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邵阳市文化产业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6-07-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一个产业链条较复杂、分布范围较宽、横跨二、三产业的行业体系。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范畴,更主要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较高的社会文化需求后,不断形成和发展壮大的,既受到物质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也与全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息息相关。按照统计分类标准:现行的文化产业既包括传统的纯文化产业,如广播、影视、新闻报刊等,属于为文化消费提供直接服务的行业,也包括与文化消费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如文化用品的制造、书报刊的印刷等以及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设备的行业,还包括文化产品的流通,如图书的批发和零售、与文化消费有关的电器设备的批发和零售行业。

    按照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制定的《湖南省文化产业统计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和相关部门、行业统计报表,我们对全市文化产业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核算与分析。

    一、邵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步伐。2005年邵阳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9525万元,比上年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比全市GDP增速11.3%快1.8个百分点,保持较快的发展步伐;占GDP比重为1.6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2、文化产业呈现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37万人,人均创造价值17662元,比全社会平均水平8343元高1.1倍,比二产业和三产业整体水平14426元高22.4%,体现出文化产业本身所固有的先进生产力优势;从效益角度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四项构成中营业盈余22413万元,占总量的37.7%,比二、三产业中营业盈余占增加值比重26.9%高10.8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比15.5%,高出后者1.4个百分点,说明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自我积累能力和社会贡献水平。

    3、文化产业形成较好的发展结构。从产业角度情况看:工业行业中文化产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9012万元,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7%,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1408万元,占整个工业行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3%,批发与零售贸易业中文化产品销售业完成增加值11854万元,占19.9%,占比最低,文化服务业18659万元,占31.4%,表现出从生产-流通-消费中间小两头大的特征。从内在层次看:分为核心层、外为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和外围层指为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相关层指为文化服务提供相关支撑的文化用品及设备的生产与销售活动,包括传播文化的家用电器的制造和销售,它们分别完成增加值25341万元、9017万元和25167万元,占比42.6%、15.1%和42.3%,核心层比重最高,主要是因为其中的书、报、刊印刷与发行行业完成增加值15349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5.8%。从行业分类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属于相关层)为第一大行业,完成增加值19425万元,占总量的32.6%,其次为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属于核心层),完成15707万元,占26.4%,然后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属于外围层),完成8279万元,占13.9%,前三大行业创造出完成整个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72.9%。

    4、文化产业有序经营、规模经营迈出可喜步伐。为彻底改变批发和零售流通领域“散、乱、滥”的旧貌,我市着手创建载体、搭台引路,参照兄弟地市经验,积极探索零散书刊业主归行入市的有效途径,筹建了我市第一家书市——魏源书市,实行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原先经营混杂、非法出版物隐患较多的邵水西路旧书市场的23个摊点业主全部整体迁至书市集中经营,有效改变了过去零售行业散乱经营的旧格局。印刷行业自觉转变观念,“不做盗版做正版,不做低档做品牌,不做小厂做大厂”,学习发达地区优秀思路,逐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无牌无品”到“一厂一品”甚至“一县一品”转变,涌现出湖南彩虹包装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初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总量小、层次低的问题较突出。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全省为4.2%,全国在3%左右,长沙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高达147.24亿元,占GDP比重为9.7%,总量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在50%以上,益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1596万元,占GDP比重2.5%,比我市高出0.8个百分点。“纯文化”(主要指文化休闲服务、广播影视及出版发行)发展滞后,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的文化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创造增加值只占总量的13.9%,而湘潭市高达47.3%,“纯文化”服务完成增加值34358万元,占文化产业总量的57.7%,长沙市占73.7%,湘潭市占71%,益阳市占33%,郴州市占51.9%。另外部分行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包括网吧服务)市场容量极小,完成增加值107万元,广告业完成增加值466万元,而会议及展览服务还处于空白状态。

   2、个体经营、分散经营现象较普遍。邵阳市2005年文化产业共有企事业、个体经营户7986个单位,其中企事业单位只有601家,占单位总数的7.5%,个体户占单位总数的92.5%。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27万人,占总数的37.8%,完成增加值47025万元,占总数的79%,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工业中包含的文化产业才区分限额以上和以下)法人单位477家,从业人员10293人,完成增加值43545万元,分别占法人单位的79.4%、80.8%和92.6%,法人单位数量相对不足,经营规模小,平均每家企业创造增加值78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65万元左右,个体单位多,经营分散,总计中92.5%的单位数和62.2%的从业人员只创造出21%的价值,难以激发品牌意识和发挥规模效益。

    3、基础建设步伐缓慢,文化消费与流通领域缺乏活力。邵阳市2005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与上年保持一样,占全省比例为2.2%和10.4%,广播人口与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60%与82%,相比上年几乎没有提高,分别比全省低22个和10个百分点,文化单位市场化程度低,等、要、靠思想严重,开拓市场能力较弱,业务服务范围狭窄,服务设施和渠道老化,人员积极性下降,严重制约着我市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壮大,加之财政扶持功能逐渐相对走弱,影响我市文化事业的纵深拓展,也制约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面临着有利的时机

    1、明朗的外部政策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不管是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还是丰富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角度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国家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把文化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湖南省更是牢牢抓住在全国拥有一定地位的报刊出版、文艺娱乐等品牌形成的强大优势,提出了一区、三带、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提出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到达600亿元,在2005年272亿元基础上翻一番多。我市尽管缺乏优势文化资源,文化基础建设发展滞后,但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应该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逐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落后局面。

    2、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需求动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压抑,依然延续传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物质消费占据较大份额,文化需求刚露头角。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8.7%,比全省高2.9个百分点,比上年反而上升近2个百分点(一部分由食品价格上涨因素造成),人均文化娱乐消费427元,只占消费支出份额6.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4%,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比上年大幅拉低4.2个百分点,人均文化娱乐消费仅仅45元,近乎一片空白,需求方面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非常不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上升空间较大,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由于物质产品等温饱型生活资料缺乏需求弹性,文化娱乐、精神享受将无可替代地成为填补消费空白的主要内容,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宽阔舞台。新农村建设为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注入强大的生机,既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包括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在农村将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随着水、电、路等基础条件建设力度的加大,长期受消费环境制约和压抑的农村消费意愿将不断释放出来,农村市场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在需求方面,“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建设必将极大激活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科技知识、致富手册、文化娱乐存在广阔需求空间,“一人一书、一家一电”就将爆发巨大的消费能量;在供给方面,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万村万店”工程,消费网络不断健全,消费渠道不断深入,农村正日益成为商家开辟财源的首选之地,文化消费的增长必将呈现先慢后快、持续向前、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

    4、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产业载体。物质决定精神,没有较强的物质产品生产行业作为支撑,文化产业将失去发展的土壤和载体,经济越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就越健全。尽管我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总量小,质量不高,企业发育程度低,个体经营较多,缺乏优势企业和带动力强的行业,但是整体经济发展步伐已明显加快,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一切都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和支撑,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本身部分就是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总量将近占到一半,同时物质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催生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文化产业产生强大的牵引力。如邵东县以“工业兴市、园区兴工”战略为契机,设立印刷工业园,为印刷行业划行归市、集约经营栽“树”筑“巢”,初步形成规模产业区,大祥区有7家印刷厂实现转型转产,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经营范围,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四、促进邵阳市文化产业向前发展的初步设想

    1、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节奏。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全局,当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人们物质产品的需求还有很大回旋空间时,一味盲目地追求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文化产业的急功近利式的发展,不但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还会干扰经济发展进程,影响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但是当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时,如果任凭文化产业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不但文化产业本身将丧失发展和扩大的机遇,严重地还会拖累经济发展大局,延缓产业调整和升级步伐。所以邵阳市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产业本身发展规律,不盲目求进,又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顺势而上,因势利导、积极稳妥地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推进文化领域体制改革,不断释放产业活力。邵阳市地方财力有限,由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建设长此以往必将难以为继,延误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向市场要技术、要资金、要活力才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道。早改早发展,迟改必将贻误战机,一定要排除暂时性的困难,着眼于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长远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彻底打破文化单位长期养成的依赖思想,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大胆地把文化事业推向市场海洋,这既便于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布局与调整,减轻财政压力,又能有效地盘活现有文化资源,修补和完善原有服务网络,促使文化单位逐步树立自我发展观念,打造拼搏精神,激发自身活力,促进文化事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与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和旅游共生局面。邵阳市历史文化古城,沉淀的人文资源比较丰富,由于市场开发意识不强,保护手段滞后,有些可能已经从我们视野里慢慢流失,如曾经名噪一时的爱莲池,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所以要树立文化资源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加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顺应都市人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型的潮流,不要抱着金砖喊穷,随着我市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文化资源必将散发出醉人的芬香,如名人、名寺、名山、名水都可以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创造出各具特色、饶有风味的文化品牌,吸引四方来客,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旅游经济和文化品牌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农村文化市场。对于文化消费来说,广大的农村还几乎处于一片空白,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务农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青壮农民都外出打工创收,农村市场整体消费水平多年来徘徊不前,另方面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基本上把启动消费的目光投向城市,农村的各项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外部消费环境严重滞后。但是近年来由于连续几个一号文件的出台,农村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性提高,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技术种植、科学致富、争当新时代农民活动全面展开,文化消费将很快成为农民的最盼望得到满足的需求,健康的文化不占领农村的阵地,那么低级趣味必将乘虚而入,无所事事、打牌赌博的陋习将笼罩在广大农村上空,为了农村精神面貌的尽快改变,为了现代农业的早日实现,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要农民富起来,更要他们站起来,站在时代文化潮流的中间。目前农村文化基础薄弱、消费单调的现象还很普遍,各级政府要站在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各项建设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合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新局面。

[邵阳市统计局 舒振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