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优”、“三劣”看邵阳消费市场.

来源: 时间: 2006-04-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一季度,邵阳市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进一步提升。1-3月,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亿元,同比增长12.4%(按调整数计算),增幅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个邵阳消费市场呈现“五优”、“三劣”。

    一、一季度市场运行的“五优”

    (一)城乡消费市场稳步增长 县级增速快于市级

    近年以来,随着全市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经历了工资、津补贴的调整;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国家实行种粮补贴以及农村费改税政策的实施,农民直接受益,这样既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增加他们的收入。一季度全市市级消费品零售总额7.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县级消费品零售总额1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6.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8.8%.

    (二)批发零售贸易业发展迅速 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速迅猛

    目前全市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74家,这些商家为了拓宽自己的消费领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批零贸易业的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一季度,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为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3%,限额以下零售额为2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

    (三)住宿餐饮业旺势不减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住宿餐饮业在邵阳市发展迅速,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有32家,各商家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结构调整,营造安全、卫生、舒适的消费环境,刺激居民前来消费,加上一季度正逢元旦、春节,人们利用节假期走出厨房,两节期间餐饮业生意火爆,前往各酒店就餐人数比以往要多。1—3月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

    (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占据全市零售总额三分之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邵阳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个体经济的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全市个体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22.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个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流通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消费市场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达67.9%。

    (五)城乡居民吃、穿、用商品全面增长

    在限额以上批零贸易统计的38个商品零售总额中,有36类商品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增长30.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7%,化妆品类增长50.9%,日用品类增长60.2%,家电类增长150%,石油制品类增长54.5%,汽车类增长54.6%。只有书报杂志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8.5%和5.5%。

    二、消费市场存在的“三劣”

    消费品市场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消费积极性不高仍是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持币待购、厚积薄发,在满足生活必需品消费的同时增加储蓄,以期待在住房、教育等大宗消费方面积蓄资金,因而潜在的购买力难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二是城乡居民收入虽然不断增加,但中低档收入毕竟占大多数。三是信贷消费、超前消费的理念对于县市级来说尚未形成。

    供需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不局限基本生活消费,正开始向更高层次消费发展。出现“卖不掉”和“买不起”的现象,供求结构矛盾在城乡市场之间将变得更为突出。

    消费外的货币投向渠道增多。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居民投资意识的增强,尽管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然而居民的投资却从过去单一的储蓄式发展到保险、房地产、股票、债券、教育、旅游、医疗等方面投资。呈现投资渠道多样化,严重影响了居民对消费品市场的消费心理和预期支付心理。

    根据一季度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二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仍延续平稳增长的走势,预计增长保持在13.5%左右。

[邵阳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