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湖南省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江石村的邓如海家的电话铃响了,喂:“邓师傅吗?我这里还有些工夫没做完,麻烦你再辛苦几天,工钱好商量。”打电话的是邵怀高速公路隆回段一施工工地的包工头刘老板,前几天,邓如海在他工地做小工,包吃不包住,每天30元。“哎!不好意思,这几天家里放不开。”邓如海委婉地拒绝了刘老板的邀请。其实他早已名花有主,本村的邓松青修房子,早几天就约好了。有人请上门,这要是在前几年,还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可今天的邓如海却起了俏。隆回县城新华书店前是自发的劳务市场,从早晨7点开始,周边乡镇的民工就三五一堆地聚在一起,焦急盼雇主光临,运气好的,每天能弄上30元左右就不错了(县城工地做工是不管吃住的),运气不好的,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过8点半,就很难看到等活干的民工。在县城搞建筑的包工头张老板感叹:变化真大,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以前来他工地找工的一拨接一拨,有的还软缠硬磨讲好话,现在到处找不到人,到农村拉人还要看信用,凭关系。
邓如海算了一笔帐,高速公路工地虽管饭,但不管酒,菜也不太好,不包住,每天还要花3块钱坐车,在本村做事,虽然工钱也只有30元,但老板一般都有好酒、好菜相待,还有一包两块钱左右的香烟,不用花车费,细算起来,在本村帮人做工合算多了。
早几年听说沿海城市出现民工荒,难道劳务输出大县的县城也闹民工荒,带着疑问,笔者进行了调查走访,通过调查发现,缘于农村劳务市场风生水起,日益活跃,农民工结构性短缺初露端倪。
一、 农村劳务市场需求量日增
(一)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催生农村劳务市场。在农村呆过或熟悉农村的人都知道,以前,农户修房子或农忙季节缺劳动力,一般都是帮工搔痒,今年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只管酒饭,不需要开工钱,只有请木匠、泥水匠、石匠等有手艺的工匠才要开工钱。后来,由于外出打工和进城经商办企业人数的增多,动摇了换工的基础——你来我往,等量交换,由于在家不在家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今天我帮了你,明天不知你有没有时间帮我,吃了一次亏后,就不会吃二次亏,有些村落甚至一看到有修房子的,都争先恐后地往外钻。另一方面,外出人口袋里的钱多了,而人手时间限制忙不过来,或受空间限制,花车旅费受苦受累还不如请人合算,而受某种因素制约不能外出的,除了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这样有求有供,就催生了农村劳务市场,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光荣传统——互帮互助,就开始为劳务、货币交易所代替。开始是修房子请小工付工钱,家里缺少壮劳动力和耕牛的,将田土翻耕等采取承包的方式请人代劳,逐步插秧和收割等农忙季节的互助合作也为工钱所代替,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农村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并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据该县农村住房调查资料反映,2005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06元(同期人均外出打工收入是402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12 %,按此推算,全县农村有2个多亿的劳务市场。
(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繁荣了劳务市场。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除了老板和正式员工外,提供了大量的季节性、临时性劳务岗位。如中药材加工、筛选,鞭炮厂的鞭炮编织,基建工地的小工,房屋装修的装修工,批零贸易业的货物装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临时性劳务人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增加了劳务需求量。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速公路、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广播电视通讯村村通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增加了民工需求量。同时,农村居民住房升级换代的加快,也活跃了农村劳务市场,据隆回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反映,农村居民人均新建、维修、装修住房劳务支出3.96元,全县有400多万元的劳务市场,加上县城有近1000万元。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壮大了农村劳务市场。由于外出打工和进城农民数量的增加,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基础,规模种养业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现了一大批种粮、养猪、经济作物种植、苗木培育和营林大户。隆回县有20万亩中药材、20万亩蔬菜,2万亩烤烟,其中有很多是10亩以上的大户,全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有三分之一属养殖大户的贡献。据调查,全县有种养大户2000户,一个种养大户,每年支付的劳务费在1万元左右,全县仅此一项就的2000多万的劳务市场。
二、劳动力供给初露结构性不足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进城创业,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1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反映,外出就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25%,整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占40%,30岁以下的劳动力外出就业率达到46%,40岁以下外出就业率达42%。农村劳务市场都是一些苦、脏、累的体力活,年轻基本无人问津,老年人和体弱的人又吃不消,根据住户调查资料分析,有能力且愿意服务农村劳务市场的劳动力不到劳动力总数的10%。农村劳务市场劳动力供给明显不足,导致工价上涨,供不应求。
三、工价大幅度上涨
农村工匠的工价,1980年代末是10元钱一天,1990年代初提高到12元,后来16元、18元、20元慢慢地上涨,2000年的时候一般还是22元,少数地方25元,2004年初提高到30元,15年内只增加了20元,平均每年只增加了1.3元,2005年一下就涨到40元,一年之内增加了10元。小工(普工)最初是10元钱一天,后来12元、15元、18元、20元一路涨来,2004年上半年还是20元,下半年涨到25元,2005年下半年开始也一下涨到了30元。小工(普工)也与工匠(技术工)一样,除了工钱,一天三餐饭,还有烟,遇到修房子,也与泥水匠、木匠等工匠一样,起手和圆垛,老板除大办酒席款待,还要发红包。
四、工价上涨的社会影响
从以物换物发展到货币交易,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进步,农村以工换工向劳务经济的过渡,无疑也是一种进步,对促进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农村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工价的上涨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的一面,也一定的负面效应。积极的一面是可以有效地提供留守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购买力和发展实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同时,工价上涨,为农机有偿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对助推农业机械化,减轻农业劳动力劳动负荷,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农村没有壮劳动力的老年家庭和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因缺少劳动力,耕种田土时,常常需要请人从事翻耕、农家肥运送等重体力活,工价提高,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对贫困户改善住房条件也增加了难度,除了买建材和支付木匠和泥水匠的工钱,平整地基、挑沙等也将付出一大笔现金。二是人工成本优势丧失。人力资源丰富,人工成本低一直是经济落后地区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随着工价的大幅提高,优势将逐步丧失。据调查,目前农村工价已超过在东南沿海普通打工者的工价,在东南沿海进厂入工的普工月工资一般在800元左右,且不管吃住,在县城基建工地的小工工价与东南沿海基本持平,技术工和从事房屋装修的人员,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远高出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价。三是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据调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成本一般要占30%以上,工价的提高,同样的投入,所能完成的工程量必将减少。
[湖南省隆回县统计局 肖升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