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邵阳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突出发展主题,舞活“兴工”龙头,夯实农业基础,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内在动力,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健运行的发展势头,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效益上升的良好格局。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走高的良好增长趋势。据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实现GDP84.97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9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91亿元,三次产业分别比去年增长4.8%、20.9%、9.9%。
1、工业生产形势较为乐观,规模工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0.17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4.78亿元,增长34%,规模以下工业25.39亿元,增长11.3%。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29.1%。从总体看,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呈现出三个特点:①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最快,增速达122.3%,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速均为42.3%,比总体速度高13.3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增速仅为6.4%,比总速度低22.6个百分点。②轻工业增势强劲。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同比增长32.6%,重工业完成6.23亿元,增长26.5%,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增幅6.1个百分点。③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排名前20位的企业实现增加值3.02亿元,占520家规模工业的28.3%;前10位企业实现增加值2.13亿元,占整个规模工业的四分之一。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近几年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今年我市组织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题活动,万名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法规,开展民情调查,帮助春耕生产,为民兴办实事,着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以持续提高,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86 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分别增长1.1 %、3.8%和6.9%。据农业部门调查,今年全市落实春播面积在700万亩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早稻面积略有减少,中稻面积增加。春夏收粮油由于受面积缩减及去冬干旱影响,预计有所减产。一季度畜牧养殖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出栏肉猪、肉牛分别为282.08万头和12.09万头,同比增长4.1%和3.9%,出笼家禽1536万羽,增长2.7%,牛奶产量8156吨,增长32.2%。水产品总产量2.28万吨,增长3.6%。
(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1、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76亿元,同比增长8.8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增长5.03%,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33亿元,增长12.9%,上划中央、省所得税0.66亿元,增长26.38%。
2、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有所提升。全市规模工业1—2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7.92%,比上年同期提高16.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8995万元,增长42%,实现净利润1260万元,增2.7倍。全市规模企业的亏损面为13.01%,亏损企业亏损额5366万元,同比增长39.3%,亏损额依然呈现走高趋势。
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元,同比增长10.8%,人均消费支出1801元,增长10.1%,消费增速高于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1元,增长11.1%,其中劳务工资性收入为278.4元,增长12.5%,占家庭总收入的41.4%,家庭经营性收入289.1元,增长7.7%;一季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497.1元,增长8.2%。
(三)消费需求稳步提升,消费价格走势平稳
一季度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市级完成零售额7.98亿元,增长9.5%;县级零售额11.97亿元,增长14%;县级以下零售额完成12.65亿元,增长12.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快于市级消费。个体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22.13亿元,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67.9%,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3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46%。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6亿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2亿元,同比增长30.3%,农村投资额为4.34亿元,增长14%。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几大特色:一是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对全市投资的贡献加大,一季度完成工业投资5.19亿元,增长31.7%,占全部投资额的27.7%,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68亿元,增长44.3%,占工业投资的51.7%,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主导地位明确。二是民间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2.6亿元,增长37.2 %,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67.1%。三是投资主体的自我积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投资规模超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累计到位资金40.46亿元,同比增长 34.7 %。从投资资金来源构成看,预算内资金到位2.69亿元,增长 219.4%,自筹资金到位23.64亿元,增长 35.9 %,利用外资到位1.36亿元,增长 17.3 %,而国内贷款到位只有5.9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1.2%。四是重大建设项目是全市投资的重要支柱,今年全市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共82个,比去年增加了23个。一季度全市投资规模超亿元的在建项目5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7个,已完成投资额2.42亿元。
(五)出口贸易大幅增长,招商引资平稳推进
据海关统计,1-2月份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662万美元,同比增长85%。1662万美元均为出口,绝对值跃居全省第7,超过娄底、常德、岳阳、益阳、永州、怀化、张家界;同比增长100%,增幅居全省第四。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43万美元,同比增长13%,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9.42亿元,同比增长19%。
(六)金融形势运行基本平稳
3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45.39亿元,比年初增加35.41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65.95亿元,比年初增加36.18亿元,同比增长15.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59.37亿元,比年初增加8.95亿元,同比仅增0.01亿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金融业对经济支持力度明显不够,企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加67.68亿元,而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仅略增,存贷比为37.8%,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在全省处于最低位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不到30%。我市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受融资困难的困扰,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据对155户企业景气调查,企业融资景气指数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今年1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8.17,是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众多结构性指标中最低的。
二是财政方面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度回落,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8.89%,比上月回落了16.8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34个百分点。二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偏高,全市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2.75%,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4.5%。三是税收增长缓慢,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16.06%,其中占税收三分之一强的营业税增幅为7.91%。四是县市区发展不平衡,财政总收入有3个县区为负增长,一般预算收入有5个县区为负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最高县与最低县之间相差120个百分点。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去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并运用冻结土地、收缩信贷、加强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按照宏观调控的部署,全市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个数从去年开始出现下降。一季度全市500万以上在建投资施工项目中本年新开工项目仅17个,同比减少78个。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96亿元,同比增长11.6%,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增幅逐渐回落的态势,比上年同期回落20.8个百分点。
四是与全省及兄弟市州比较,部分指标差距仍较大。去年以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良好增势,许多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今年1-2月,我市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为33.1%,居全省各市州第1位,但总量只占全省的2.65%;我市城镇投资增长38.4%,居全省的第7位,总量占全省的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居12位,总量占全省的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居11位,总量占全省的2.84%;出口总额增长99.7%,居4位,总量占全省的2.45%。
三、奋发图强,推动邵阳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十一五”开局之年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工业强市。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培育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千方百计维护工业快速增长势头。
2、坚持项目兴市,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努力争取投资项目,优化投资环境,调整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
3、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要重发展、重管理、重保护,政策上给扶助、经营上给引导、服务上给方便,以增强我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
4、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银政、银企沟通,促进金融品种和服务创新,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缓解企业贷款难矛盾。
[邵阳市统计局 马又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