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开始建立到现在,它基本上是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的全面调查统计报表方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多种经济形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模式。由于市场与资源配置不断互动的结果,劳动经济领域新情况层出不穷,劳动统计在内容、范围、方法和报送时间上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劳动统计的回报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与其它专业相比矛盾明显尖锐。现有的劳动统计数据可用性越来越差,也越来越不受重视,似乎可有可无。现在基层单位劳动统计改革呼声高涨却久议难决,劳动统计在迷失中步履维艰。现有的劳动统计制度已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劳动统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统计报表提供给社会所需要的有用的指标不足。
现行劳动统计综合年报表主要由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及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二部分组成。基层单位填报的指标共计45个,其中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等指标20个,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指标17个,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标8个。综观现行报表的指标数量和内容,其提供的指标呈现“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对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明显不足。失业和就业问题近年来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党和政府迫切需要及时掌握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是现行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却无法满足不能较好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社会劳动就业和失业态势。如省政府布置的8件实事和市政府布置11件实事的考核涵盖指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指标。
2、调查范围的局限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现行劳动统计综合年报表的统计范围是本辖区内的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这已不能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人员总体全貌。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三资”、股份制、乡镇企业、私营与个体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其从业人员队伍也随之迅猛壮大,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统计的范围还保留原来计划经济时的口径,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从业人员实际情况。我县现有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12家、集体3家,股份制11家、私营20家,而这20家私营工业企业根据劳动报表的统计制度,就不属其统计范围,显然这样就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县有关劳动工资和从业人员方面的情况,不能较好地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有效的资料。
3、实行全面定期的统计报表制度呈现新困难
全面定期的统计报表制度是为了适应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它曾是我国统计调查的基础,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统计与其他统计专业一样,其所面临的统计环境和统计对象,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县从2003年9月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情况报表就很难收集,因为其会计帐均在会计核算中心,单位只设有一个报帐员,加之“统计”意识不强,很多单位都要统计局直接到财政局去取数,统计报表工作未能落实。我县在会计核算中心报帐的行政事业单位近200个,会计核算中心按部门,行业或主管条条分成若干个报帐窗口(组室),给统计局调查获取有关数据增添了不少困难。甚至部分单位设有两套帐,则财政拨款的全额部分和本单位其它收入方面,所支付的劳动报酬数据也很难全面搞准。现在劳动统计想继续依靠全面定期的统计报表来取得数据资料,难度非常大。新形势面对新情况工作处于较被动状态,表现出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原则;时效差,缺乏应用的灵活性;中间环节过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出现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难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4、综合定期报表上报的时间太早,影响数据质量
制度规定县统计部门定期综合上报到市局的时间是季后3号前,而我们规定基层上报到县统计局的时间是当月28号前。目前,劳动统计基层定期上报到县统计局的时间过早,对于基层单位少的综合部门,基本上能完成报表的收集、数据处理和上报工作;对于基层单位多的综合部门,要完成报表的收集、数据处理和上报工作,难度非常大。我县劳动统计季报直报单位174个,而174个单位涉及718个基层单位,假如有10%的单位由于特殊原因造成迟报报表,就直接影响上级部门的汇总。况且很多单位的工资是在每个月的月底发放,而我们要求基层上报到县统计局的时间是当月28号,统计员填报报表时,人为地推算一个月的工资填报,增加了数据质量的不准确性因素。
二、对现行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改革的建议
2004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尽管对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如从2005年开始在基层单位的劳动统计季报中增加了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等17项指标,但是,从上述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劳动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到了比较“危机”的时刻。因此,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根本性的改革。
1、调整充实基层报表调查内容,完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增加满足社会所需的实用性指标
目前,劳动统计除了应立足于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外,应当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统计服务职能需要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调整更新劳动统计基层报表的调查指标内容。针对劳动力就业、失业问题,可增加其统计调查监测指标内容。如增加下岗失业人数及反映单位从业人员的总体规模、构成、从业人员主要职业的工作时间和工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情况等方面的指标和分组、反映劳动岗位空缺等情况,以弥补劳动统计信息量的不足。取消过时的统计指标,如“单位从业人员月末人数”指标分“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已经没有必要。
2、改变现有的全面调查方法,努力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模式
应遵照基本指标以全面调查为主,部分重点指标以抽样调查为补充的原则。劳动统计基本指标的统计可以通过单位名录库来实现。拟试行在单位名录库里添加劳动统计的基本指标,如“从业人员数”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并定期整理和完善单位名录库的内容。对统计名录库进行经常维护,既能获得劳动统计的基本数据资料,又能保证今后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有一个高质量的抽样框。同时结合现行方法制度,依靠各专业统计渠道,在规模(限额)以上等报表中和规模(限额)以下抽样调查中增加从业人员和报酬两个指标(有的已设),剩下的机关事业单位等拟对其劳动统计的主要指标实行定期报表,其它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采取抽样调查进行全面推算,这样能较好地减轻基层报表单位的工作负担。
3、扩大劳动统计调查范围,实行定期报表与抽样调查并行制,报表由季报可改为半年报或年报,使劳动统计数据更能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
目前,我们对城镇从业人员的统计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情况,扩大劳动统计调查范围是劳动统计的当务之急,拟以各专业统计年报确定的单位基本情况名录库为劳动统计的调查范围。针对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从业经营情况,实行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并行制,对城镇单位实行半年报或年报,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及报酬情况可实行抽样调查,并结合单位(个体户)数进行推算。
4、提高劳动统计现代化技术运用水平,促进劳动统计基层基础工作
建议研制综合部门劳动统计数据处理的实用、快捷、方便的程序和基层单位使用的较为通用的劳动统计报表处理程序,象财会的通用软件一样,既可把原始数据录入后自动计算推算出统计指标的数值,又可建立单位的电子统计台帐。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统计报表,做到数据准确、而且有利于促进统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并能较好地利用重点单位和样本单位的汇总数据推算某一总体,并对一些不能按时上报的单位的报表进行推算补值。
从当前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推动劳动统计改革,还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统计队伍。各级统计部门要舍得投资,舍得花本钱,力争使现有劳动统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劳动统计改革才能取得成效,统计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现行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统计报表提供给社会所需要的有用的指标不足。
现行劳动统计综合年报表主要由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及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二部分组成。基层单位填报的指标共计45个,其中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等指标20个,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指标17个,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标8个。综观现行报表的指标数量和内容,其提供的指标呈现“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对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明显不足。失业和就业问题近年来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党和政府迫切需要及时掌握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是现行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却无法满足不能较好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社会劳动就业和失业态势。如省政府布置的8件实事和市政府布置11件实事的考核涵盖指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指标。
2、调查范围的局限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现行劳动统计综合年报表的统计范围是本辖区内的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这已不能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人员总体全貌。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三资”、股份制、乡镇企业、私营与个体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其从业人员队伍也随之迅猛壮大,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统计的范围还保留原来计划经济时的口径,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从业人员实际情况。我县现有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12家、集体3家,股份制11家、私营20家,而这20家私营工业企业根据劳动报表的统计制度,就不属其统计范围,显然这样就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县有关劳动工资和从业人员方面的情况,不能较好地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有效的资料。
3、实行全面定期的统计报表制度呈现新困难
全面定期的统计报表制度是为了适应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它曾是我国统计调查的基础,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统计与其他统计专业一样,其所面临的统计环境和统计对象,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县从2003年9月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情况报表就很难收集,因为其会计帐均在会计核算中心,单位只设有一个报帐员,加之“统计”意识不强,很多单位都要统计局直接到财政局去取数,统计报表工作未能落实。我县在会计核算中心报帐的行政事业单位近200个,会计核算中心按部门,行业或主管条条分成若干个报帐窗口(组室),给统计局调查获取有关数据增添了不少困难。甚至部分单位设有两套帐,则财政拨款的全额部分和本单位其它收入方面,所支付的劳动报酬数据也很难全面搞准。现在劳动统计想继续依靠全面定期的统计报表来取得数据资料,难度非常大。新形势面对新情况工作处于较被动状态,表现出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原则;时效差,缺乏应用的灵活性;中间环节过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出现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难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4、综合定期报表上报的时间太早,影响数据质量
制度规定县统计部门定期综合上报到市局的时间是季后3号前,而我们规定基层上报到县统计局的时间是当月28号前。目前,劳动统计基层定期上报到县统计局的时间过早,对于基层单位少的综合部门,基本上能完成报表的收集、数据处理和上报工作;对于基层单位多的综合部门,要完成报表的收集、数据处理和上报工作,难度非常大。我县劳动统计季报直报单位174个,而174个单位涉及718个基层单位,假如有10%的单位由于特殊原因造成迟报报表,就直接影响上级部门的汇总。况且很多单位的工资是在每个月的月底发放,而我们要求基层上报到县统计局的时间是当月28号,统计员填报报表时,人为地推算一个月的工资填报,增加了数据质量的不准确性因素。
二、对现行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改革的建议
2004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尽管对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如从2005年开始在基层单位的劳动统计季报中增加了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等17项指标,但是,从上述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劳动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到了比较“危机”的时刻。因此,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根本性的改革。
1、调整充实基层报表调查内容,完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增加满足社会所需的实用性指标
目前,劳动统计除了应立足于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外,应当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统计服务职能需要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调整更新劳动统计基层报表的调查指标内容。针对劳动力就业、失业问题,可增加其统计调查监测指标内容。如增加下岗失业人数及反映单位从业人员的总体规模、构成、从业人员主要职业的工作时间和工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情况等方面的指标和分组、反映劳动岗位空缺等情况,以弥补劳动统计信息量的不足。取消过时的统计指标,如“单位从业人员月末人数”指标分“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已经没有必要。
2、改变现有的全面调查方法,努力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模式
应遵照基本指标以全面调查为主,部分重点指标以抽样调查为补充的原则。劳动统计基本指标的统计可以通过单位名录库来实现。拟试行在单位名录库里添加劳动统计的基本指标,如“从业人员数”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并定期整理和完善单位名录库的内容。对统计名录库进行经常维护,既能获得劳动统计的基本数据资料,又能保证今后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有一个高质量的抽样框。同时结合现行方法制度,依靠各专业统计渠道,在规模(限额)以上等报表中和规模(限额)以下抽样调查中增加从业人员和报酬两个指标(有的已设),剩下的机关事业单位等拟对其劳动统计的主要指标实行定期报表,其它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采取抽样调查进行全面推算,这样能较好地减轻基层报表单位的工作负担。
3、扩大劳动统计调查范围,实行定期报表与抽样调查并行制,报表由季报可改为半年报或年报,使劳动统计数据更能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
目前,我们对城镇从业人员的统计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情况,扩大劳动统计调查范围是劳动统计的当务之急,拟以各专业统计年报确定的单位基本情况名录库为劳动统计的调查范围。针对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从业经营情况,实行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并行制,对城镇单位实行半年报或年报,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及报酬情况可实行抽样调查,并结合单位(个体户)数进行推算。
4、提高劳动统计现代化技术运用水平,促进劳动统计基层基础工作
建议研制综合部门劳动统计数据处理的实用、快捷、方便的程序和基层单位使用的较为通用的劳动统计报表处理程序,象财会的通用软件一样,既可把原始数据录入后自动计算推算出统计指标的数值,又可建立单位的电子统计台帐。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统计报表,做到数据准确、而且有利于促进统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并能较好地利用重点单位和样本单位的汇总数据推算某一总体,并对一些不能按时上报的单位的报表进行推算补值。
从当前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推动劳动统计改革,还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统计队伍。各级统计部门要舍得投资,舍得花本钱,力争使现有劳动统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劳动统计改革才能取得成效,统计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洞口县统计局 吴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