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同时,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说明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2004年,邵阳县委、县政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人本邵阳”、“工业邵阳”、“开放邵阳”的响亮口号,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把工业化进程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构筑和谐社会的原动力。邵阳县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占全县的比重超过70%,它的发展直接对全县的工业乃至全县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人才已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全面了解全县非公制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对全县非公有制控股企业、私人控股企业、私人合伙、私人独资、港澳台商控股企业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就人才和人力资源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非公有制企业在全县工业经济中比重有所提高。邵阳县现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24家,全部为小型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规模以下企业290家。主要行业类型为煤碳、锰矿、石膏采掘业和水泥、红砖等建材业、金属冶炼、钻头加工、玛钢件制造、输电管配件、汽车配件、医药化工、针织品等。2004年,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为6.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3.7%,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邵阳县大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为私人承包,但性质未变,在统计上视为公有制)。可以说,非公有制企业占据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壁江山”。
2、非公有制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近年来,邵阳县部分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以科技为原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山秀医药公司在湖南中医学院专家的指导下,组织专门攻关小组,拨出专项经费,加大科研力度,开发的紫冰油产品,于2005年5月通过国家GMP认证;湘中制革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销售员的市场调查功能,产品围绕市场转,针对原来粗加工产品滞销的实际,开发出国外市场上“青睐”的猪皮牛仔工作服,在日本及东南亚市场上十分畅销,实现“生产—开发—销售”的有效衔接;湘宝汽配公司2004年与广西玉林柴油机厂联姻,选派员工到玉林柴油机厂等大企业学习培训,成为玉林柴油机厂产品零部件配套生产厂家,使年产值猛增至3500万元;邵阳县水泵厂2004年改制拍卖后,新组建的民营企业——邵阳华力机械有限公司,以提高员工素质为载体,用感情留住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使原来在厂里工作的2名高级技术职称,5名中级技术职称的工人打消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同时,该厂从社会高薪招引技术人才,不断壮大企业实力。目前,该公司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9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21人;其中技师2人,高级工26人。由于企业老板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该企业很快就恢复了生产,并在半年内研制出煤机生产设备等一系列新产品;邵阳县雪峰冷饮有限公司主动与科研机构挂钩,增加产品含金量和附加值。2005年4月,该企业开发的冰淇淋系列获得了邵阳市科技进步奖。
二、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受到人才和人力结构的制约
1、人才和人力结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人才和人力结构。邵阳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004年共有从业人员11691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99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092人。从业人员中男性 8935人,女性2756人,男女比例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男性从业人员2681人,女性从业人员1918人。男性占58.3%,女性占41.7%。规模以下企业中,男性从业人员6254人。女性从业人员838人,男性占88.1%,女性占11.9%。
邵阳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人才和人力资源现状堪忧,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程度普遍较低。每100名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0.34人,尤其是女性仅0.04人;大专学历的只有2.1人,女性仅0.2人。二是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每100名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0.119人,尤其是女性仅0.008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3人,女性仅0.2人。每100名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师只有0.16人,女性仅0.005人;技师只有0.35人,女性仅0.001人。
2、人才及人才结构因素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影响:
一是邵阳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调查资料显示,全县290家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中,砖瓦厂60家,从业人员1264人,全部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锰矿和煤矿开采企业137家,从业人员415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0人,占0.48%。这些企业中,大部分从业人员半工半农,凭力气吃饭,只要有钱赚,就在哪里做,流动性大。而经过培训的人员不仅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而且工资待遇也高。2005年7月,邵阳县家家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开向社会招聘300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业务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是符合条件的很少,一则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东南飞”;二则是驻守在本乡本土的,缺少培训机会,无技术本能。
二是由于全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是利用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劳动生产率较低,2004年,全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8194元∕年.人,劳动报酬在500元∽1500元,远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三是邵阳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起点较低,科技活动少,投入经费不足。邵阳县非公有制企业工业整体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停留在粗加工或一级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不高,至今为止,没有1家企业产品跻入省、市名牌产品行列。几家非公有制企业产品出口都是走委托代理渠道,无直接打入国际市场的资格。但是,不少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成长越来越快,山秀医药公司、家家红食品有限公司、富晟鞋业公司、湘中制革公司、双雄矿业、美莎发制品公司、湘宝汽配公司、昆鹏纸业公司、三泰金刚石厂以及晶磊大理石公司、翔龙五金厂、雪峰冷饮公司、兴隆大米厂等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看好,目前,缺的是资金,缺的是人才,缺的是品牌。2004年,邵阳县34家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仅18家,参加科技活动的10人,其中R&D人员10人,企业筹集的科技活动专项经费总额为24.9万元,项目经费为23.4万元.科技投入少得可怜。
三、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人才和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工业,工业发展的潜力在民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规模越来越大。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发非公有制企业人力资源,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人事和经济工作的一项崭新课题,也是我们建设“工业邵阳”、“人本邵阳”、“开放邵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现代化的人才观要求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的狭隘的人才观,要求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以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是要构建和健全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民营企业局和劳动、人事部门应将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人力资源纳入管理范畴,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特别对原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且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当好“娘家”,为其建立人事专门档案,定期考试和晋级,用感情留住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激发其活力,充分调动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积极推进和实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战略,努力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员工队伍。政府应制订有关人才优惠政策,促动企业积极拓展人才“进口”渠道,大力向高等院校中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向外地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工;鉴于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镇、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趋势,为强化对工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政府应规定凡新进公务员队伍的大中专毕业生,须到非公有制企业挂职锻炼1—3年,做出一定贡献,干出一定成绩,经业主认可方可为评为称职,通过多管齐下的办法,尽快扭转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四是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科技投入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在基础性项目开发和环保、节能等方面加大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凡是取得一定成果的非公有制企业,政府应从科技经费中拨出专款给予奖励。银行、金融部门对有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科研项目,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多途径筹措科研资金,为企业科技人员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保障。
五是加大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可借鉴陕西省培训农民工的经验和做法,劳动部门应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县在岗或下岗人员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向企业输送合格就业人员,使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从体力型早日向智能型转变。
[邵阳市统计局 刘 扬 赵景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