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邵阳市委、市政府市充分发挥工业的优势和潜力,努力实施改革兴企、项目兴业、园区兴工措施,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把“兴工强市”战略作为“十一五”时期邵阳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实施,全市工业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全年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5%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主题,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困难,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着力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千方百计启动和扩大企业有效生产。上半年规模工业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的预期目标。6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1亿元,与去年同月相比增长20.98%,1-6月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6.44亿元,同比增长27.%。比2005年平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比全省的平均增速高6个百分点以上。规模工业承接了上年快速发展的势头,进入高速发展的平台。
一、邵阳的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是区位条件改善,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增加。
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的开通,及太澳、衡宝、邵怀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邵阳市区位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变,沿海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客商看中了邵阳的资源和优惠政策,纷纷到邵阳投资办厂或租赁承包企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2005年邵阳市新增规模企业70家,至2006年6月,全市规模工业已达到535家,有47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入了规模工业企业的行列,32家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被淘汰。比2005年净增15家,为规模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是湘西开发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湖南实施湘西开发战略,为邵阳市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邵阳市有33个工业产业项目纳入湘西开发的笼子,如湘窖酒业、神风动力、宝兴科肥均列入了湘西开发笼子。湘窖酒业年产2万吨基酒工程,项目总投资5亿元,到2006年一季度已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麻坛酒库、大曲车间、锅炉房、勾兑中心、机修车间、等单个工程已完工,3月开始出酒,到年底将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8月底投入生产并产出高档白酒。完成投资后,生产规模扩大一倍以上。神风动力年产20 万台机体和3万台YC492柴油机技改工程,第一期共投入3000万元,建成2条机体加工生产线,一条飞轮壳加工生产线,新进钢架结构厂房一栋、仓库一栋,已于3月完工。2006年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宝兴科肥硝酸系列产品扩建工程,第一期已于3月底完工,总投资3340万元,年产合成氨由3万吨扩大到4万吨,硝酸铵由1万吨扩大到3万吨。
三是推进体制改革,企业开工状况良好。
由于前几年邵阳市大力推进国企改制及加大在外招商引资力度,邵阳市大批停产或半停产企业通过改制或承包租赁等方式,生产得到了恢复,根据统计,上半年全市企业开工率为96.5%,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创近几年企业开工率新高。
四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成为最具活力的因素。
在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已超过三分之二,比重达72.7%,已成为了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1-6月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达19.5亿元,增长38.5%。国有、集体不但比重下降而且增速缓慢,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同比下降0.9%,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9亿元,增长24.7%,远远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速。
五是发挥资源优势,以资源为原料的制造业增长强劲。
邵阳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矿产资源。由于资源的优势,引来了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的老板到邵阳投资办厂,以木材、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从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类看,上半年三大类分别增长21.5%、32.5%和2.5%以资源为优势的制造业增长强劲,增速远高于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表现突出的行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8.4亿元和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5%、32.4%和45.%,以竹木为原料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完成产值8.4亿元。同比增长46.4%,以矿产品为原料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完成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48.7%。
六是小型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全市大中型企业在湖南亚华种业股份公司南山绿色食品分公司、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邵东县焦化厂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出现了滞长,而一批小型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增长强劲。去年3月落户新宁的邵阳创兴人造板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年生产人造板13万立方米,创产值1.5亿元,1-6月完成工业总产值2160万元,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宁经济新的增长点。湖南科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新宁县南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果的食品(湖南)有限公司、洞口县三可食品有限公司增速分别达239.2%、149.9 %、141.3 %、131.9%,生产形势喜人。
七是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一是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月的107.8%,一路攀升至5月的130.1%,比上年同期提高17.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利润稳步增长。1-5月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实现利润6621万元,同比增长74.2%,利税总额35741万元,同比增长31%,亏损面为17.4%,同比减少2.2个百分点。三是盈利大户继续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全市规模工业盈利企业前30名共盈利9247.2万元,同比增长161.2%,占全市规模工业盈利企业盈利额的60.74%,比去年同期占37.38%提高23.36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而去年同期只有9家;盈利超1000万元的企业2家:亚华南山3666.7万元,新龙矿业1267.4万元,而去年同期全市没有一家超1000万元的盈利企业。
八是产销衔接好,企业出口交货值迅猛增长。
1—6月全市规模工业共完成销售产值85.5亿元,同比增长32.8%,产销率为99.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邵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的纺织机械、邵东县的小五金、打火机、立德皮革公司的轻革、洞口、邵阳县的乳猪肉等产品的出口形势良好,今年1—6月全市完成出口交货值5.1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增长80.9%,出口交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1%,比重不断提高。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企业规模小,生产总量少,缺少支撑全局的行业及企业。以2005年为例,全省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50多家,而邵阳市只有16家,占全省的比例为2.9%,邵阳市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还没有,过5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从重大工业项目跟踪统计和新进规模工业企业的资料来看,这种状况一时难以改变。邵阳市近几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在全省居前列,但生产总量仅占2.9%,在全省排倒数第四位,这与拥有全省的1/9人口,1/10土地面积的邵阳来说严重不相称。纵观邵阳市工业企业现状,企业门类齐全,但找不出支撑全局的行业及企业。企业规模小,一方面获得政府支持少,银行信贷投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难度大,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生产要素的聚集度低,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谈不上规模效益。规模效益低下,导致邵阳市工业产品与外部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处于劣势,市场占有率下降,市场难以扩张与保全。
2、资金紧张,制约企业发展。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一直是困扰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仍没有得到缓解,邵阳市工业企业贷款主要依靠银行,1—5月邵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5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3.83亿元,存贷比为1:0.36,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1—5月工业贷款余额为10.78亿元,比年初减少3.5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6亿元。目前全市虽有14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但没有一家开展工业企业担保业务,致使一些产品有销路,急需补充流动资金的企业得不到快速发展。如中南制药厂、神风动力公司、汉龙水电设备公司、通达汽零、圣昌玻璃等企业均是因流动资金紧张,生产受到制约。
3、科技人才缺乏,微观活力不强,。从邵阳市经济整体来看,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下,技术装备落后,高新企业、外向型企业少,优势名牌产品少。从科技投入看,邵阳市科技投入一直处于全省最低水平,科技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多元印刷机械、神风动力公司缺车、钳、铣技术工人。加之邵阳企业技术人员工资收入低,留不住人才,“孔雀东南飞”,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4、园区建设项目滞后,产业聚集度不高。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园区经济建设,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之路。而邵阳市工业园区起步晚,建设相对滞后,1-6月,进入工业园区的规模工业企业只有20家,产值3.6亿元,园区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不到4%。邵阳的工业园区没有成为产业基地和产业聚集的载体,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群还未形成,缺乏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作支撑。
5、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发达国家的科技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更是一日千里,科技创新浪潮仍然势头强劲、方兴未艾。当前,正处在一个从未有过的科技强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依靠和立足于科技创新,走出一条起点高、增长快、质量好、消耗少、效益大、群众受益多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切实加快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因此,立足于邵阳市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科技创新之路,是提高邵阳市工业经济质量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邵阳市上半年规模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为643万元,仅占总产值比重的0.6%,企业的科研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全市规模企业工业比2005年增长25%,要实现这一目标,全市全年规模工业将完成总产值205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62.5亿元。上半年邵阳市已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85亿元左右,增加值26亿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42%。为了保证全年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生产调度,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加大对县(市)、区、局、行管办工业生产调度力度,督促各单位按计划平稳、均衡地组织生产。二是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调度。我们将建立起40户重点调度企业的信息网,随时能掌握到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定期召开40户重点协调企业生产调度会,帮助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把握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加大协调指导力度。我们将改进工作方法和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对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调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指导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四是以企业为中心,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协调服务,重点抓好水、电、汽、煤、资金及运输等主要生产要素的协调,帮助企业及时处理停电、停水、停汽、停煤等矛盾,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2、加强宏观调控,控制“三高”企业的发展。所谓三高企业,就是高耗能、高耗资源、高污染环境的企业。邵阳这样的企业比较多。随着东南沿海发达对这样的企业实行关停,这些老板就向内地欠发达地区寻找出路,我们这些落后地区成为了他们的投资对象。这些企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森林、矿石。如不控制,山会被砍光,地会被挖空,同时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控制“三高”企业的发展。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投入壮大骨干企业。加快园区建设,要做好如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整合资源,加快邵阳市的“一区三基地”建设。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利益分享办法,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园区转移,市委市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布局,鼓励新增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
第二要提升工业园区的集聚能力。要下决心把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布局到园区,切实加大城市功能调整、企业搬迁和土地置换等政策落实力度,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集约经营、成长性好的重点工业园区,要发挥好工业园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三要培育重点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不仅要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是要培育产值过5亿元、10亿元,税收过5000万元、1亿元的标志性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核心。
第四要突出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建设要抓住体制创新、设施配套、项目入园三个关键环节,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做活文章;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板块,构筑大工业发展新平台的头等大事来抓。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其相对优越的政策环境,地理环境,服务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向园区聚集。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利用湘西大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特别是要促进成功改制企业再招商,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邵阳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利用“珠洽会”建立的“泛珠三角”区域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抓住CEPA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机遇,加强合作,积极热身,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三是组织有实力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完成产业对接和产业开放,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邵阳市工业经济的生力军,下半年,我们要遴选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如湘中制药、甾体化工、达力电源、湛大药业等一批企业进入小巨人发展计划。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与大企业的协作关系,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扶持中小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努力打造“小巨人”经济。
[邵阳市统计局 赵景文 供稿]