2户2003年因灾返贫,2004年因粮食丰收而脱贫。因粮食丰产增收
而脱贫的有10户(47人),分别占脱贫户和脱贫人口的52%和63%。

    2、凭借价格优势,增加牲猪养殖。随着外出劳动力的增加,留守家庭劳动力短缺,养殖业产品缩水,肉禽产品价格上扬,并带动仔猪价格上升,发展养殖业,成为拥有养殖技术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北山乡观音塘村的李某,往年靠转包他人田土增加收入,去年遇大旱,种植的近10亩水稻,收稻谷不足1000公斤,2003年下半年将原有的0.5亩鱼塘扩至1.5亩,在鱼塘上建猪栏2间,搞立体化养殖,2004年饲养牲猪6头,出栏4头,获纯收入1332元,人均666元,同比增加602元,该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94元。七江乡水源村杨某一家6口,2003年只出栏两头猪,2004年利用紧临集市,交通便利的优势,将养殖量扩大到20头,年内出栏肉猪6头,获纯收入3780元,就此一项,人均增加纯收入560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41元。三阁司乡荷花村龙某,家里只有老两口,往年只喂一头母猪,2004年仔猪价格好,新增一头母猪,出售仔猪获纯收入1556元,同比增加602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05.05元。

    120个农户中,有7个贫困户靠增加牲猪饲养量,人均增加纯收入100元以上,其中6户人均增加纯收入200元以上。有3户(12人)因此而脱贫。

    3、增加外出劳力,提高外出劳力素质,增加劳务收入。外出务工是一条成本低,立杆见影的增收渠道,为有青壮年劳动力户增收的首选。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劳务收入,成为外出中青年劳动力的理想追求。横板桥东南村的肖某,2003年人纯收入只有214元,2004年其儿子初中毕业后,未升入高中,7月初经亲友介绍,在深圳一建筑工地搞水电安装,月收入1200元,除去自己开支,寄回2500元,人均增收入625元,加上其他增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28元。岩口乡羊水村贫困户李某,其女儿往年在广州一家玩具厂做普工,月工资一般在500元左右,为增加收入,2004年学会开车,考取驾驶证,从6月份开始,在广州一家工厂开车,月收入1200元,年内寄回现金8300元,人均增收1600元,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787元。

    在监测的120个农户中,有6户通过增加外出打工人数或参加技能培训,人均增加打工收入100元以上。有2户(9人)因此而脱贫,分别占脱贫户和脱贫人口的11%和12%。

    4、抢占本地劳务市场,增加劳务收入。因家庭拖累,难以脱身外出从业的人员,抢占本地零星劳务市场,增加劳务收入,也是一种增收的好途径。北山乡观音塘村贫困户李某,抓住粮价上涨,家中缺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老年夫妇户种田的大量增加,但大多没有耕牛的机会,3月份借钱购买耕牛一条,给缺耕牛户代耕,收入1500元,人均增收300元。

    2004年有3个贫困户通过抢占本地劳务市场人均增加纯收入100元以上,1户(4人)因此而脱贫。

    5、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工副业生产。利用资源优势,进军二、三产业,也成为有劳力、有眼光农户增收的重要选择。司门前镇孙家垅村孙某,一家3口,往年仅守着两亩水田度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利用当地河砂资源丰富,又靠近马路的优势,父子俩开办一个简易河砂场,农闲时掏河砂,供周边农户修房,创收900元,获纯收入675元,人均增加纯收入174元,加上粮食丰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64元。

    二、老贫困户未脱贫的原因

    2004年末,有10户(50人)属上年老贫困户,这些户未能摆脱贫困的原因:

    1、"空巢"家庭。有4户(25人)属"空巢"家庭,"空巢"家庭体现为"两多两少"。一是家庭常住人口多,在家青壮年劳动力少,"空巢"家庭平均每户达到6.25人,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4人,4户中没有一个5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二是外出打工人口多,寄回或带回现金少。4户中7人外出打工,平均每户1.75人,比全县户均0.98人,高0.77人,年内寄回或带回现金3440元,外出人员人均只寄回491元,比全县外出人员人均1515元,少1024元。"空巢"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依靠老两口种田和养猪,人口多,收入少,难以摆脱贫困。

    2、缺乏劳动力的老年和残疾人家庭。金石桥镇阳垠山村的陈某,老两口一个67岁、一个69岁,拖着一个30岁的残疾儿子,仅靠种点小菜、养一头猪和亲属接济度日。司门前镇孙家垅村的孙某,夫妻都是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有三个女孩,一个15岁辍学在家,一个11岁,还在上小学,仅靠一个19岁的女孩持家。

    3、家庭底子差,负担重,劳动力素质低。一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桃洪镇叶家村的屈某,上有73岁、74岁的老父老母,下有一个不到4岁的小孩,本人在外建筑工地上打小工,收入低,妻子在家以照顾老人和小孩为主,收入少,生活十分艰难。二是劳动力素质低,未成年子女多。周旺镇大元村的胡某,因家庭底子差,35岁才成家,现在小孩大的只有14岁,小的只有11岁,外出打工找不到好门路,挣不到钱,在家守着2.5亩冷浸田,别无经济来源。北山观音塘村的李某,因家庭条件差,找了一个体弱多病、智商低、生活难以自理的女人为妻,生有三个小孩,困在家里耕种水利条件极差的4亩水田,别无其他经济收入。

    三、贫困农户加快脱贫步伐面临的制约因素

    1、贫困与自然灾害关联度过高。2004年摆脱贫困的19户(75人)中,因风调雨顺,粮食增产而摆脱贫困的占主体,这种脱贫具有不稳定性。全县54万亩水田中,旱涝保收面积只38万亩,还有1/4的水田容易遭受干旱和洪涝灾害的侵袭,如按全县人均水田0.55亩推算,全县有28万农村人口面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威胁,一遇大的自然灾害,很容易出现大面积返贫。

    2、农业结构调整在脱贫中的作用发挥得不够。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区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进行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脱贫的重要途径,在隆回反贫困历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小沙江地区,因海拔高,无霜期短,未推广杂交水稻前,水稻亩种低,农民过着衣不庇体、饭不裹腹的穷困生活,杂交水稻面世后,亩产有所提高,但摆脱不了高寒气候的侵袭,常常是三年两不收,穷日子还是没有尽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针对该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特点,大面积推广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成为全国六大中药材基地之一,金银花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先后有4万人口因此而稳定脱贫。但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虽在不断进行,但效果不太明显,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帮助不太大,有些受益的项目,因得不到适时更新换代,错失发展良机,如柑桔,隆回曾是柑桔大县,因错失了品种更新换代最佳时机,桔园逐步萎缩,农户庭院经济停滞不前。在被监测的120个农户中,从2001年以来,没有因种植业结构调整受益而实现稳定脱贫的户。

    3、劳务输出增收空间受限,前景不容乐观。随着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沿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轻度污染型产业逐步向内陆转移,沿海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普工报酬低,加薪的机会少,建筑和大部分制造行业已出现工薪下跌趋势,外出打工人员特别是大龄打工族增收的空间窄小。而目前的外出打工人员中,掌握一技之长的不多,大多是苦力普工。从被监测的120个户中,2004年到省外务工的87人,只有25人有一技之强,仅占28%,其中进入蓝领阶层的只有1个,不到10%,自主创业的3人,只占3%,有72%的外出劳力完全靠卖苦力挣钱。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30岁以上的占20%,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高,家庭拖累重,进行技术培训、改变现状的愿望受抑制,靠提高素质增收的希望不大。

    2004年打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25%,如果打工收入得不到增长,农户收入增长就失去的应有的活力,一定程度地影响贫困人口的脱贫,并为靠出外打工而脱贫的户重新返贫埋下了伏笔。

    四、对加快贫困农户脱贫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贫困地区涉农产业扶持力度。因地制宜搞好产业规划,结合隆回的实际,可考虑突出蔬菜、竹木、药材、烤烟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南烟北药、南蔬菜北竹木的产业布局,充分用活国家重点扶持和湘西开发的政策机遇,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加工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帮助农户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代,增加农户收入。

    2、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在继续对贫困家庭免费提供短期劳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正规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资助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上大学,或进入全日制高、中级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帮助他们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彻底摆脱贫困打好基础。

    3、实施能人带动战略。贫困户难以摆脱贫困,缺乏市场意识和闯市场的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大对从事农产品加工、贩运等领域创业能人的扶持,对从事农产品加工、贩运的大户及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和个人,从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方面予以优惠,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吸收贫困劳力或"传帮带"作用,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加快脱贫进程。
                       

[隆回县统计局  肖升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