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邵阳县2004年“两税”经济的评价与分析

来源: 时间: 2005-12-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一、2004年邵阳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特点

     2000年以来,邵阳县经济驶入“快车道”,2003年跻入全国经济发展“百快县”行列。2004年,邵阳县GDP为25.6128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二产业完成4.8569亿元,同比增长18.2%;第三产业完成10.6976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工业增加值为3.6964亿元,同比增长20.6%;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7562亿元,,同比增长22.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751亿元,同比增长14.7%。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总量较小。邵阳县2004年末总人口97.16万人,在全市排名第3;GDP在全市排名第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5.1899亿元,在全市排名第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751亿元,在全市排名第6;财政总收入1.5854亿元,在全市排名第3。二、税源性经济结构比例不高。邵阳县第二产业只占全县GDP的18.9%,第三产业只占全县GDP的41.76%。

    二、2004年邵阳县国税完成情况

    1、2004年累计完成工商税收3567万元,占年度计划3130万元的114.25%,超收446万元,同比增收511.3万元,增长了16.73%,其中“两税”累计完成2674万元,为年计划106.53%,同比增收327.3万元,增长了13.95%;企业所得税累计完成325万元,为年计划的180.56%,同比增收65万元,增长了24.75%,个人利息所得税累计完成568万元,为年计划的129.07%,同比增收125万元,增长了28.22%。

    2、邵阳县国税局现有6个征收管理基本单位。分别是税源管理一科、九公桥税务所、下花桥税务所、五丰铺税务所、白仓税务所、黄亭市税务所。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县城个体工商户和所有一般纳税人的税收征管。其余5个农村税所负责全县23个乡镇场的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管,并且年税收均在100万元以上。2004年6个基层税所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7.13%、96.34%、96.76%、98.16%、117.9%、116.38%。

    三、增、减收因素分析

    1、增收因素分析

    ①重点税源企业有所增长,但增量不大。邵阳县“两税”年上500万元的企业一家:邵阳县烟草公司。2004年入库企业所得税325万元,增值税217万元,较2003年同比增收92万元,增长20.44%。上2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为零。100万元至200万元的企业2户,分别是邵阳县电力局、邵阳市九公桥煤矿,2004年分别入库增值税206万元、181万元,同比增收74万元、56万元,分别增长56.06%、44.8%。50万元至100万元的企业7户,2004年入库增值税356.8万元,2003年入库增值税291.2万元,同比增收65.6万元。

    ②其它小规模纳税企业136户,2004年入库增值税856.7万元,2003年入库增值税412.6万元,同比增收453.1万元,109.82%。

    ③邵阳县国税局所辖税源虽然没有大企业,也没有支柱产业,但是从现有的146户规模企业入库税收的数据统计分析,每一层次的税收增量不均衡。税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才只有10户,占规模企业总数的6.8%。税收增量占总增量700.2万元的41.07%。其它企业占58.93%,10户重点企业的税收的总量为1294.8万元,税收贡献率为36.30%,其它企业税收总量为865.7万元,税收贡献率为24.27%。因此,税收增量主要体现在烟草、煤炭、造纸、电力四个行业。

    ④企业所得税增收在烟草遭受水灾实施困难减免70万元的基础上增收65万元,其主要原因为烟草独家经营,行业利润达20%,超出了社会平均利润率10.3点。

    ⑤个人利息所得税增收125万元,其主要来源是:2003年底为了协调地方政府对收入工作的总要求和规模,将2003年底12月份的税收由代扣代缴单位申请追缴入库所致,实际增长在8%左右。

    2、减收因素分析

    ①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个体税收的影响

    邵阳县属于丘陵山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系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除现有较大规模的146家小型企业外,其余3200余户均为个体工商业户,主要分布在8个中心镇和16个农村乡(场),域内无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县“两税”年税收在1300万元左右,自从国家为了保障低收入生活水平和销售农业产品收入调高起征点等税收优惠政策和落实,起征点以上户现为768户,年税收千万余元。2004年入库个体税收1140.2万元,2003年入库个体税收1253万元,2005年至今才入库833.4万元,预测2005年入库个体税收933万元,较2003年同比减收302万元,较2004年同比减收207万元,减幅18—20%。

    ②龙华水泥有限公司“利用三废”原材料进行生产,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2003年入库税款70余万元,2004年享受退税优惠60万元,即直接减收60万元。

    ③部分企业因产品市场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关停并减不时出现,影响税收达60余万元。如邵阳湘宝汽配公司2002年被评为邵阳市民营企业纳税大户,生产的汽车钢圈、华力机械公司生产的动力水泵都是为柳汽、柳发、玉柴等重型汽车生产厂家提供零部件,由于新的道路安全法的实施对车辆限载,汽车销售市场骤然疲软,2004年邵阳湘宝汽配就减少税收28.6万元。

    四、税收收入结构

    1、个体“两税”入为1140.2万元,占税收收入规模的31.97%。

    2、企业“两税”入库1534万元,占税收收入规模的43.01%。

    3、企业所得税入库325万元,占税收收入规模的9.11%。

    4、个人利息所得税入库568万元,占税收收入规模的15.92%。

    5、国有企业入库两税941万元,占总收入规模的26.38%。

    6、集体企业入库两税100万元,占总收入规模的2.80%。

    7、股份制企业入库两税150万元,占总收入规模的4.20%。

    8、私营企业入库两税483万元,占总收入规模的13.54%。

    五、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

    以上宏观税负结构表显示,邵阳县2000年至2004年税收的发展趋势是宏观税负低,且呈波浪形上升。除2001年税收收入在5年间最低外,2002年至2004年整体税收随着GDP的增长逐年递增。

    1、税收负担率低。2004年,湖南国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97%,比2003年提高了0.62个百分点; 2004年邵阳县GDP总额为256128万元,国税收入总量为3567万元,税收负担率为1.39%,宏观税负在全省123个县、市、区中位居后40名。

    2、税收的增长稍快于经济增长。2004年邵阳县国税收入增长率为16.73%,GDP的增长率为16.16%,税收弹性系数为1.05,扣除第一产业与GDP比较弹性系数为1.11,税收的增长稍快于经济的增长。

    3、规模工业增值税增长慢于增加值的增速。2004年,邵阳县规模以上工业入库税收1105万元, 2003年入库税收875万元,规模工业增值税增长26.28%;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87%;增值税的增长慢于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4、企业利润亏多盈少,所得税税源仅1家。从规模工业的经济效益指数来看,2004年邵阳县共39家规模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11%,而全市为2.55%,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亏损面同比增加40%。盈利仅只邵阳县烟草公司1家企业,2004年征收企业所得税325万元。

    5、全部工业企业税收增长快于增加值增速。据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邵阳县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增长率为20.6%,而工业企业的税收增长率为27.49%,全部工业企业税收弹性系数为1.33。说明邵阳县局对工业企业的征管基础工作扎实,“压欠控新”的制度落实,企业实现的税收100%的征收入库,真正做到了实现了税收应收尽收。其次说明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税收以1.33比例增幅。

    6、商业增值税与商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2004年,邵阳县商业增值税为1000万元,同比增长为-3.29%,商业增加值为47995万元,增长率为21.04%,税收弹性系数为-0.156%。税负为2.08。由此说明商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基本超过商业行业的平均税负,即我县对商业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基本到位,也就是说存在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起征点的提高,造成了税收出现减幅的局面。

    六、对税收与经济相关性现实问题的评价

    1、个体税收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邵阳县两税征管环节中的一块“芝麻田”,份量不是最重,但其作用不小。

    2、增值税仍是邵阳县的主体骨干税源,也是邵阳县国税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税源没有上300万元的企业。相比之下,总量小而且松散。因此,此块税源地也是点多面宽、税基小的“积沙成塔式”税源。

    3、税收负担平均超过了正常经济指标增长率,往后年间的拓展面不是很大,因此,税收征管工作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与未来的发展难以相得益彰。

    4、私营企业税收的增速快于国有和集体经济。这也是符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民营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其它经济成份的重要地位。

    5、煤炭行业税收经过几次清查和重点稽查,从正常的渠道来提高税负已不是上策,应从日常征管、发展管理和资源评估等方面堵住“跑、冒、滴、漏”现象,以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和社会税负公平。

    6、邵阳县目前仍然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没有拳头产品,市场领域狭窄,商业经营模式不够活,规模型的连锁超市不多,利润不高,属典型的农业型为主的县域经济。

    七、对策与建议

    培育市场经济,拓展行业经济,发展工业,带动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工业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培植财源,涵养税源,增加发展后劲,永远是财政经济的着力点。

    二、加强税收征管,公平税负,推行诚信纳税,构建和谐征纳环境是税务部门长远的根本任务。

    三、加强依法治税力度,重点控管煤碳等资源性企业、高能耗企业原材料采购、销售、申报抵扣、账务处理等各个征管环节,强化税源管理。

    四、加大对明亏暗盈企业的查处力度,建立与工商、经济发展部门、地税、财政、统计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联系制度,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协税、护税网络,防止瞒报、虚报、拒报行为,实现税收征管最大效益化。

[邵阳县统计局   刘扬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