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邵阳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来源: 时间: 2006-07-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上半年以来,邵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4.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75.4元,增长11.6%。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0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1 %左右。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1、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邵阳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部署,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发展粮食生产从依靠增加播种面积转移到良种、良法的推广使用上,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在连续两年增产增收的大好形势下。2006年上半年全市春夏粮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48.94万亩,比上年增加5.63万亩,增长1.0%。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25.41万亩,减4.55万亩,下降2.0%。预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维持在840万亩,粮食总产320万吨左右。粮食生产中,优质稻播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中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预计达到 300万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49%,总产达到120万吨。

     2、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 425.21万头,比上年增加 11.71万头,增长2.8 %。牛出栏19.77万头,比上年增加0.88万头,增长4.7%。家禽出笼2496.03万羽,增91.97万羽,增3.8 %。 预计2006年全市生猪出栏 900万头,比上年增加 22万头,增长2.5 %,存栏480万头,增6万头,增1.3%。牛出栏38 万头,比上年增加1.77万头,增长4.9%,存栏93万头,增1.44万头,增1.6%。家禽出笼4800万羽,增185 万羽,增3.9 %,存笼2800万羽,增 91万羽,增3.4 %。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75.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2.2元,增长11.6%,农民现金支出1170.4元,增25.4元,增2.2%。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8元,增9.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6元,增7.0%。

    2、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加大,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 231.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7元,增34.73 % 。预计全年外出务工的总人数达到120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30%,实现劳务纯收入 40亿元 。

    3、收入结构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农业生产投入的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一是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民出入和农产品的外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沼气池的建设规模扩大,既为农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又为农村扩大养殖规模和种植规模提供了条件。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提质、提速、扩规模,为乳业、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出路。四是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为农民提供了一技之长。五是实行种粮补贴和取消农业税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这些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492.1元,占总收入的41.9%,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十年九旱,大部分水利设施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 跑、冒、滴、漏”现象仍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的基础非常薄弱。这种状况短期内疾重难返,难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困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尚需解决。

    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投入增加,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出现了多年停止不前的合理回归,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回归的增收效果。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农民仍然处于收入的最低阶层。邵阳市的农业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快速增加,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

    主要表现有,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4、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

    2005年邵阳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标准比较,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按目前年增长9%的速度计算,10年后才能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912元的水平比较,收入比值为3.22:1, 收入差距基数大, 并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增收难以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

    据调查,有60%的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不仅工作条件艰苦,所获得的劳务收入和福利也比较低。2005年,全市107.28万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获得的劳务收入人均仅2871元。而且绝大多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6、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

    2005年末,邵阳市拥有农村劳动力 400.66万人,其中:69.6 %从事农业生产,人均仅耕种1.6亩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仅占30.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影响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邵阳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把握时机和找准着力点。

    1、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改进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水利资源和农村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所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越是减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意义就越是重要,越需要从农业科技研究、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重点抓。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教育、医疗收费等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不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逐年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至2005年,邵阳市农村人口人均水田、旱地面积已不足 0.69亩,劳动力人口已达到 400.66万人,其中 83.6%都是高中以下文化。农村在基础教育上大大落后于城镇,导致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农村最基础的人文发展状况,可以收到创造农村经济增长新源泉的良好效果。

    3、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新塑造财政和金融体制。为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的流动构造机制,疏通渠道。目前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必要的发展所需资金和政府投入仍然不足,因此,适合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亟待形成。

    4、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人口越少,农业越发达,即农民要富裕就要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农民,劳务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带回来的就是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劳动力的最大化转移。因此,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劳务输出的积极性,努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5、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牛奶、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对这些大宗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既发展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加工业,又发展各种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传统产业,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提质、提速、落实优惠政策,使之做强做大,创出品牌,打造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航空母舰。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引导、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开发,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为农民创造新的生活。

 


 [邵阳市统计局 梁赛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