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邵阳市强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规模工业高速增长并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月份工业生产实现了开门红,高开高走,创出近年的新高,增速达39.7%,全年工业生产一直保持高速运行,每月的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12月份,全市当月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82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31.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8.75亿元,同比增长25.6%。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20.6%)的5个百分点。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年初确立的规模工业增长25%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推进工业化进程,规模工业不断做大做强,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开始加速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7.3亿元,比2000年(56.2亿元)增长了1.8倍,继2004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又实现了新的飞跃,突破150亿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规模工业运行提速。2005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7.3亿元,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和25.6%。工业生产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0.6%),高于长(20.3%)、株(15.9%)、潭(19%)等发达市州,在全省14个市州排名一直处于前列,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
非国有工业增速加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邵阳民营经济呈现出更加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非国有经济已成为邵阳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7.3亿元,增长34.8%,国有(含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完成49.8亿元,完成增加值12.7亿元增长达11.2%,非国有企业增速比国有(含控股)企业快23.6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要重点抓好的以装备工业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制酒、乳制品、食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化纤和高档棉纺织品为主的纺织工业,以中西制药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医药化学工业,以绝缘纸板和特种专用纸为主的造纸工业,以水泥、石膏、玻璃、竹木制品为主的建材工业,以水电、煤炭、焦炭、风能为主的能源工业七大优势产业发展较快,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7亿元,增长25.8 %,占全市比重为76.1%,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5.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制造业、能源工业、食品制造业三大行业的比重超过10%,分别达到17.9%、17.4%、15.0%。
邵阳市七大工业行业总产值及构成
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6家,比2004年增加3家。总产值最大的亚华南山公司达8.9亿元,增长最快的是邵阳神风动力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增长101.7%。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连续高速增长后今年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增速达41.9%。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3家,比2004年增加1家。16家过亿元企业产值总计达45.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29.1%。
县域工业强势增长。12个县市区工业增长速度除城步外,11个县市区均在30%以上,增速超过30%有7个县市区,分别是隆回县(35.1%)、新邵县(33.8%)、大祥区(33.7%)、双清区(33.5%)、新宁县(33.0%)、洞口县(33.0%)。县域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7.9亿元,同比增长41.2%,完成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同比增长30.7%。而市区(包括市直、三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同比增长16.1%。
产销基本平衡。全市规模工业共完成销售产值156.1亿元,同比增长30.8%,产销率达99.3%,产销基本平衡。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一是2005年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3.1,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3.34亿元,增加0.37亿元,增长23.2%,实现利税总额达9.53亿元,增长27.0%。三是亏损面缩小。2005年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有72个企业亏损,亏损面为13.1%,同比减少4.8个百分点。
[邵阳市统计局 赵景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