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商品市场需要倍加呵护

来源: 时间: 2005-11-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1768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118万,全年GDP达91.0亿元。多年来,邵东人发扬“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务实开拓、敢为人先”的邵东精神,大力实施“兴商建县”、“民营主体”、“兴工强县”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唯一的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改革试点县。从而,吸引着全国各地“淘金者”来此圆发财梦,吸引着不少的大中型企业来开辟销售窗口。别处买不到的,这里可任你选择;别处卖不出的,这里可以大量批发。有的称这里是内地的“香港”,也有人称这里是湖南的“温州”,而适当的说法,这里是一条商海腾飞的巨龙。2004年,邵东县市场销售额实现98亿元,2005上半年已达54亿元,销售额今年快速增长。

    一、邵东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邵东个体私营经济从地下隐蔽活动到政府支持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改革开放前,工商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称为上街“抢篮子”、“扯担子”,一些做小生意人成天东躲西藏,生怕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应广大群众要求,在全国率先恢复集贸市场。恢复毛家栗山小五金市场,仅几个月就发展到900多个货摊,形成了上万人参与交易的生机勃勃的小五金批发市场。1981年,全县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660户。素称“鼎锅之乡”的流泽乡,在禁止个体贩运时,锅厂全部关闭。个体贩运放开后,一下子就办起了十多家锅厂,年产鼎锅10多万口,产值达50多万元。县城两市镇腰鼓坪集贸市场,先后涌现出40多个专营小商品的地摊,生意红火。1983年入场经营商贩达450多人,上市商品品种增加到1200多种,年成交额达1061万元,形成了邵东的第一代工业品市场。1984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9056户、20482人,农民进城经商、办厂的有458户、458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潮迅速冲击着腰鼓坪;廉桥的眼镜、药材、木材;火车站的包袋;洪桥的木材等专业市场也应运而生。为解决腰鼓坪的燃眉之急,邵东县通过考察论证,做出了搬迁县体育场,投资100万元,建成一个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拥有摊位1850个的第二代工业品市场。上市商品增加到2300多种,从业人员2500多人,吸引了十多个省的客商,市场越来越兴旺。1986年成交额8600万元,为国家提供税收120万元。1986年11月,邵东县制订了推动商品经济的“五扶植”、“十允许”、“五放宽”的措施,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集贸市场发展到43个,上市商品品种增加到2800多种,集市成交额逐年增加。36个综合市场遍布城乡,形成了小五金、小百货、眼镜、人造革制品、药材、木材等7个专业市场。从1981年至1990年十年间,全县投资520万元,新建扩建市场30多处,市场设施逐步完善、更新。农民贩运经商户发展到32874户,45995人,从事贩运活动的18482户,20352人。当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32亿元,比1977年增加32倍。

    1990年开始,先后将原钢木家具厂、临近市场的东风路两旁人行道、县花鼓剧团的剧场和镇招待所的停车坪等,改建增加了临时摊位1980多个,仍然满足不了个体经营户的需要,1992年7月,对两市镇工业品市场第二次搬迁,集资3200多万元,一期工程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大手笔、高标准的建设一个配套服务设施齐备的新型市场。于翌年6月28日竣工开业,邵东工业品市场一期工程竣工开业后,生意十分兴隆。从业人员达5300户,1万余人。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外省外县客商410户,1994年成交额达到6.58亿元,比1992年增长132.5%,市场个体税收1200万元,比1992年翻了一番多。二期工程的35000平方米,于1996年12月全部竣工投用。至此,邵东工业品市场总投资7500万元,经营门面436间,摊位1万个,配套服务设施齐备。目前已拥有经营户7000多户,2万余人,经营着十多个大类,上万个花色品种的商品,日上市客流量近4万人之多。开业十年来,商贾云集,货流如潮。2004年,市场成交额突破44亿元,上交国家税费3000万元,占当年全县个体工商税的40.7%。

    10年来,邵东县以工业品市场为依托,规划了9.5平方公里的新城开发蓝图。出现了工业围绕市场上,农业围绕市场定,三产围绕市场兴,交通围绕市场转,城镇围绕市场建的飞跃发展格局。围绕邵东工业品市场周围陆续兴建了各类专业类批发市场,如邵东五金市场、邵东家电城、邵东洗涤化妆品批发城、湘中毛线批发城、新华书店等20余个“卫星市场”,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商贸城,国有、民营资金共建市场,投资总额达15亿元,市场占地总面积1800亩,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经营门面1.5万余间,摊位2万余个。

    邵东发展了,邵东人富了,在全国都有名气,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勤劳勇敢的118万“敢为人先”的邵东人民,但与地处浙江中部闻名海内外的后起之秀——义乌市相比,还存在一些距离。

    浙江省义乌市,二十年前是一个贫困县,只有一个不起眼的马路市场,而如今却成了闻名海内外的小商品集散地,且正朝着构建全球最大超市的目标迈进。该市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8.83万人,外地经商暂住60万人,流动人口约20万人,总人口达150万,城区面积由10年前的3.5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45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9.5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05亿元,实现自营进出口9.88亿美元。而邵东县,2004年未户籍人口118万,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亿元, 财政总收入3.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980万美元,从以上两县市几个主要指标对比,不难看出,邵东的发展速度已落后于义乌市。而义乌、邵东都是靠市场建设发展的,且邵东的发展起步比义乌早得多,十年前的义乌市场建设之初,义乌仅有一条能容纳700多个摊位的马路市场,而现在一跃发展成为经营面积150万平方米、商位4.1万个、经营人员16万人、汇集34个行业1502个类别32万种商品的小商品集散地。仅2004年市场成交额就达到300多亿元。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商人在义乌设立了商务机构,常驻外商5000余人,小商品已辐射到了188个国家和地区。近年,义乌商贸业又开始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市场建设逐步朝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发展空间上看,义乌市场不仅是义乌人的市场,而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市场。从经营业态上看,义乌市场已不是传统交易方式的农村集贸市场,而是集产品展示、代理批发、厂家直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新兴流通业态,是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展示中心。同时,贸工联动,以贸易带动工业发展,也是义乌的又一大特点和优势。伴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义乌人已坚持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化发展之路,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势产业集聚生产为基础,通过不断整合工业园区,努力建设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全面加快了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建设。市场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这就迫使我们邵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快市场建设步伐,抢占至高点,全面提速邵东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做大做强邵东市场的对策建议

    市场是邵东的经济特色,邵东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就是邵东市场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市场建设推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在新形势下,以典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邵东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仍然离不开商贸流通市场的强劲拉动,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市场的传统优势,要以建设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与物流中心的定位,加快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市场的升级换代,构筑新的流通优势,促进市场繁荣兴旺,以商建县、工商并举、兴工强县,促进全县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一)加快市场改造步伐,提升市场档次品位。

    一是整合市场资源,组建市场集团。充分发挥邵东小商品市场综合形象完整化,母体市场的哺育化,专业市场互补化的作用,将邵东群体市场的潜力充分体现出来。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发挥工业品市场的龙头作用,对全县的各大综合市场、专业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邵东股份集团公司,打造邵东市场“航母”。同时,加大对外拓展资本的力度方式,筹措社会资本,积极争取上市,努力提高邵东商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加快市场硬件设施改造步伐。按照建设专业化、大商场的市场形式,因地制宜,对市场内摊位进行改造。将摊位改造成门店式、商场式或超市式,让大户可以租赁承包多个门面,成为商场,使中小户进门店。让整个市场人气旺盛,商品陈列一目了然,让进场客商挑选商品更自由,交易更方便,为客户提供迅速快捷的交易。对市场内治安、消防、卫生、餐饮、停车、金融等设施进行加强和改造。建立纳税纳费大厅和公开办事大厅,实现电脑收费,规范市场收费行为。

    三是加快仓储建设步伐。现在市场经营户绝大多数采取租厂房、民房等做仓库,这些租房子做仓库的方式存在房租费用高,安全性能差,运输不方便等诸多弊端。市场经营户渴望有一个方便、安全的仓储地。邵东县应把建设新型现代化仓储中心提上议事日程,方便经营户货物进出,增强商品储存流通能力,实现零距离物流配送。

    (二)改进经营方式,实现市场升级换代。

    一是大力推行各种现代交易方式。积极拓展电子商务等新业务,开通电子订货系统。充分利用网上交易、电视直销、下单交割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市场交易。鼓励经营户在互联网上设立主页,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发布、传递信息,扩大市场交易、合同交易、票据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对大宗五金产品,试行网上拍卖交易机制。利用电子屏,发布市场商品种类、价格、交易情况等,实现即时信息的可视化,加速供求成交。

    二是稳定发展总代理和总经销。随着邵东商品市场的壮大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企业也纷纷到邵东“抢滩”,企业以总代理、总经销的形式在市场设立“窗口”。要努力探索产业化办展的路子。邵东除全力以赴办好一年一度的湖南省民营企业名优产品展销会外,还应想方设法举办一些具有明显市场特色的展会。通过展会,既提高了邵东及邵东市场的知名度,更主要的是吸引了众多的名牌企业参展,吸引更多的商品在会展中“亮相”,这有利于邵东市场的经营户与参展企业洽谈,争取这些企业及产品把“根”留下来,出现更多的总代理、总经销。

    三是“借船下海”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市场是大家的市场,商品是没有国界的。邵东市场的商品,不但国内消费者需要它们,世界人民也需要它们。但众多经营户基本没有自营出口权,也无法掌握深奥而繁复的外贸出口知识,这阻碍着小商品走向世界的步伐。近年来,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等国家以及台湾、港、澳的客商以“中介”的身份大量采购小商品发往各地。“中介”商们的行动虽属“转手贸易”,却因此成为邵东市场商品成交额增长的一个“亮点”。

    (三)大办工业,强化产业对市场的支撑作用。

    市场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市场的支撑,离开产业支撑的市场是一个空市场,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市场。邵东的商贸流通市场要成为全国大西南地区商贸流通和物资中心,必须要大办工业,强化工业在市场的支撑力,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依托商场兴工业,发展工业旺市场”的工商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制订发展工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工业的发展。二是大办工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县域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成片发展。巩固和壮大现有工业镇,发展新的工业小区,敢于构筑“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聚”的发展模式;三是做大做强优质企业,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加大技改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积极鼓励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战略,鼓励企业依据市场建立采购、全方位服务网络,扩大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本地区产品对市场的支撑力;四是组建企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发展股份制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组建股权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的股份制集团,做大做强企业规模;五是打造品牌,提高产品档次与质量。坚持质量立县,发展名牌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先进适应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和工艺,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附加度值高的“三高”产品,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做大名牌产品。要引导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利用品牌优势,进行组合兼并,扩大名牌产品规模和能力,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比重,从整体上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形成一批国内的单打冠军。

 

[邵阳市统计局 姚贵平 周志敏 赵小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