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情况:从业人员与报酬总额呈萎缩状态,但平均工资提高
2005年二季度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为28.47万人,比2004年二季度末减少1.81万人,在岗职工为26.81万人,比2004年二季度末减少1.95万人。分别下降5.98%和6.78%。
2005年上半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4.43亿元,比2004年上半年减少0.08亿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02亿元,比2004年上半年减少0.17亿元,分别下降0.55%、1.2% 。上半年月平均工资从业人员为845元、在岗职工为872元,分别增长5.76%、6.08% ,增加46元、50元。
人员与报酬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邵阳经济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长较快。二是市政府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进行了改制,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二、就业与保险情况:措施有力,资金问题突出
今年以来,邵阳市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但仍存在突出的资金问题。
主要措施
1、突出就业重点。
截止6月底,邵阳市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完成全年4.5万目标任务的63%,;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任务2.05万人,为全年3.3万任务的62%;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即"4050"人员再就业0.5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9万人,完成年度6万人目标任务的75%。
主要措施有:一是大力开发再就业岗位,实施再就业援助。今年来,市本级已安置社区巡逻、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1120个,全部安排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二是加大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力度,引导扶持再就业,通过落实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时,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扶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再就业。五月份开展了“情系民生,春暖邵阳”全省联动的大型招聘送岗活动,市本级劳动力市场当天即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8000个再就业岗位,即帮助了1567人实现再就业。与此同时,狠抓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了就业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了就业工作基层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职介行为,规范职介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努力推进劳务输出。
2、狠抓保障难点。
企业养老保险方面。一是加大征缴力度。至6月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528个,参保职工24万人,实际缴费人数18.4万人,实际征缴13390万元,完成省定全年基金征缴任务的53%,二是加大扩面力度。上半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扩面1.33万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的52%。
医疗保险方面。一是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了医疗保险。市政府出台了《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解决了困难企业职工及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得到省劳动保障厅的推介。二是全面完成医保扩面任务。至6月底,医疗保险全市参保人数为285329人,完成年末达到30万参保人数的95.1%,新增扩面8185人,完成全年1.3万扩面任务的63%。
失业保险方面。上半年,全市参保单位2592个,参保人数280841人,新增参保10764人,完成全年19400人扩面目标任务的55%。
将2005年确定为全市社会保险扩面年,已拟订《社会保险扩面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断调整参保缴费政策,及时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积极做好改制企业社保关系的接续等工作;层层落实推行目标管理,强化扩面、征缴责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宣传社保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职工参保,督促企业、职工按时交纳保险费。新宁、新邵等县社保险扩面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在抓扩面的同时,加大基金征缴和清欠力度,严格职工退休审批管理,坚持三堂会审和公开公示制度,对虚报冒领养老金现象予以严厉查处。
3、查处维权焦点。
坚持对用人单位进行年度定期监察,重点查处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不签合同,不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手续以及使用童工和拖欠工资行为。全市责令700家用工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5000份,帮助民工追回拖欠的工资420余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和信访处理机制。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起,本期已结案4起。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缺口大
邵阳市确保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就业再就业工作走上了正规。但由于邵阳市下岗职工人数居多,实现下岗职工出中心向失业保险并轨任务艰巨。经测算,全市目前回流在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仍有5.6万人,按人均补助1680元计算,需资金9000万元,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改革,如全部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邵阳市每年需6.8亿元,资产变现3.8亿,仍需3亿元资金。今年邵阳市再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万人、社保补贴、免费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劳动力市场建设及政府采购公益性岗位补贴,共需资金8000万元。
2、企业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缺口大
邵阳市现有参保企业1528家,参保职工241515人,企业离退休人数85401人,全市供养系数为1:2.8,养老金替代率为108.7%,省下达邵阳市今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额为31235万元,清欠3250万元,预计全年全市需支付养老金57916万元,尚有缺口23431万元,平均每月缺口1953万元。1-5月市本级应征养老金5972万元,实际征缴5785万元,征缴率达97%,实际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2930万元,缺口为7145万元。预计6-12月份市本级可征缴8100万元,发放18200万元,收支缺口10100万元,其中6月份预计可征缴1150万元,需发放2550万元,当月资金缺口1400万元。
几点建议:
一是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开展以人为本服务,加强培训,提高人力素质;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公共体系建设,带动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使城乡劳动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具备更高的就业能力。
二是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入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制度,促使劳动者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格局;发展多种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和带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就业增长。
三是以扩面征缴工作为重点,突破按时足额发放这一难点。以城镇私营、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扩面重点,采取多种征缴手段,努力实现应征尽征。同时继续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四是继续在全市推行再就业和两个确保工作目标管理,奖罚兑现。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事持续发展,启动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依法征缴,应收尽收;加快金保工程建设,通过金保工程立项,多方筹资,争取进入一期工程。
三、科技情况:总量扩大,质量不高
2005年上半年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39个,比上年增加3个,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20835万元,同比增长60%。新产品销售收入118627万元,出口收入739万美元,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12629万元,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存在主要问题:①科技投入少。从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看,占90%以上的企业1个,50%-90%的企业1个,占10%-50%的企业12个,其他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严重匮乏,所占比例不足10%。它们分别占总数的3%、3%、36%、58%;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看,经费投入占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比重10%以上的企业11家。1%-10%的企业19家,1%以下的企业9家,分别占总数的24%、58%、18%。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据统计,邵阳市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产业形成规模的条件,除二、三家中型国有企业外,多数企业的从业人员在一百到几百人之间,这些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存在的市场环境和制度条件的障碍,加强制度改革,充分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力和最有效的保障;
二是在已经建立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的制度创新,通过系统合成的办法减少法规数量,提高法规质量和政策的透明度。为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顺利发展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要素市场、规范中介服务、形成产业规模提供一整套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优质服务;
三是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需的人才培育和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出更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相关知识广博,有较强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应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步伐,为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制度保证。要科学而规范地确认人力资本的价值,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和企业精神,创造出“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政策环境,努力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发人才创造力的环境。
2、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对部分经济过热行业实施宏观调整的契机,在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和企业改制过程中,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提升统产业技术升级力度,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步伐;适时进行高新技术行业目录调整,对技术密集度低、效益水平差的行业要及时从高新技术行业目录中删除。对电子与信息业、新能源、高效节能业、有色金属金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在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好的待业要继续予以政策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要在认真研究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投入风险基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应邵阳市实际的、社会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制度,为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资金瓶颈制约的突出矛盾。
继续加大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并注重提高对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水平。对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内资企业,要加大对其财政、信贷、税收扶持政府的力度,支持和鼓励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
目前,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商投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只有4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在邵阳市建立高层次的科研开发机构,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
2005年二季度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为28.47万人,比2004年二季度末减少1.81万人,在岗职工为26.81万人,比2004年二季度末减少1.95万人。分别下降5.98%和6.78%。
2005年上半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4.43亿元,比2004年上半年减少0.08亿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02亿元,比2004年上半年减少0.17亿元,分别下降0.55%、1.2% 。上半年月平均工资从业人员为845元、在岗职工为872元,分别增长5.76%、6.08% ,增加46元、50元。
人员与报酬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邵阳经济复苏,二季度经济增长较快。二是市政府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进行了改制,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二、就业与保险情况:措施有力,资金问题突出
今年以来,邵阳市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但仍存在突出的资金问题。
主要措施
1、突出就业重点。
截止6月底,邵阳市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完成全年4.5万目标任务的63%,;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任务2.05万人,为全年3.3万任务的62%;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即"4050"人员再就业0.5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9万人,完成年度6万人目标任务的75%。
主要措施有:一是大力开发再就业岗位,实施再就业援助。今年来,市本级已安置社区巡逻、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1120个,全部安排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二是加大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力度,引导扶持再就业,通过落实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时,全面启动小额担保贷款,扶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再就业。五月份开展了“情系民生,春暖邵阳”全省联动的大型招聘送岗活动,市本级劳动力市场当天即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8000个再就业岗位,即帮助了1567人实现再就业。与此同时,狠抓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了就业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了就业工作基层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职介行为,规范职介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努力推进劳务输出。
2、狠抓保障难点。
企业养老保险方面。一是加大征缴力度。至6月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528个,参保职工24万人,实际缴费人数18.4万人,实际征缴13390万元,完成省定全年基金征缴任务的53%,二是加大扩面力度。上半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扩面1.33万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的52%。
医疗保险方面。一是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了医疗保险。市政府出台了《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解决了困难企业职工及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得到省劳动保障厅的推介。二是全面完成医保扩面任务。至6月底,医疗保险全市参保人数为285329人,完成年末达到30万参保人数的95.1%,新增扩面8185人,完成全年1.3万扩面任务的63%。
失业保险方面。上半年,全市参保单位2592个,参保人数280841人,新增参保10764人,完成全年19400人扩面目标任务的55%。
将2005年确定为全市社会保险扩面年,已拟订《社会保险扩面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断调整参保缴费政策,及时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积极做好改制企业社保关系的接续等工作;层层落实推行目标管理,强化扩面、征缴责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宣传社保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职工参保,督促企业、职工按时交纳保险费。新宁、新邵等县社保险扩面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在抓扩面的同时,加大基金征缴和清欠力度,严格职工退休审批管理,坚持三堂会审和公开公示制度,对虚报冒领养老金现象予以严厉查处。
3、查处维权焦点。
坚持对用人单位进行年度定期监察,重点查处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不签合同,不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手续以及使用童工和拖欠工资行为。全市责令700家用工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5000份,帮助民工追回拖欠的工资420余万元。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和信访处理机制。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起,本期已结案4起。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缺口大
邵阳市确保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就业再就业工作走上了正规。但由于邵阳市下岗职工人数居多,实现下岗职工出中心向失业保险并轨任务艰巨。经测算,全市目前回流在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仍有5.6万人,按人均补助1680元计算,需资金9000万元,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改革,如全部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邵阳市每年需6.8亿元,资产变现3.8亿,仍需3亿元资金。今年邵阳市再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万人、社保补贴、免费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劳动力市场建设及政府采购公益性岗位补贴,共需资金8000万元。
2、企业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缺口大
邵阳市现有参保企业1528家,参保职工241515人,企业离退休人数85401人,全市供养系数为1:2.8,养老金替代率为108.7%,省下达邵阳市今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额为31235万元,清欠3250万元,预计全年全市需支付养老金57916万元,尚有缺口23431万元,平均每月缺口1953万元。1-5月市本级应征养老金5972万元,实际征缴5785万元,征缴率达97%,实际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2930万元,缺口为7145万元。预计6-12月份市本级可征缴8100万元,发放18200万元,收支缺口10100万元,其中6月份预计可征缴1150万元,需发放2550万元,当月资金缺口1400万元。
几点建议:
一是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开展以人为本服务,加强培训,提高人力素质;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公共体系建设,带动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使城乡劳动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具备更高的就业能力。
二是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入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制度,促使劳动者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格局;发展多种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和带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就业增长。
三是以扩面征缴工作为重点,突破按时足额发放这一难点。以城镇私营、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扩面重点,采取多种征缴手段,努力实现应征尽征。同时继续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四是继续在全市推行再就业和两个确保工作目标管理,奖罚兑现。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事持续发展,启动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五保合一的征缴模式,依法征缴,应收尽收;加快金保工程建设,通过金保工程立项,多方筹资,争取进入一期工程。
三、科技情况:总量扩大,质量不高
2005年上半年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39个,比上年增加3个,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20835万元,同比增长60%。新产品销售收入118627万元,出口收入739万美元,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12629万元,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存在主要问题:①科技投入少。从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看,占90%以上的企业1个,50%-90%的企业1个,占10%-50%的企业12个,其他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严重匮乏,所占比例不足10%。它们分别占总数的3%、3%、36%、58%;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看,经费投入占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比重10%以上的企业11家。1%-10%的企业19家,1%以下的企业9家,分别占总数的24%、58%、18%。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据统计,邵阳市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产业形成规模的条件,除二、三家中型国有企业外,多数企业的从业人员在一百到几百人之间,这些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存在的市场环境和制度条件的障碍,加强制度改革,充分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力和最有效的保障;
二是在已经建立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的制度创新,通过系统合成的办法减少法规数量,提高法规质量和政策的透明度。为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顺利发展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要素市场、规范中介服务、形成产业规模提供一整套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优质服务;
三是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需的人才培育和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出更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相关知识广博,有较强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应加快人才市场的建设步伐,为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制度保证。要科学而规范地确认人力资本的价值,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和企业精神,创造出“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政策环境,努力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发人才创造力的环境。
2、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对部分经济过热行业实施宏观调整的契机,在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和企业改制过程中,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提升统产业技术升级力度,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步伐;适时进行高新技术行业目录调整,对技术密集度低、效益水平差的行业要及时从高新技术行业目录中删除。对电子与信息业、新能源、高效节能业、有色金属金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在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份额较小、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好的待业要继续予以政策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要在认真研究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投入风险基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应邵阳市实际的、社会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制度,为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资金瓶颈制约的突出矛盾。
继续加大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并注重提高对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水平。对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内资企业,要加大对其财政、信贷、税收扶持政府的力度,支持和鼓励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
目前,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商投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只有4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在邵阳市建立高层次的科研开发机构,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
[邵阳市统计局 范跃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