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邵阳建筑业随着全市经济健康稳步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类型多样、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支柱产业,施工规模扩大,效益和盈利能力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邵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基本特点
(一)建筑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市建筑企业队伍现已形成以智力密集型的总承包企业(集团)为龙头,以高资质的技术密集型的独立承包施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外向开拓型的建筑队伍。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具有资质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5个,就业人员75295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3个,就业人员28301人,分别占24.2%和37.6%;集体企业30个,就业人员18291人,分别占23.1%和29.0%。随着“国退民进”和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的建筑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竞相发展。至2005年末,全市有股份有限公司16个,就业人员10771人;分别占16.8%和14.3%;有限责任公司23个,就业人员14539人,分别占24.2%和19.3%,私营企业8个,就业人员6612人;分别占8.4%和8.8%,其他企业4个,就业人员 3677人,分别占4.2%和4.9%。
(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邵阳建筑业企业在稳定发展传统行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施工领域,装饰装修、外省建筑安装等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设备安装业、装饰装修业等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的建筑产业大军,施工技术正向高、精、尖、深、远的方向发展,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骨干力量。建筑业市场空间已拓展到15个省(市)。2005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96亿元,增长34.9%,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6.9%;建筑安装业占2.9%;建筑装饰业占0.2%。其中:完成装饰装修产值1.46亿元,完成在省外完成产值9.53亿元,分别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的2.4%和15.6%。这表明,邵阳市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外开拓能力。
(三)建筑产品为经济发展增加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邵阳市建筑业建成各类工业、交通运输、农林水利、文教卫生、科技等建设项目,保证了建设的需要。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对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增加了大量的生产能力和工程效益,给国民经济增添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此外还建成了大量的学校、医院、商店、科研文化设施,为人们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购物娱乐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建筑业为全社会建造了大量居民住宅,有效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2005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11.09万平方米,增长32.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8.2万平方米,增长16.4%,%竣工价值45.02亿元,增长16.4%。
(四)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建筑业引进新技术对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了有效的更新改造,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得到了加强,不少先进的施工机械广泛用于重大工程,使工程质量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2005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21亿元,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拥有机械设备总台数25224台,总功率41.61万千瓦,技术装备率8039元/人,动力装备率5.5千瓦/人。建筑企业现代化水平及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建筑业不但能承揽大中型建设项目,也能承揽复杂的大型工业和民用工程,施工效率明显提高。2005年劳动生产率为82292元/人。
(五)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效益和盈利能力提高。
2005年末,全市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 36.24亿元,负债合计为15.7亿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0.5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2.73 %。实现利润总额 1.69亿元,增长73.2%,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9.4%,建筑安装业占10.5%,建筑装饰业占0.1%。
(六)非国有建筑业发展迅速
为适应市场变化,建筑业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新的经营组织和所有制形式不断成长壮大,已形成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行业队伍,成为建筑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全市非国有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0.2亿元,增长21.2%,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业应收工程款仍然较大
截止2005年底,建筑业企业应收工程款的增长势头虽然得到了遏制,但仍高达8.57亿元,增长2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收工程款4.09亿元,占47.7%,比上年增加8.3个百分点。竣工应收工程款5.91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部建筑业企业应收款的69%。因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三角债”问题依然严峻。拖欠工程款问题依然是建设领域的“第一顽症”,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相关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
近几年来,建筑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处40%以上。企业负债率较高的原因,一是建筑业企业历史上自有资金就很少;二是在过去10多年中,企业的经营规模大规模扩张,有的甚至扩大了几十倍、上百倍,但企业的自有资本积累却得不到相应的扩张,企业只能大量举债。而大量的资金成本支出,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积累。
三、对策建议
为促进邵阳市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要继续加大清理工作的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意见的通知》,加强对还款计划制定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准确地掌握清欠工作的进展情况;要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清欠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规范建筑业用工合同和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市场,以法律手段来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建立预防拖欠的长效机制,严格在建和新建项目的审批程序,规范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
(二)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重视建筑技术方面的开发和引进,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将现有科研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保持建筑业企业在成本上的优势;其次,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稳定的建筑业专业队伍;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建筑业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劳动效率;四是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加快组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迅速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群,构筑起分工明确、配套协作、整体优势明显的队伍结构。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度承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三)规范和完善建筑业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改革政府对建筑业市场的管理方式,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保持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发展。引导企业走出家门、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去承包工程,输出劳务。集中优势力量,巩固提高重点建筑市场,积极发展其它传统建筑市场,大力开拓西部建筑市场。
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工人的人才队伍。创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加速形成建筑业高层次人才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速推进社会保险和担保制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具备抵御风险能力的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企业,但是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抵御风险,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设与WTO规则相衔接的各项建筑业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是政府应当为企业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邵阳市统计局 苏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