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邵阳市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兴工强市”战略作为“十一五”时期邵阳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兴工强市步伐。一季度, “兴工强市”战略效应初显,3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3.6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5.6%和22.9%。1-3月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和29.1%。比2005年25.6%增速还快了2.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承接了上年快速发展的势头,进入高速发展的平台。促使全市规模工业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一、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增加。至2006年3月,全市规模工业已达到535家,全市有47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入了规模工业企业的行列,32家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被淘汰。比2005年净增15家,为规模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经快速增长。在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已超过三分之二,比重达67.6%,已成为了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一季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达7.24亿元,增长40.85%。国有、集体不但比重下降而且增速缓慢,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4.5%,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37亿元,增长26.2%,远远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速。
三、以资源为优势的制造业增长强劲。从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类看,三大类分别增长23.1%、34.9%和13.1%以资源为优势的制造业增长强劲,增速远高于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突出的行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9%、29.2%,以竹木为原料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完成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79.5%,以矿产品为原料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亿元,同比增长55.1%。
四、产销衔接良好。3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共完成销售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29.6%,累计完成销售产值37.8亿元,同比增长37.7%,产销率为100.2%,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02.5%。
五、小型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大中型企业在湖南亚华种业股份公司南山绿色食品分公司(19.9%)、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7.4%)、邵东县焦化厂(-27.1%)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出现了滞长,而一批小型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增长强劲。去年3月落户新宁的邵阳创兴人造板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年生产人造板13万立方米,创产值1.5亿元,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1800万元,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宁经济新的增长点。湖南双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宁县南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绥宁县天成造纸有限公司、洞口县三可食品有限公司分别增长324.24%、317.50 %、234.97 %、116.25%。
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园区工业有待加强。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园区经济建设,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之路。而邵阳市工业园区起步晚,建设相对滞后,一季度,进入工业园区的规模工业企业只有20家,产值1.3亿元,园区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7%。邵阳的工业园区没有成为产业基地和产业聚集的载体,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群还未形成,缺乏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作支撑。因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做好如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整合资源,加快邵阳市的“一区三基地”建设。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利益分享办法,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园区转移,市委市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布局,鼓励新增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第二要提升工业园区的集聚能力。要下决心把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布局到园区,切实加大城市功能调整、企业搬迁和土地置换等政策落实力度,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集约经营、成长性好的重点工业园区,要发挥好工业园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第三要培育重点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不仅要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是要培育产值过5亿元、10亿元,税收过5000万元、1亿元的标志性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核心。第四要突出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建设要抓住体制创新、设施配套、项目入园三个关键环节,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做活文章;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板块,构筑大工业发展新平台的头等大事来抓。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其相对优越的政策环境,地理环境,服务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向园区聚集。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
二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发达国家的科技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更是一日千里,科技创新浪潮仍然势头强劲、方兴未艾。当前,正处在一个从未有过的科技强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依靠和立足于科技创新,走出一条起点高、增长快、质量好、消耗少、效益大、群众受益多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切实加快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因此,立足于邵阳市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科技创新之路,是提高我市工业经济质量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邵阳市一季度规模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为209万元,仅占总产值比重的0.6%,企业的科研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邵阳市统计局 赵景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